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瓶装水国家标准的质疑

今年3月以来,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农夫山泉的“质量门”持续发酵。这场风波的核心是舆论对地方标准比国家标准宽松的质疑。

在公众的认知中,瓶装水应该比自来水更安全。而《瓶装饮用水》国家标准中只有20项水质指标,而《自来水》标准中有106项水质指标;而且一些细菌和微生物指标也被认为是瓶装水的标准比自来水宽松。我国很多地方出现了“天然山泉水”等新的地方标准,与“天然矿泉水”不同,但在矿物质指标上与后者相差甚远。

此外,每一瓶水上面印着的本该公开告知消费者的企业标准,却成了“商业秘密”。记者向雀巢、可口可乐、康师傅、统一等多家知名企业发函要求查看其企业标准,均遭到拒绝。与此同时,记者发现,一个标准的建立、变更、消失,背后隐藏着诸多疑问。标准背后有不同程度的行业巨头和利益集团的“参与”。

看似清澈透明的瓶装水有多少不为大众所知的秘密?瓶装水没有自来水标准?

指标总数少,汞、甲醛等毒理指标缺失,大肠菌群指标似乎略高于自来水...

瓶装水比自来水便宜。

目前,我国包装饮用水国家标准有四项,其中名为《GB19298瓶装(桶)饮用水卫生标准》(以下简称《瓶装水国家标准》)的国家标准适用范围最广。

4月1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除天然矿泉水和饮用纯净水外,其他所有包装饮用水必须符合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记者将这个国标与自来水国标进行对比,发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水质指标的数量。很多人都知道桶装水应该比自来水更干净、更安全,但在《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GB 19298-2003)中,水质指标只有21,远远达不到《自来水国家标准》(GB 5749-2006)中的16。

汞、银、四氯化碳、甲醛等毒理指标和pH值、硬度等常见水质指标并未出现在桶装水国家标准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一位专家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指标数比自来水少是因为“瓶装水的水源水来自自来水,所以自来水经过检测后,有些项目不应该检测瓶装水。”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桶装水国家标准确实要求原水符合自来水国家标准,但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农夫山泉等“天然水”已不再以自来水为源水。

瓶装水标准滞后

除了指标数量,瓶装水的国标似乎比自来水更宽松。

在桶装水国家标准中,大肠菌群指标为MPN/100ml≤3,而在自来水国家标准中,要求不得检出。

浙江大学食品与营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叶兴干此前曾在一篇论文中研究过,国家瓶装水标准对微生物的要求相对较低,甚至低于自来水的国家标准。

疾控中心环境所专家告诉新京报记者,这是由两种不同的检测方法造成的。“以前检测菌群是按苏联老标准,取1L水检测,不允许超过3个菌。然后世界卫生组织改进了检测方法,取了100ML水,检测不出来。”该专家表示,世卫组织更新检测方法后,自来水的标准立即更新,而瓶装水的标准没有更新。

“这其实是瓶装饮用水标准的滞后,我们应该与国际接轨。”北京矿泉水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王秀燕说。

瓶装水和自来水的国家标准涉及不同的部门。

清华大学环境研究院副院长、饮用水安全研究所原所长刘文君表示,这种情况反映出我国在标准制定和产品监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疾病控制和环境保护中心的专家表示,自来水国家标准的出台涉及许多部门。2006年修订的自来水国家标准由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牵头,会同水利、环保、疾控等相关单位进行了修订。桶装水标准主要由原中国疾控中心食品所制定,涉及部门主要在卫生系统,起草单位还包括一家公司。对于瓶装水标准不如自来水的质疑,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一位负责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这个很复杂。几句话说不清。”山泉有很多地方标准。

有些地标没有及时更新,与国标冲突;其他地标中的“新概念”容易误导消费者。

山泉的概念混淆了消费者。

在此前农夫山泉的“标准风波”中,农夫山泉引用的浙江省地方标准(地标)明显不如自来水国标,遭到舆论批评。近日,浙江省卫生厅发文称,地标中的安全相关指标不得违反国家标准,农夫山泉引用的浙江省地标应“自行废止”。

早在5年前就该“自行废止”的浙江置地,却被企业用了很多年。相关企业和部门是否失职甚至违法?中国还有多少这样的无效地标还在被企业采用?新京报记者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了解到,该中心回应称,该中心不负责监管。

发现在包装水的地标中,“天然泉水”的概念正在各地悄然兴起。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云南、贵州、湖南、广东、河北等多个省份发布了“山泉水”地方标准,有的称之为“天然泉水”,有的称之为“天然山泉水”。事实上,国家早已制定了“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各地也相继建立了“山泉水”地标。为什么?

