高起点、多渠道、多方式引进先进技术。

为了做好招投标工作,中国政府制定了相关法律文件,使中外双方在合作中有法可依。立法起草小组先后7次收集了世界40多个国家的石油法律文本和资料,邀请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跨国中心和美国律师事务所等国际权威法律机构的专家进行指导,并派人赴挪威学习。经过几十次的讨论、研究、比较和修改,最终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规定了石油资源的所有权、合同区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特许经营权、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范围、国家石油公司的地位和责任、外国石油公司的权利和义务。它是下一轮招标的主要法律依据。

同时,我们还收集和参考了国际上签订的120多份石油合同样本,结合我国国情,在总结谈判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了对外合作的“标准合同”。其要点是:外方投资者单独承担勘探风险,中方参与开发投资,投资按定额回收,支付生产作业费,余额双方分成。它吸收了各国石油合同的精华,体现了符合中国主权和法律的平等互利原则,得到了国际石油界的广泛认可。这样一来,投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就像在中国广袤的蓝色国土上,种下了两棵“梧桐树”,有了“梧桐树”,就会有一只“凤凰”。

根据《条例》要求,1982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同年2月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东长安街31号正式成立。公司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公司,是独立核算、依法纳税、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代表国家负责海洋石油资源的境外合作开采,即从事海洋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生产、利用和产品销售,从事海洋石油天然气作业承包服务及其他以对外合作和自主经营形式的多元化经营。

一是震惊世界的中国第一轮海上对外招标

在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的大力配合和积极支持下,在国际油价持续小幅波动的情况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于1982年2月17日向46家石油公司发出了第一轮招标公告。

本次招标涉及中国渤海、黄海和南海的504个基本区块,面积15×104 km2。其规模之大、海域之广、公司之多为世界罕见,是震惊世界石油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履行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信誉、按照国际惯例办事的具体体现。

截止1982 8月17日,已有9个国家的33家公司投标25个区块,* * *提交报价102。经过100多名经济技术专家和相关业务人员的详细评审,制定了中标谈判方案。经过紧张激烈的竞争性谈判,来自9个国家的28家公司中标19标段。

为保持和扩大海洋石油勘探规模,在认真总结第一轮招标经验的基础上,于1984年底和1985年初发布第二轮招标公告,在莺歌海东部、珠江口盆地和南黄海南部10× 104km2区域采取公开招标。此时油价高位震荡,投资有利;同时,我们灵活修改了合同:允许非地球物理参与者投标;在几个签约区块,可以调整工作量,提高勘探成功率;当没有发现但仍有剩余工作量时,可以适当扩大区块面积;复杂的中、小油田可评估试生产,年产量低于100×104t时,可免交矿区使用费。这些修改有利于吸引外国投资者开采各种类型的油气田,特别是中小型油气田。经过最终谈判,4个国家的15家石油公司中标8个区块。

为了使海洋石油对外合作勘探工作陆续接手,发现更多的油气田,1989年初发布了第三轮招标公告。本次招标涉及珠江口盆地东沙-深沪海域,面积超过3×104km2。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合同条款进一步放宽,主要是免除外国公司在勘探期间培训中国人员和技术转让的义务;完成物探工作量后,有权选择钻井或终止合同。通过谈判签署了三份石油合同。

通过三轮对外招标签订了30个石油合同,加上之前的合同和协议,总数达到66个,对外投资高达31.2亿美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海域的油气勘探开发。

二、大力引进钻井、地震、导航、计算机软硬件技术。

中国中海油的专业技术人员多来自陆上油田,具有多年的石油勘探开发经验,但就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而言,特别是对国外先进海洋技术的了解还是空白。为此,公司自成立以来就制定了明确的科技发展工作方针,即通过海洋石油合作,充分利用技术引进、技术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培训、技术交流、技术合作等多种渠道,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培养人才,尽快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水平,逐步应用和掌握大量国际先进实用的勘探、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展创新。力争尽快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提高我国对外合作能力,促进我国海洋石油科技进步,满足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和生产建设的需要。

