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档案有哪些分类?越详细越好,越新越好~
档案的整理是将分散的、进一步组织起来的档案进行分类、组合、整理、编目,形成有序体系的过程。
档案整理是企业档案管理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其体系结构和运行机制具有一定的特点:一方面,就每一个完整的档案复合体的生成及其全过程而言,档案整理是由若干个可以分解和相互联系的内部环节(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另一方面,就一个具体的档案管理企业而言,由于具体的环境和档案状况,整理工作的项目是不同的。档案整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分全宗族,对全宗族内的档案进行分类,编保管单位(一般是归档),整理档案,编制档案目录。
首先,区分整个氏族
企业档案全宗是特定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其他活动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它们是由各种原始记录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系统,其组成部分包括某一特定企业的各种类别、各种形式的档案材料。确定一个企业的档案能否构成整个宗族,主要是研究其在行政、财务、组织人力资源上是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也就是说,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机构可以独立行使职权,可以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写作。
(2)组织是预算会议组织或独立的经济核算组织,可以自行编制预算或财务计划。
(3)组织有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或人员,并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任免权。
有些备案机构并不完全符合这三个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是第一个条件。因此,应以此为核心,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辩证地运用其构成条件。
确定档案属于哪些全宗的关键是确定归档机构,即形成档案全宗的企业或个人。需要明确的概念是,整个宗族的构成包括备案机构的各种形式和来源的档案。对档案制作者要有准确的认识,不能把档案制作者等同于档案作者。为此,首先要掌握整个宗族构成中档案的基本类型。整个宗族的构成无非是内部文件、下发文件(存本、文稿)和接收文件三类。我们应该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找出它们各自的创造者。备案机构内部文件和发布文件的作者为文件创建者。只要查出文献的作者,整个宗族就确定了。备案机构收到的文件的实际接收人是文件创建者,而不是文件作者。只要查出了信件的实际收件人,也就确定了它所属的全宗。
第二,档案在整个宗族中的分类
对企业而言,企业档案分类是指按照企业档案的内容、性质、形成规律和相互关系,遵循统一的原则和要求,采用科学适用的方法,对企业档案进行分类,使企业的全部档案成为一个系统的、从属的、平行的存储体系。分类是企业档案整理的核心内容,是管理企业档案的基本手段。包括选择分类方法、制定分类方案、对档案材料进行分类(文件分类)、整理案卷等具体内容。
具体来说,企业档案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分类标准的选择、分类标准的组合和分类等级的确定。
1.企业档案分类标准的选择
分类标准有时被直接称为“分类方法”。由于企业档案的复杂性,分类标准很多。
(1)职能分类标准,即企业档案的分类是以档案内容所反映的管理职能划分为基础的。它是《企业档案分类原则》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类企业在档案分类中对一级类目的设置都适用功能分类标准。
(2)问题分类标准是根据档案内容所反映问题的性质对企业档案进行分类。有助于企业档案的科学管理和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3)组织分类标准,即在企业内部设立的组织对企业档案的类别进行分类。能够客观反映企业内部各机构工作活动的历史面貌,保持企业内部同一机构形成的档案材料的完整性。
(4)年度分类标准,即按照文件形成或处理的时间阶段对企业档案进行分类。能反映企业管理的发展变化,易于掌握,易于操作。
(5)型号分类标准,即企业的产品档案或设备档案的类别是根据产品或设备的类型和型号进行分类的。可以集中同一型号产品或设备的档案材料,反映某型号产品或设备的全貌及其内部结构隶属关系,便于按型号成套利用相关档案。
(6)学科分类标准,即企业科研档案的类别按照独立的研究课题进行分类。它可以使同一研究课题的档案材料完整地汇集在一起,全面系统地反映一个研究课题的全部活动和历史过程,便于按课题查找和利用相关档案。
