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诚信作文
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时,提出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也指出,“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业、事业单位”明确提出了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指导思想,这是对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总结,是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实际情况和问题的有针对性的总结。
“诚实守信”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重在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重要要求,是提高人们思想素质、改善社会风尚、保障经济秩序良性运行的支撑。加强诚信建设日益成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所谓“诚”,就是说真话,做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欺骗,不欺骗他人,表里如一。所谓“守约”,就是“信守承诺”,即“信守诺言”、“诚实不欺”等等。
“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社会生活稳定、经济秩序维护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仰,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对于一个企业和集团来说,它是一个“形象”,一个“品牌”,一个信誉,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和政府来说,“诚实守信”是“国民性”的体现,对于国内来说,是人民拥护、支持、赞成政府的重要支撑;在国际上,它是国家地位和尊严的象征,是一个国家在世界民族中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是良好“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的标志。从经济生活来看,“诚实守信”是经济秩序的基石,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是一种无形资产;从政治道德的角度看,“诚实守信”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品格,是“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体现,是一个政治家必须具备的“品德”和“政治品质”;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诚实守信”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最重要的道德品质。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相互信任是相处的基础,关键在于“诚实守信”。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诚实守信”日益显示出其在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建设和道德风尚中的重要地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寄希望于政治上的“诚实守信”;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迫切需要“诚实守信”;人民互动热切呼唤“诚实守信”;社会的道德失范急需“诚实守信”来纠正。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同时,加强诚信建设体现了“法治”和“德治”的互补性,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诚实守信”是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要求。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精神动力。
“诚实守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也是革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诚实守信”也被赋予了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内涵。
在先秦时期,所谓“诚”,主要是指“诚”、“诚”、“忠”,心中所想要与实际所为相一致,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内诚外表”,意思是“不自欺”、“不欺人”。所谓“信”,主要是“真”、“诚”、“守信”,强调一个人要“言而有信”、“言而有信”。后来,思想家们经常交替使用“诚实”和“忠实”。东汉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信、信”。可见,“诚”和“信”,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连用,在古代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作为著名教育家的孔子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的立命之本。如果没有诚信,就会失去做人的基本条件。他把“信”列为教育学生的“四科”(言、行、忠、信)和“五常”(礼、容、信、敏、善)之一,强调“言而有信”,只有“信”才能取信于人(“信使人行为负责”)孔子说:“无信之人,不知其所能。既没有大车(大车轴端与秤的连接处的关键),也没有小车(小车轴端与秤的连接处的关键),那怎么行!”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他的“信仰”,就像一辆车没有了轮子里的钥匙,他就走不了一步。孔子在谈到统治者如何取信于民时说:“人无信则不立。”一个国家如果不注重对普通民众的诚信,必然会得到普通民众的支持。只有对人民诚实,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
古人认为“守信”(慎而诚之)和“敬事守信”是待人接物最基本的。《春秋公传》二十二年记载:“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会说话。人不会说话,怎么可能是人?一句话之所以是说话人,就是要相信它。若不信言,何以言之?”蒙克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五项原则,“信仰”是其中之一。这就是他所谓的“父子相亲,君臣相义,夫妻不同,万古有序,朋友相信。”先秦以后的思想家都把“诚”和“信”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要求。宋代明道学者赋予“诚”更重要的地位。周敦颐把“诚”提升到“五常之本,百业之源”的高度;朱说:“老实人是真的,是清白的。”陆象山强调“忠”,认为“忠是什么?”也叫不欺;谁是信徒?不犯错误的话可以说:“人不忠信,为何与禽兽不同?”从这些思想家的言论中可以看出,“诚”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 *产党成立后,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对“廉洁”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并上升到党的建设的高度。继毛泽东同志提出“实事求是”之后,他在《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一文中又提出,我国人民应当艰苦奋斗,“诚实、勤奋、互相鼓励、不骄不躁”。周恩来同志强调要“诚实守信,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稳步前进,奋勇争先”。刘少奇同志多次强调“说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坚决反对弄虚作假”。邓小平同志还强调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反对“空话、假话、套话”,要求革除这种“陋习”。这一切充分说明,“诚实守信”、“老老实实”、“说实话”、“做老实事”、“老老实实”不仅是传统美德的要求,也是革命传统的重要要求。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诚实守信”有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其现实意义更为重要。
“诚实守信”是当前道德建设的重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括道德核心(为人民服务)、道德原则(集体主义)和各种道德规范。这一体系涵盖了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个领域的各种人际关系的要求。在“二十十字基本道德规范”中,突出了爱国、守法、礼貌、诚信、团结、友善、节俭、自强、敬业、奉献等10项基本规范。为什么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加强道德建设时提出了“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思想?