自1977以来,我们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挪威等十几个国家引进了一大批钻井、物探、测井和海洋工程施工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以及配套的先进工具和软件,加快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进程,及时满足了当时对外合作的需要,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A.在钻井和测试方面,从新加坡、挪威、日本和加拿大的9家公司引进了80年代水平的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船(即南海1、2、3、4、5)。渤海2号、4号、6号、8号、10号和12号)以及先进的顶驱钻机、MWD随钻测斜仪、SST随钻电缆测斜仪、ESI电子单点裸眼井轨迹测试仪、单点地面定位陀螺仪、钻杆地层测试仪、MDT电缆测试技术、90年代的MFE和PCT井下测试工具、R-622。

b .在地球物理采集方面,从1968开始先后引进了CGG59模拟录音机、SN388B和GS2000数字录音机、24道和48道浮动电缆、蒸汽枪和气枪震源;从1977到1978,引进了先进的DFS-V数字地震仪、48、96和120浮缆、高压蒸汽枪和高压气枪、无线电、卫星和多普勒声纳组合导航系统、滨海504和518覆盖24或48次的观测系统。滨海504地面需求船1984改装成浅海地震(13)作业船。1986年引进滨海516浅海拖曳式地震船,新增滨海514、滨海515,组建240、216、232三支两栖地震队。同时还引进了无线电导航系统,包括Ledis系统、Argo系统、Sildis系统和微波测距仪,以及导航数据处理中心、导航计算机系统、水下音频定位系统和P-100导航系统。

至此,中国中海油已完全掌握了江河湖海等不同水域的2D和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满足了对外合作和自营勘探的需要。

C.在地震数据处理方面,介绍了地震数据处理器CYBER170-730、RDS-500、CYBER855S、VAX8650、CS6410、PE3212F地震数据反编译器和绘图仪、CALCOMP748平板绘图仪、GS6412。在此基础上,引入和发展了面元平均、三维定位导航、处理面元插入和三维一步偏移等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二维叠加和偏移成像技术,如全倾角波动方程偏移和FKDMO-FK叠前偏移;快速dip滤波、中值滤波、概率分析、F-X预测多项式拟合、信号相干等二维去噪技术;最大似然反褶积、Q反褶积、最大方差模反褶积、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和光谱白化反褶积等二维高分辨率技术和AVO、SVIM等特殊处理技术。这些成果使我们能够独立处理三维地震数据、2D精细目标处理和储层岩性处理。

D.在地震资料解释方面,介绍了区域地震地层解释技术、油气资源评价技术,以及PE3254SIDIS、VAXII、IMTERPRET、VAX3500、GEOQU、EST、人机交互解释系统和VAX751、DISCOVERRY测井数据处理和绘图系统。在上述技术装备的基础上,引进和发展了三大参数人机交互反演(主频和全振幅反演测试薄层厚度、层速度反演、层速度转换储层物性参数)、多参数人机交互储层评价和差频采集微地震相分析、变速时深转换、储层横向预测和描述等技术。可以人机交互完成三维地震数据的解释和绘制,如顶底构造图、厚度图、平均速度图、层速度图、含砂率图、砂层厚度图、孔隙度图、油气饱和度图、油气丰度图等。

E.在海洋工程建设中,先后引进了国际同类工程设计公司常用的计算机和大型应用软件,配备了54台微型计算机和92个软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洋石油开发工程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达到了国外设计公司计算应用系统的水平,包括工艺和公用系统设计、经济评价和经济预测、工程结构计算和辅助设计图纸和数据库四部分软件和配套设备,并熟练掌握。设计人员和计算机技术人员具备承担海上油气田经济预测和评价的能力,具备以油气开发技术、总图配管、海底管道、消防安全、仪表控制、检测防腐、环境保护为主要专业的海上油气田开发工程系统设计能力,承担海上油气田开发工程的设备组块、导管架、海底管道、舾装等设备组块。

总之,我们掌握了国际上常用的工程评价和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国际海洋工程领域常用的计算方法和标准体系,国际工程项目的理论和方法。

此外,还介绍了新的储层预测技术(包括模式识别技术和地震模拟CSMOL储层预测新方法)、储层模拟软件、COMPIV、多组分模拟软件、PPI测井解释软件、PCI微机测井软件、TTXO和试井软件。

