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统一天下后为什么不效仿项羽分封?

关于郡县制和分封制,历史上对它们的评价颇为参差不齐。有人认为分封制更好,有人认为郡县制更好。即使是才华横溢的秦始皇也曾因为宰相等人而反对。他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远,不为正义。买王,不填。请立哲人,只为幸。”摇一摇。但最后,他在李斯的建议下下令:

“天下* * *苦战不休,群臣不和。赖宗淼,天下初立,国复。是树兵,求平安不难!庭威建议可以。”

虽然,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利弊的争论并没有就此停止。秦朝以后,项羽和刘邦曾经就分封制和郡县制的选择发生过争执。比如项羽,就是分封制的坚定支持者。一开始他很害怕楚王给自己一个楚国的地方霸王,后来他觉得不满足。他只是踢开了正义的皇帝,然后自己分封了世界:

“王乃立张寒为雍王,而咸阳之西,诸王,皆废丘。龙士心,故囚于溧阳,尝德于项梁;淳于长董毅劝张寒投降楚国。所以任命司马欣为赛王,王咸阳东至河,都在黎阳;董明被任命为王上郡翟王,两人都是高奴。王保,迁魏,为西魏王,河东、平阳。沈阳之臣张耳,先下河南迎楚河,故立沈阳为河南洛阳王……”

他征服世界不就是为了给自己占地盘吗?但最后他却非常渴望把自己打下的地转包给别人,这真是历史上的一个怪现象。不仅项羽对分封制着迷,刘邦对分封制也有一定的向往。有一次,刘邦被项羽围困,山穷水尽的时候,施立向刘邦建议分封诸侯,以博取盟友:

“欲立六国,立树党,汉王镌刻,遣汝立之。”

想都没想,刘邦就把所有的印章都刻好了,然后准备让把他刻好的印章拿去给别人,然后封别人为侯。好在刘邦很谨慎。他考虑了一下,准备向他最可靠的顾问张亮请教。所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张亮。张亮大吃一惊,说道:“谁给你出的这个馊主意?我求你杀了他!”

然后张亮用筷子作为工具,为他详细地告诉刘邦分封制的弊端。只听得刘邦当场把嘴里嚼了一半的饭吐了出来,大骂:“这个臭儒生差点毁了我的大事!”因为施立是儒家学者。骂完了,还不够。刘邦赶紧连夜把自己赶出来的印章烧了,免得让人拿出来冒充自己的诸侯。

为什么刘邦一听到张亮的分析就改变了这个立场?因为分封制的弊端,摆在刘邦面前,却没有体现在和刘邦的讨论中。更重要的是,施立原本是一名说客。他想让别人相信他,所以他说这件事好处无穷。以刘邦过度和惊喜的个性,一定很容易相信。

所以,分封制诸侯

缺点是什么?事实上,张亮没有必要为刘邦普及周朝的历史。只需要看一看项羽分封后天下的局势就可以了。项羽进入秦国,在鸿门宴上逼走了刘邦。他觉得“富贵不归,恰似锦绣夜行”,于是把天下分封给各路诸侯,自称Xi之地的霸主。接下来,世界开启了一场新的大动荡:

"田荣文虞迁到胶东的王琦,立田为齐王。他大怒,带着冰淇去见了田都。都去楚国。六月,田蓉杀了石天,成了齐王。当时彭越在巨野,一万多人,没有归属。荣耀和更一般的打印,因为反对。在济北越杀王安,越光荣。燕王韩光拒绝迁徙辽东。秋八月,臧茶杀韩光及其地。赛和翟都投降了韩。”

一句话,那就是“相互伤害”。不仅王子们互相攻击,就连王子们也不停地互相残杀。这是齐最突出的一点。田蓉、田都、田横等人,由于对权力分配不满,内部不断杀戮,外部则请来外援,互相迫害。其实,齐国的开国之君在这里可能要说了:既然齐国姓姜,你们姓田的为什么要来这里夺位?我姓姜的后人还没开口呢!

不过田当然不会在意这个。自从田取代了齐国,他们就把齐国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但实际上,田蓉等人并不是田忌的正统后裔,他们只是田忌的小宗族和田忌大臣的后代。但这个时候,其实人们并不关注这些,就像后面的“马庄是天子”一样,真正的田七的子孙也不敢和田蓉这样的权臣争论。

所以,看到这里,刘邦心里豁然开朗——分封诸侯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如果按照周朝的旧制度,把前朝诸侯的后代分封为诸侯,那么那些真正掌握诸侯大权的权臣,一定会对刘邦不满。他们冒着极大的风险揭竿而起反秦,不是为了反对所谓的暴政,本质上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做一个真正的国王。

现在大事已毕,他们还是臣子,曾经的皇亲国戚还是皇亲国戚,那他们还争什么?我们再来一次!他们就是这么对项羽的。因为他们对分封制的结果不满意,直接又发生了一次起义。反过来说,如果刘邦把诸侯国的大臣分封为诸侯,他们能安分守己吗?不会,但是会更乱。

因为虽然皇族的力量在下降,但是皇族的名字还是很有名的。而刘邦分封诸侯国大臣,不可能把诸侯国大臣全部封入一国。总有人对自己的分封不满。所以这个时候前皇族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那些不满的大臣可以打着皇族的旗号造反,要求刘邦重新分封。

总之,就是因为800多年的运作,周朝的分封制已经完全失去了对权力的控制,真正的皇族衰落了,而权臣们权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即使想分封诸侯,也不敢分封,以免“打糜子,报糜子之仇”。这样还不如直接让分封制成为历史,让皇室和权臣们无话可说。

反正县制不是我先提出来的。诸侯不满意,就骂全面推行郡县制的第一个秦始皇!刘邦如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