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贾跃亭?前有格力,后有美的,家电巨头的造车梦。
回过头来看,徐克经典电影《笑傲江湖》中的这句诗,恰似家电企业涉足汽车领域30年来跌宕起伏的最好注脚。
现在知名的家电巨头,如美的、格力、奥克斯等都试水造车,但跨界者大多在短短三两年内就离开了,进入了历史的纸堆。
去年年底,黑电巨头创维集团创始人黄鸿升开着他的“梅田汽车”突然闯入跨界造车阵营。
日前,美的集团不惜重金以7.4亿元收购和康新能。时隔近20年,它再次玩起了跨界造车。
无独有偶,就在昨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新能源汽车购买补贴和购置税免征政策延长两年。在政策下,新能源汽车也可能回暖。
在全球汽车工业几乎停滞的今天,“花钱”造车依然危险。是他们“不作为”,还是另有算盘??
家电行业曾经的“造车梦”
有人梦碎了,有人又在奋斗。
家电企业与汽车的第一次接触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65438-0996,安徽扬子集团进入汽车领域,以皮卡和客车为主,在国内相对较弱。后来重组子公司,从家电行业成功进入汽车行业。成为国内家电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
春兰卡车(来源:官网)
似乎受扬子集团跨界造车成功的影响,次年空调七强之一的春兰花重金以7.2亿元收购东风南京汽车,生产中重型卡车。
但当时家电企业正处于黄金上升期,没有出现集体转型的趋势。跨界造车浪潮再次出现,已经过去7年了。
2003年,国内家电市场表现不及预期。很多企业想起了之前春兰等同行的“试水”,对当时日益繁荣的汽车市场产生了兴趣。当时大部分企业以皮卡和商用车为主。
众所周知,2003年,美的集团宣布进军以乘用车为代表的商用车领域。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它斥资数十亿元收购了三家企业,并在昆明和长沙建立并运营了两个全新的基地。甚至放下豪言壮语,要在3-5年内跻身国内客车行业前三。
然而5年后,美的造车项目被曝光停产,长沙基地也被当地政府收购。美的向外界解释“汽车只是美的的一次尝试,投资规模很小。现在是主动控制风险,主动停产。”
其竞争对手奥克斯也未能逃脱“魔咒”。
2003年至2005年,奥克斯短暂涉足汽车领域。为了解决汽车生产资质问题,奥克斯收购了沈阳马爽轻型汽车制造有限公司95%的股份,获得了SUV和皮卡的生产许可。之后又宣布向汽车行业投资80亿元。
但由于产销不畅、质量问题频发等原因,2005年汽车行业全面退出。当时甚至有车轮脱落的笑话。
此后,河南新飞、山东小鸭、扬州格林柯尔等不满足于家电制造的企业纷纷冲进汽车行业的蓝海,最终结局如预期,被砸的石头也没有被搅起来。
前面提到的春兰,在奋斗了11年之后,也在2008年结束了在汽车领域的奋斗。
家电企业跨界造车,却集体“翻车”。这种打击不小。随后几年,家电企业集体对造车哑口无言。
直到2011,创维集团创始人黄鸿升才把目光投向了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南京金龙客车成为家电企业成功移植汽车产业的第一个案例。
黄鸿升(来源:官网)
家电跨界车居然成功了!
根据创业状态,2014年,南京金龙生产1890辆纯电动客车;2015年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共售出8796辆,在商用电动车中排名第二。
但黄鸿升并不满足于此,而是继续向乘用车进军。
江苏梅田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 165438+10月1,注册资本2亿元,由凯沃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00%——凯沃汽车实际控制人为黄鸿升。
今年年初,凯沃汽车在乘用车领域做了BE平台、CE平台、AE平台的开发准备,包括即将推出的采用BE平台的SUV。从官方图片来看,外形有一定的自主创新,500km的续航里程也尚可。
黄鸿升梅田汽车公司
目前,在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减排和使用新能源的政策下,一批批互联网用户开始了造车之路,他们有一个统称——造车新势力。
在家电行业,格力的董明珠率先吹响了进军新能源汽车的号角。
2016年,董明珠携手王健林等知名企业家投资30亿元银隆新能源,开始了漫长的造车之路。
“希望大家坐在格力造的车里,用格力的手机控制家里的空调温度,享受格力带来的美食。”?董明珠曾经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
银隆新能源首款车型艾菲自去年5月上市以来,至今仍被舆论诟病“以次充好”。
造车不只是为了上路。
拿钱拿地就是“生意”
梳理近几年跨界做汽车的企业和个人,行业横跨房地产、家电、互联网甚至食品行业。相似之处不仅仅是“新能源”概念进入市场没几年,还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花了很多钱,花了几千亿,但真正实现量产的企业很少,造车的新生力量成了最“靠谱”的。
然后,在汽车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家电企业还在一哄而上。他们在打什么算盘?
“在商业层面,新能源汽车公司的经济账还不够。电池和充电的配套系统投入巨大,没有一家企业能够独立支撑。但因为打着节能环保的旗号,可以利用国家政策的补贴。”?盛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廖子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2016新能源骗补企业72家。
据《创业邦》报道,2016年,国家四部委查处全行业93家企业骗补。93家企业中,有72家存在骗取补贴的行为,占比近八成。共骗取车辆76374辆,涉案金额92亿余元,平均每辆车654.38+0.2万元。
深圳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拿到补贴后,甚至把整车的零部件全部拆下来,直接安装在另一辆车上,导致销量增幅超过100%。
“差钱”的企业骗钱,“不差钱”的企业可以通过新能源的出路低价拿地。
在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看来,“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造车获取土地进行跨界布局,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获取土地难、价格高的问题。如果是地产商集体进车,他们的真实目的很可能是用车圈钱。”
汽车产业体量大,产业链长。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也可以刺激当地经济和就业,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以宝能为例,2017年进入观致汽车后,宝能先后与杭州市富阳区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土地面积约3000亩。
宝能贵州新能源生产基地占地2277亩(来源:官网)。
随后,宝能按下了征地的“加速键”,足迹遍布云南、广东、陕西、江苏、贵州等省份。公开数据显示,宝能已规划累计汽车产能320万辆,投资超2000亿元,征地14253亩。相比观致6.32万辆的年销量,宝能几乎再造了50辆观致。
相比于宝能、恒大等与汽车完全无关的地产商,家电企业跨界造车又多了一层考虑,或者可以进入汽车供应链体系,扩大规模。
比如美的与上汽通用安吉星达成国内首次智能家居、车联网应用战略合作,将触角伸向汽车互联网;格力入股银隆新能源,不仅是看中其在钛酸锂电池方面的技术潜力,更是想正式进军汽车空调制造领域。
但即使进入汽车供应链也不容易。家电分析师梁曾评价格力造车,称空调和汽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格力的空调技术对制造新能源汽车帮助不大。
另外,格力熟悉的产品和销售流程与汽车行业不太一样,进入这个新领域风险还是很大的。
造车是以技术、人才、规模效应著称的传统行业,资本只是其中之一。与积累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牌车企相比,经验差距太大了。这也是跨界车很少成功的原因。
贾跃亭可能是先例。
写在最后
无论是出于兴趣,还是想在汽车供应链体系中分一杯羹,造车的“外行”们都高调进入了这个市场。
但是要记住,如果你想造车,首要前提一定是尊重造车的客观规律。“资本大鳄虽然资金充裕,但往往会形成有钱没人的局面。毕竟组织整合还是需要专家来处理。”汽车分析师钟石说。
当然,还是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