第三,根据外企的特长,转移我们需要的十项专业技术。

根据《条例》的有关规定,在签订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合同中,经过与外国公司反复谈判,确定了外国作业者向中国转让各种技术和培训中国技术人员的合同条款。因此,根据每个外国公司的技术专长,它应该有义务转让一项或多项适用于中国海上作业的先进技术,并承担一定数量的中国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任务。

仅在第二轮石油合同中,就根据国外公司的技术专长和我们的需求,针对他们独特的先进技术,在8个石油合同中转让了36项技术,包括地质、钻井、测井、开发、海洋工程、油气生产等专业技术10项。1985、10实施以来,已完成24个项目,77人出国接受技术转移。在接受调动中,深入实际,通过* * * *的工作,学习地质原阿莫科公司的地层对比图解方法;发展储集岩测定和研究方法,如核磁共振、包裹体图像分析、同位素等方法;在采油方面,学习其在气田生产自动化方面改进JHN游梁式有杆泵运动系统和Centum系统的技术;在钻井中学习雪佛龙和Agip石油公司的钻井软件。这些技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Amoco公司转让的定向钻井技术和公司的钻井软件系统,在涠洲10-3-5C的定向设计和涠洲11-4油田的浅井、大斜度井钻井作业中获得成功。又如雪佛龙公司转让的《海上油气处理集输设计、建造和维护》技术项目,获得5套45册通用设计说明书和油田实例,相关设计手册12种。该数据集系统、完整、实用,已作为各专业基础设计的基础数据。美国埃索公司早期的海上安全检查技术对我国海上钻井平台的安全检查有很大帮助。

24项技术中,已掌握14项技术,其中:解决地质评价问题的盆地模拟技术;生物礁油气田分布规律及有效勘探方法:地震地层学和重复测试(RFT)技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地层学和古环境解释、地层饱和度、储层岩性和物性特征、储层评价研究等方面的新技术,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和软件。

有些项目还用技术转让提供的费用购买了我们急需的软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组建合资公司,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如何在对外合作中快速提升中国的整体技术实力,一直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重要问题,与国外专业承包服务公司合作运营,可以快速将专业技术提升到国际水平,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中外合资企业是技术引进的重要窗口。对外合作以来,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与美、英、法、日等国的公司组建了地质、钻井、物探、测井、定位、钻井液、工程施工等40家中外合资企业,充分利用国际专业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所用。通过合作经营,引进国外承包公司拥有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勘探、开发、生产新技术、新设备,实现我国海域工作的快速技术转移,使各种专业技术迅速提高到国际水平,拉近了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同时也是专业技术人才快速成长的摇篮,先进技术引进的绿色通道,中外平等互利共赢理念的充分体现。

A.通过钻井合资公司的合作运作,我们掌握了参数钻井优化、地层压力预测与监测及平衡钻井、异常地层压力预测及压力平衡钻井、海上丛式井二维和三维定向井轨迹设计、丛式井总体设计。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技术软件,吸收和使用了先进的测斜仪和定向井专用工具。还掌握了世界主要先进固井技术、胶体水钻井液设计与应用等十余项新技术。MCBA专利-专用防塌钻井液处理剂和ETSS新钻井液方案的应用,为现场钻井液和相关钻井工程计算提供了大部分计算项目,可以快速对钻井液性能和成分做出定量分析和判断。优质钻井液的配制和使用,在国外作业公司独立承包的钻井项目中创造了安全、优质、低成本的服务,受到作业者的好评。南海二号钻机在合作前的三年里只钻了三口井。合资后承包了BP的作业,仅用14个月就钻了7口井,进尺22377m·m,日常作业费用98%为A级作业费用(即作业费用最合理最低),生产效率高达98%。这些指标在英国北海也处于较高水平。

B.与美国德莱塞公司合资的石油测井服务公司,与法国斯伦贝谢公司建立了石油测井合作业务,引进了一批先进技术和设备,按照国际标准开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测井承包作业。公司拥有各种复杂岩性和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测井技术。在数据处理和解释的重要环节,我们掌握了德莱塞公司完整的解释程序、一套先进的解释软件、先进的测井地质、高分辨率地层倾角测井程序和HP9825计算机处理测井数据的先进技术,为海陆提供了大量优质服务。