“改一个名字里的一个字,可以为企业降低太多成本。”中国矿泉水联委会秘书长廖雷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矿泉水国家标准是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在桶装水上印上“天然矿泉水”的字样,需要有开采资质的审批,此外还要对矿区的水源进行春夏秋冬四次检测。在他看来,企业热衷于“山泉水”,有矿泉水,迷惑了消费者。

山泉的地标还不如矿泉水的国标

对比“山泉水”的公布地标与“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虽然“山泉水”与“矿泉水”只有一字之差,但矿物质含量却有很多差异。

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规定了八种矿物质的最低含量,企业生产的矿泉水至少要达到一项标准才能称为“天然矿泉水”。相比之下,一些山泉地标对矿物质含量的要求更宽松。如河北省天然泉水地标(DB 13t 1269-2010)列出了5项矿物质的边界指标,但其中有4项低于矿泉水国家标准。比如这个地标中锌的限量指标是不低于0.05mg/L,而国标中这个指标是不低于0.20mg/L,相差4倍。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贵州等地的“山泉”地标。

其他省份的山泉地标并没有说明矿产边界指标。如广东饮用天然山泉地标(DBS 44001-2011)和云南山泉地标(DB53/118-2009)都没有矿物边界指标。专家认为,所谓不含矿物质边界指标的山泉水,与普通自来水无异。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庾南曾经解释过“天然泉水”的概念,认为除了矿物质含量没有天然矿泉水高以外,其他各项都和天然矿泉水一致。目前,云南、贵州制定的“山泉水”地标中,重金属、微生物毒性指标均高于矿泉水国家标准。按照矿泉水国家标准,镉含量不得超过0.003mg/L,但两个地标都放宽到0.005 mg/L。

微生物方面,包括云南、贵州、湖南三省的瓶装饮用天然泉水地方标准,大肠菌群总数为MPN/100ml≤3,而《矿泉水》国家标准为MPN/100ml≤0。这些地标不仅不如天然矿泉水,甚至不如自来水。

企业参与地标的制定

“像这种地方的新饮用水概念标准,多是当地企业推动的,背后都有他们自己的利益。”廖磊说。

新京报记者发现,这些地方标准大多是在企业参与下制定的。如云南地标由云南大山饮料有限公司、云南天外天天然饮料有限公司等5家桶装水企业起草;广东山泉地标也有广东鼎湖山泉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参与,“商业秘密”背后有质量隐忧

与公开可得的国家标准和地标相比,大部分企业标准都是作为“商业秘密”申报的。这些数据对公共卫生至关重要,但媒体和公众却不知道。

新京报记者调查北京公开销售的桶装水发现,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十余个桶装水品牌中,有三分之一在执行企业标准。

该企业拒绝透露其出价。

中消协律师团团长邱表示,对于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工业产品,企业可以根据安全卫生要求制定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必须高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新京报记者向雀巢、统一、可口可乐、康师傅等知名企业提出了企业标准公开的建议。上述三家公司均表示相关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并以企业标准涉及商业秘密为由拒绝公开企业标准。事实上,《食品安全法》第26条规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供公众免费查阅。

企业标准的可靠性值得怀疑。

新京报记者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了可口可乐云南公司的一份矿泉水企业标准(Q/KKK 0003 S-2009),该标准由该公司发布,执行时间为2010至10月29日,已在云南省卫生厅备案,备案期为2010至2065438。