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道德核心、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内心的信仰并付诸实践。道德教育不仅要使人知道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更重要的是要以真诚真实的态度把道德要求变成自己的行动。古人认为:“践履为德之本”(易经),“言能言,行能行,国宝也,言善,行恶,国魔也”(荀子提纲),能否践行道德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因此,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道德的核心、原则和规范,是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能否收到实效的决定性环节。如果能做到“诚实守信”,践行道德规范,我们的道德建设必然会取得越来越大的进步;如果不能做到诚实守信,我们的道德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人的素质就得不到提高。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归根结底与“诚实守信”的丧失有关。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从加强“诚实守信”建设入手。
“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以诚实的态度履行道德规范的要求,可以说是一种高瞻远瞩的加强道德建设的观点。
“诚实守信”是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石。
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竞争经济和契约经济。因此,如何保证合同双方履行义务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关键。一方面,我们强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用“法律”手段维护市场的“秩序”;同时,也要用“诚信”的道德力量和道德意识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不仅取决于对违法者的惩罚;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多数参与竞争的人在竞争中成为守法有道德的人。如果没有道德教育,没有荣辱感,没有羞耻感,都信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价值观,人们就会想尽各种办法获取利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无从谈起。社会失去了“诚实守信”的道德基石和“诚实守信”为荣、“背信弃义”为耻的舆论氛围,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根本无法建立。“法治”和“刑罚”重在惩罚那些触犯了法律、犯了罪的人;道德教育和“德治”重在犯罪前的教育和预防。
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在最大利益的诱惑下,只有让大多数参与竞争的人自觉守法,才能避免“法不责众”的混乱局面,才能真正发挥法律的作用,保证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在社会主义社会,“诚实守信”对于克服“市场”的消极方面和影响,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
中国“市场”发展中的消极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已经对中国的市场经济秩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经济交往中,假冒伪劣、欺诈、偷税漏税等不正之风制约着经济发展。在统计、审计、财务、会计工作中,也存在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无中生有、以假乱真等腐败现象。的确,由于欺诈行为的屡禁不止和不断蔓延,出现了所谓的“信用缺失”和“信用危机”,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公害”。这种情况单靠“法治”是解决不了的,必须通过社会主义“诚实守信”教育和社会主义正确价值取向来引导和克服。
“诚实守信”是一切职业道德的立足点。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要把“诚实守信”融入职业道德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让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在各自的职业中培养诚实守信的理念,忠于自己的职业,信守承诺。“职业道德”的总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诚实守信”是其中的一个“立足点”。
一个政府干部和国家公务员,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一言一行都要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上级、对下属、对普通人都要“诚实守信”,说实话,做老实事。如果虚报成绩,弄虚作假,隐瞒缺点,掩盖错误;如果你口口声声为人民服务,却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去做,必然走向腐败。
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能树立起“诚信为本”和“童心未泯”的形象,企业就能不断发展壮大。有些企业之所以能蓬勃发展,走出中国,在世界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诚信为本”是决定性因素之一;相反,如果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不守信用,虽然可能有一时之利,但最终也会身败名裂,自食其果。前段时间,我国一些地方、企业和个人“诚实守信”缺失,导致“失信”,经济和形象遭受重大损失。一些地方和企业“痛定思痛”,不得不以更高的代价重铸“诚实守信”的形象。这个惨痛的教训值得认真吸取。
一个教育者,一个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为人师表”、“身教”。无论在教学还是科研中,都要忠于职守,热爱专业,认真负责,清正廉洁。决不能敷衍塞责,华而不实,弄虚作假,得过且过。“诚实守信”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高尚的人格”。每一位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才华教育学生,更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启迪和激励学生。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绝不能为了追求名利而作弊,而应以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开导学生,通过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汉代著名思想家杨雄在《法眼》中提出“师也为人之师”,提出了教师在“做人”中的“表率”作用,并强调了对教师道德品质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者的“榜样”比“言传身教”更重要。“身教重于言教”,“身教高于言教”。每一位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传授知识,更要用自己的“道德品质”感染和激励学生。
同样,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诚实守信”融入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使之成为一切职业道德的“立足点”,提高职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诚实守信”的建设还必须建立相应的“诚信机制”,如必要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加强对“诚实守信”的奖励和表扬,对“失信”的惩罚和责难;建立多种形式的诚信档案,将个人、企业、群体的诚信失信记录及时公开;利用现代媒体形成“诚实守信”的浓厚氛围,让“诚实守信”深入人心,形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