C.为了尽快掌握定位导航技术,满足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需要,中国南海渤海徕卡定位测量公司与英国徕卡定位测量公司联合成立。从美国、英国引进了中远程海上定位系统,仅南海就建立了14定位平台,并建立了相应的定位数据处理中心。1984年3月,我们第一批海外培训的技术人员回国4个月后,岸上平台全部由中方人员操作管理,完全掌握了数据中心的硬件维护、软件编程和定位数据管理技术、导航计算和水下定位设计维护技术。建立了一支能够独立工作和高精度海上无线电定位导航的队伍,承担了南海和渤海的全部定位作业。

中国奇科地球物理公司是渤海石油公司地球物理公司和挪威奇科地球物理公司的合资企业。在合作作业中,我们掌握了先进的海上数字地震采集技术、特殊地震数据处理和三维地震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了地震地层解释、人机联合解释和储层评价技术,引进了一批先进技术和设备。通过彼此的技术培训和实际工作,培养了一批懂得现代地球物理技术应用和管理的人才。同时,通过合资公司对滨海511地震船的改造,配备了一套计算机控制的质量控制、三维采集和解释程序,使该船的地震资料采集能力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在国际招标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五、多渠道积极开展双边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

1983以来,我们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联邦德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36家公司开展了技术交流与合作,* * *开展了36个项目的双边合作研究,获得各国政府和公司无偿科研经费360多万美元,近60人次出国参与项目研究。这些活动提高了学术和技术水平,合作研究的大部分成果应用于海洋石油开发项目,从而促进了海洋石油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海洋石油开发的进程。

在技术合作中,与澳大利亚的技术合作援助项目是最有利可图和最有效的项目之一。该项目属于政府间无偿援助项目,澳大利亚政府提供654.38+0.6万澳元,用于提高中国在海上油气开发技术和经济评价方面的技能。因此,澳大利亚执行项目公司C.S.R .提供了PRIME-750计算机系统和配套的IFPS经济评价软件,我们派出16人到澳大利亚石油天然气公司进行技术培训。同时,澳大利亚还派专家来华举办研讨会和多项专业技术指导,受益人数超过100人。通过合作,中方人员掌握了PRIME-750计算机操作系统、海洋工程评价和经济评价技术,提高了工程设计、经济分析和外语表达能力,培养了一批设计技术骨干,在工作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渤海海冰是渤海油气田开发的关键问题,多年来一直没有彻底解决。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进入渤海中北部进行实测,很多数据不完整。还计算了一些工程上应用的海冰设计参数,这些参数一般比较保守,安全系数较高,直接影响开发投资。尤其是近年来,辽东湾发现了一批商业油气田后,要在这里建采油平台进行石油开发。因此,冰力的大小成为工程设计中备受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冰力参数关系到采油平台的结构形式,决定了投资和建造成本的大小。

从1987开始,我们通过政府间科技合作渠道与联邦德国海洋工业协会合作,利用其技术和专家开展了“辽东湾海冰调查与冰力研究”项目的联合研究工作,该项目大部分由联邦德国政府资助。经过几年的研究,辽东湾海冰的形成、流向、理化性质、种类、分布、与建筑物的最大相互作用、动力响应和振动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搞清楚,部分合作研究成果已应用于该海域的工程设计项目。

在世界冰区研究中,结合中国石油开发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现场实测冰情尚属首次,填补了中国海况研究史上的空白。

此外,根据海上勘探开发的进展和实际需要,聘请了少量外国专家来华做短期咨询和顾问工作,对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和培养培训从事勘探、开发、评价、合同法、工程设计等方面的人员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六、“联合管理委员会”、“平行研究”和“外部”技术培训

据统计,从1982到1991,人员被派往美国、英国、日本、挪威、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加拿大、瑞典、巴西、泰国、荷兰、丹麦、比利时、埃及、阿联酋、阿布扎比、希腊。接受过地质、物探、钻井、开发、工程建设、技术措施、环保与安全、会计管理、法律法规、采购与供应等147专业的技术培训。* * *入选977批(组)2308人次,总费用2000多万美元。其中勘探开发技术人员占581批次1549人次。

(A)“联合管理委员会”和“平行研究”