(7)工程项目分类标准,即企业基建档案的类别按独立基建项目分类。它能反映一个项目的全貌,根据项目查找和使用相关文件很方便。
(8)专业性质分类标准,即根据档案内容所涉及和反映的专业性质对企业档案进行分类。从专业性质上方便企业查找和使用相关档案。
(9)档案形式分类标准,即根据企业档案的形状、名称和生产载体进行分类。它集中了具有相同名称、形式和载体的档案材料。
2.企业档案分类标准的组合
当企业档案的分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时,就需要使用分类标准的组合对档案进行分类,但这些分类标准的应用是有先后顺序的。当首先采用一个分类标准时,那么企业的档案材料必然会首先按照这个标准集中。因此,企业档案分类标准的组合,实际上就是解决用什么分类标准来集中企业档案材料,形成什么样的企业档案分类体系,为企业档案提供什么样的检索途径的问题。
企业档案分类标准组合的具体方法如下:
(1)企业档案一级类别设置方法。一级类别是企业档案分类的第一级。根据《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工业企业档案分类有九个一级类别: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生产技术管理、产品、科学技术研究、基本建设、设备仪器、会计档案、领导人员档案。但这不是绝对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比如一些超大型企业或者生产程序特殊的工业企业,比如冶金企业,可以根据各自档案的特殊性,适当增加相关的一级类目;而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性质、内容和档案数量,减少或合并相关的一级类别;对于一些非生产性企业,如商业企业、金融企业等,也可根据其特殊情况增加相关一类类别。
(2)企业档案二级及以下类别的设置方法。企业档案二级及以下类别的设置,与一级类别一样,应以企业管理职能分工为依据。
3.确定企业档案的密级
企业档案的密级应根据企业的性质、档案的种类和数量等诸多因素来确定,没有绝对的模式。
(1)确定不同企业档案分类级别的方法。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管理简单,工作内容不复杂,形成的档案数量较少,因此在分类时,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适当简化分类层级,必要时只设置一级。相反,在大型企业中,档案的密级一般是三级甚至四级。
(2)同一企业内不同类别文件密级的确定方法。这种方法是由工作的性质和任务以及档案的数量和规模决定的。比如商业企业,其管理档案反映的是这类企业的基本职能,工作复杂,档案数量多,可能需要分为三级或三级以上,而其设备档案只是企业的辅助职能,所以两级就够了。
三、编制和保管单位(备案)
案卷是根据一定的主题、内在特征和外在特征而编制的,是几个密切相关的文件的组合。它不仅是档案的存储单位,也是档案数量统计和一般检索的基本单位之一,更是整个宗族的基本单位。目前,企业的文件归档工作是在文书部门和业务部门进行的,但档案部门应对归档工作给予协助和指导。
四、文件整理
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法确定每一类文件的顺序和存储位置,保持文件之间的联系。有很多种安排方式:
(1)根据案卷中反映的工作联系排列。
(2)根据案卷内容中反映的某些问题进行排列。
(3)显示文件的开始和结束日期(时间)。
(4)根据文件作者、收发单位和文件内容涉及的地区。
(5)人事档案、监督、信访等。也可按姓氏笔画、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或四角数字排列。
前两种方法是最常用的,也是最好的方法。以上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但实际上经常组合使用。其中,第一种、第二种、第四种常与重要程度结合使用。整个宗族内各类档案的排列方式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而一个类中文件的排列只能由一个方法在一个层次上完成,然后依次与其他方法结合,不可能同时由几个方法并行排列文件。在整理文件时,应区分不同类型和不同保存期限的所有情况。
五、文件目录的编制
档案目录即档案花名册,是档案的内容和组成部分的列表,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建立档案目录的原则是必须按整个宗族编,每个宗族可以编一本,也可以编几个档案目录。所以档案目录基本上有两种:全宗编制的综合目录;以全氏族各种类别为单位编纂的卷册目录。
根据其类别的特点,目录的编制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
(1)按全宗文件的类别分类编制。
(2)根据储存期。
(3)根据储存期结合分类方案。这种方法可分为两种形式:根据文件在整个氏族中的不同保存时期,编制一个或几个文件目录;根据全宗案件的分类,分别编制一个或几个案卷目录。
(4)根据文件的密级。
一般来说,档案目录中的书籍数量和档案数量不宜过多,档案数量控制在1000以内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