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长三角“新风口”:综合示范区22条扶持政策

近日,《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支持政策》)围绕改革赋能、金融支持、土地保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8个方面提出了22项具体政策措施,并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一起,构建了支持一体化示范区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扶持政策”是不同省级行政主体对行政隶属关系不同的相邻地区实施的共同政策,也是实现共同发展的政策,在国内尚属首次。综合示范区还被赋予了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加大了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专项资金三年内不低于6543.8+000亿元。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一体化示范区不仅要实现高标准建设,更重要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好政策倾斜的先行优势,为长三角一体化探索可复制的新经验。

多重利好政策叠加释放

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君实生物”)早在2013就先后“落户”苏州吴江开发区。众和生物和孟军公司这两家子公司分工不同。其中,中和生物主要作为产业化基地,孟军公司主要进行项目研发,布局以原研药为主的30余条产品线,涵盖肿瘤、自身免疫、神经系统、抗感染疾病治疗等领域。

企业发展壮大的“牛鼻子”是人才。回想起刚到吴江白手起家的日子,君实生物首席运营官冯辉感慨良多。他说,吴江开发区在创业初期,有很多人才优惠等政策,包括落户、住房补贴等,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这里落户就业,企业有了强大的动力源向前发展。有针对性的人才措施使公司产业化基地中和生物的员工数量每年增加40%左右。“正是源源不断的人才帮助公司成功在科技创新板上市”。

随着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等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的一体化示范区的建立,这一扶持政策中也包含了许多吸引人才的新政策,人才优势无疑将进一步放大。

浙江时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宇”)副总裁兼国内市场总裁林锴向记者直言,在扶持政策上,公司非常重视吸引海外人才、统一职称评审标准、专业技术资格和专业技能等级互认等措施。“进入智能化阶段,时宇更渴求高端人才。”

具体而言,政策支持在综合示范区设立“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为外国人提供出入境和居留便利。对高技术领域外籍人才、外籍技能人才和符合综合示范区产业发展方向的单位长期聘用的外籍人才,可适当放宽年龄、学历和工作经历限制。符合条件者,可一次性给予2年以上工作许可。

金融支持政策也将使企业受益匪浅。《支持政策》提出,两省一市共同出资设立综合示范区先行启动区财政专项资金,三年累计金额不低于6543.8+00亿元。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债券的资金支持,中央财政和两省一市财政共同出资设立综合示范区投资基金。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昌表示,现阶段,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刺激基建投资的关键在于有效形成实物工作量。长三角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综合示范区项目建设,也更符合专项债券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宏观政策目标。

新基建促进企业乘势而上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是此次支持政策的最大亮点之一。支持政策明确了融合示范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推进内容,主要包括加快实施5G、千兆光纤跨区域共建共享,推进IPv6规模部署,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分析二级节点,加快“城市大脑”建设。

对此,综合示范区执委会商业与产业发展组组长朱正威表示,围绕开通信息高速公路的“断头路”,今年有两项重点工作:一是重点区域建设,综合示范区现有5G基站总数接近4000个,接近每平方公里1.5个。预计今年年底实现重点地区全覆盖,三年内实现全区全覆盖;二是对集成示范区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整体布局。9月底形成规划初稿,6月5438+10月向社会公布,包括5G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基站。

“在支持政策的八大方面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增加对新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中国区域经济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姚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基础设施的主要功能是为新经济赋能。

“政策中提到的‘城市大脑’建设,离不开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这些都是未来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也离不开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场景的开放。因此,抓住新基础设施的机遇对于综合示范区未来向高端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姚晨说。

记者了解到,作为公共安全和智能交通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时宇以全景、数字智能和IOT产品技术为核心,业务已经扎根于长三角核心城市杭。8年间,其营收从3万元翻倍至49.4亿元。“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基于云视频数据服务能力,我们开发了面向社区的护理宝、面向教育的护理宝等产品。非接触式测温设备全球独家期至少2个月,已交付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林锴说。

姚晨认为,区位处于江浙沪三省一市的交汇处,使得综合示范区毗邻沪、杭、宁、苏等长三角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在发展新经济方面有很强的人才和产业基础。综合示范区新基础设施的推广,将吸引周边的人才和产业发展,相当于装上了“飞翼”,新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应用。

示范区是探索融合的基石。

支持政策赋予综合示范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和必要的管理权限,意味着两省一市实施的改革创新试点示范成果可以在综合示范区推广共享。同时,政策进一步明确,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管委会负责预启动区跨区域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管理权限,以及与两区一县政府共同行使预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定的审批权限。

“在当前的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中,赋予综合示范区省级权限的做法是前所未有的。这个权限比较高,还有一些国家级新区没有达到。”在姚晨看来,给予高度授权,表明两省一市对综合示范区的高度重视,对后续规划的推进和落实意义重大。

“通过改革支持经济复苏的趋势更加明显。支持政策的目标是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杨昌指出,22条政策措施以“改革”为首要任务,“推动重大改革制度整合和改革试点经验共享”。“将省级项目管理权限赋予综合示范区管委会”等规定在当前更具现实意义。“尤其是在疫情冲击之后,经济基本面经过三个月左右的修复,已经进入高位平台。现阶段加大力度推进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支撑经济修复。”

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许多城市和地区的土地空间非常有限。

对此,《扶持政策》提出加强土地保障。建设用地指标方面,明确优先安排两省一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由省(市)以上安排,建立周转期不超过5年的建设用地指标周转机制。在耕地保护方面,为合理解决用地空间问题,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永久基本农田规划调整试点,探索建立耕地占用承诺补充机制。在土地资源要素配置上,鼓励混合用地,优化调整村庄用地布局,鼓励农业生产和村庄建设用地复合使用。

“一体化示范区是长三角地区的核心载体,是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先手棋’。”姚晨告诉记者,一体化示范区顾名思义就是对长三角一体化进行示范,所以必须达到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这对实力雄厚的长三角地区来说并不难;但关键是在“政策倾斜、先行一步”的条件下,为长三角一体化探索一些新的、可复制的经验。“所以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就会失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