通过双边谈判,在一至四轮招标和投资促进活动中,与外国公司签署了十个大宗合同。为了便于合同区的管理,根据不同的作业者成立了“联合管理委员会”(JMC)。会议期间,我们的首席代表和外国专家将共同管理勘探、开发和生产的所有业务,各方代表的所有工作程序都必须遵循国际惯例。这是我们代表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要求我们的技术人员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当时的国际先进技术,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研究,在平行研究或联合研究中展示我们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埕北油田的开发方案是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日本石油公司并行研究的。我们采用了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拿出了具有国际水平、符合渤海实际情况的方案,以2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了日方(作业者)。在日方提出的埕北油田模拟研究中,采用了中方的研究成果。

除了平行研究,我们还通过共同努力,逐步学习了一套先进适用的国外勘探、开发和生产管理经验和技术,更新了我们的观念,提高了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例如,法国道达尔公司在北部湾勘探、发现和试采的涠洲10-3油田,由于中国消防队员的努力,很快被他们掌握,作业者的地位提前转移。经过中方近一年的管理和运营,运营成本大大降低,各项工作做得很好,得到了法方合作方的好评。

(2)聘请专家

1984年6月至1987年3月,我们聘请了美国Rumas公司的辛宇科先生作为设计公司的顾问,麦考瑞先生作为Wushi 16-1的项目经理。聘请美国布朗根公司孙增成先生为涠洲11-4混凝土平台基础设计外方经理,卡迪木小志先生为结构工程师;英国Taylor Baderoy公司Karutes先生被聘为西江24-3和惠州21-1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经理,White先生被聘为高级成本估算专家,Austens先生被聘为莺歌海气田上游工艺模块详细模拟设计项目顾问。

在外部专家的指导下,按照国际标准、规范、惯例和要求,* * *完成了10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概念设计或基本设计,培养了一批掌握国外现代海洋石油开发项目设计技术的专业骨干。通过具体项目的实践,他们积累了各阶段的设计经验,完成了多项设计项目,学会了目前海洋石油开发工程设计各阶段的设计方法、设计深度、工作程序、信息处理、对外咨询和设计文件的编制。

通过与专家一起完成设计项目,19各大专业公司的200多名技术人员在设计技术和专业知识方面得到了培训和提高:学会了专家的基本工作方法;学会将国际标准和规范应用到设计中;学会了写各种小计算程序。同时也学习了现代管理设计项目的方法,培训了一些项目经理。在专家指导的设计工作中,也了解到国外设计项目的管理主要是一种项目管理方法,是通过项目经理来组织和实现目标管理的方法,其核心是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成本控制。

㈢技术合作

为了尽快学习和掌握海外海洋石油开发工程设计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我们与来自4个国家5家公司的36名专家以项目合作的形式共同设计。如琼深天然气管道项目,一是与环球图片(GLDBAL)、JGC (JGC)开展海南岛海上气田开发可行性研究,重点开展采用液化天然气(LNG)作为下游利用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相关费用各自承担;其次,我们与Nova合作。并邀请四川设计院和管道设计院对管道工程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和概念设计。与联邦德国PLE公司合作,主要是与石油管道设计院合作,进行管道基础设计;与英国KPKENNY公司合作进行琼深海峡管道穿越的基本设计;与英国环球影业公司和美国哈德逊公司合作,涠洲11-4和锦州20-2凝析气田上下游已完成基本设计。

七、注重广泛的国内技术合作。

在引进、消化、吸收和转让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和发挥国内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和人才优势,结合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的实际需要,积极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满足对外合作和自营勘探开发的迫切需要。据不完全统计,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20余家科研院所,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合作,科研项目共计77项,成功开发成果31项。这些研究成果大多应用于生产实践,促进了海洋石油技术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从“六五”到“七五”),引进了303项先进的海洋石油技术,外国石油公司接受了230次技术培训。总公司派出65,438+0,394人出国技术交流,派出3,222名技术人员出国培训,派出65,438+0,36人出国攻读学位。通过这些活动培养的各类技术人员,后来成为各个岗位的技术骨干和各级管理骨干,相当一部分技术人员代替了外方人员的工作,在合作油田中担任了重要的技术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