标准显示,该企业矿泉水以纯净水为原料,人工添加硫酸镁和氯化钾。

与桶装水国家标准相比,企业标准缺少“总α放射性”和“总β放射性”指标;此外,镉作为瓶装水的一项重要毒理指标(镉对肝脏和肾脏有损害,对人体有严重危害)并未纳入该标准。在记者获得的另一份标准中,大连半岛泉水饮料厂发布的矿泉水企业标准明确限定了镉的含量,mg/L≤0.005,与瓶装水国家标准相同。

不愿具名的人士表示,镉是一种重要的水污染物,近年来云南多地爆发镉污染事件。

同时,与自来水国标相比,可口可乐的这一企业标准没有汞、铬、氰化物、甲醛等限制。而且大肠杆菌也比自来水低。一部分矿泉水是加自来水制成的。

复杂的标准体系看似涵盖了所有的包装饮用水,但由于分类方法不同,彼此之间仍有差距和缝隙。

五项国标分类混乱。

目前,我国饮用水有五个国家标准。除自来水标准外,其余四项国家标准均为包装用水标准。其中,从产品分类来看,有“天然矿泉水”国标和“纯净水”国标,其余包装水全部纳入瓶装水国标范围。这样的标准体系看似涵盖了所有的包装饮用水,但由于分类的混乱,相互之间还是有差距和空隙的。

以矿泉水为例。新京报记者获得的几份矿泉水企业标准显示,有的参照纯净水国家标准,有的参照瓶装水国家标准。这样看来,虽然都叫“矿泉水”,但具体的工艺流程和水质指标在不同的企业之间差别很大。

比如上面提到的可口可乐云南公司的矿泉水标准,其产品水源为纯净水,产品标准参照纯净水国家标准制定;大连半岛泉水饮料厂的企业标准(Q/DBD0002S-2012)显示,他们的矿泉水水源是自来水,不是纯净水,企业标准中的大部分指标参考了桶装水的国家标准。

这就意味着,所谓的矿泉水也是由纯净水和食品添加剂制成的,而其他的则是用自来水添加的。

瓶装水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

饮用水管理标准的混乱引起了一些部门和专家的关注。

据报道,有关当局曾希望通过一项国家标准,将市场上所有主流水物种包括在内。早在2011年前,业内就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的征求意见稿,希望取代瓶装水的国家标准,将山泉水、矿泉水等产品纳入“包装水”的定义进行监管。但是征求意见后,这个国标并没有下文。

北京市健康保护协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主任赵表示,国际食品法典对瓶装水只有两个标准:矿泉水和其他瓶装水。清华大学环境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君也表示,瓶装水的国家标准“应该统一”。

中国矿泉水联合委员会副主席王秀燕认为,中国缺乏有效的审核、更新和修订机制。她建议相关部门成立独立的第三方标准审核委员会,有固定的专家参与,提高各类饮用水标准修订、审批、更新的效率。重金属等指标每半年检测一次。

瓶装水出厂前,大多只检测感官和微生物指标,而重金属、有机物等更多指标往往每半年检测一次。

只检测到几个标准。

即使这些企业标准符合国家规定,出厂的产品是否真的能合格也是有疑问的。

以可口可乐云南公司的上述企业标准为例。企业标准规定了22项水质指标,但产品出厂前并不是所有22项指标都检测。比如企业标准中严格限制的砷、铅、溴酸盐等重金属指标,半年才作为“型式试验”进行一次检测,或者在改变配方、更换设备后必须进行检测。

在记者获得的众多企业标准中,大部分在检测方面都大同小异。很多企业在出厂前只需要检测感官标准、微生物指标等几个项目。广东一家饮料生产企业的品控室负责人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大部分饮料企业的生产都是以“别吃坏肚子”为前提,因此对微生物指标的控制最为严格,而其他大部分企业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则没有检测能力,只能定期提交质监部门检测。

瓶装水的质量令人担忧

中国地质科学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市场上存在一定的质量担忧,比如矿泉水、天然水等。他认为,矿泉水是人工添加的矿化剂,对于能不能添加以及添加多少缺乏研究。

张淑芳,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研究所所长。他调查了市面上瓶装饮用水中溴酸盐(一种潜在致癌物)的含量。结果显示,矿泉水合格率仅为50%,矿泉水为66.7%,山泉水为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