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有什么特产?
大中小字母、计数器笔、屏幕笔等300多个规格。直径大的像碗,直径小的像绣花针。选材考究,工艺精细,性能齐全,质量上乘,赢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苏州湖笔厂生产的金鼎牌湖笔远销日本、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地区,历史悠久。苏州宋锦苏州宋锦色彩艳丽,图案精美,质地柔软。与南京云锦、四川金淑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锦。苏州织锦始于五代,在宋代发展得相当繁荣。特别是宋高宗南下后,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都转移到了江南。为了满足艺术发展的特殊需要,苏州织锦出现了非常精美的书画装裱品种。
其中有绿屋锦、紫花锦、柿子龟背锦等40多个品种。这些漂亮的挂毯与绘画和书法一起保存了下来。因此,后世称之为晋松,因此得名并流传至今。建国前,苏州宋金业奄奄一息,仅剩12台织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产逐渐恢复。1959年,宋织锦布艺厂成立,增加了香带、彩巾、缎带等仿古装饰产品,以及虎丘出土的仿古织锦仿制品。电动丝织机取代了脚踏手拉。从此,苏州织锦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产量大大增加。
苏州织锦厂设计生产的宋锦,经典精美,风格独特,古朴典雅,美观实用,闻名中外。北京的荣鼎斋,上海的朵云轩,世界各地的书画社和博物馆都是苏州织锦厂的常客。以及日本、东亚、欧洲、美国等国家,一些商家莫名其妙的前来下单,国粹苏州晋松又在玩了。绚丽多彩的苏绣被誉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苏绣起源于苏州吴县,流传到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丝绸发达,自古以来就是锦绣山河的故乡。
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的织锦,多彩的丝线,为苏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就已经用刺绣制作衣服了。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命赵大成的妹妹绣制列国地图,在丝绸上绣出了吴越河和海城线。据说所有的民族都绣在一块织锦上。据《清秘藏》记载,宋人用细针线刺绣,用一两根细如发针的线。精美的色彩设计,令人眼花缭乱。山川远无趣味,亭台楼阁中隐藏的人物惟妙惟肖,繁花似锦,极为婉约。最好的比画画好。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到了明朝,江南已经成为丝绸手工业的中心。以唐寅(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派出现在绘画艺术中,促进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术家结合绘画进行再现,绣出的名作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故称之为以针作画,工艺精湛。从此,这个梦开始了。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叫闺绣。吴县的何草、吴江的何关关、无锡的何文华等一些优秀的刺绣作品都曾名噪一时。尤其是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迹象。
光绪年间,沈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刺绣艺人,在苏绣界颇有名气。她将西方绘画的特点和对神灵的模拟融入刺绣中,创造了一种新的模拟刺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迎来七十大寿。沈绣展示了包括佛像在内的八件作品来庆祝她的生日。慈禧对她大加赞赏,并为沈和她的丈夫于珏写下了“长寿、祝福”的字样。从此,沈改名为沈寿。后来她的作品《意大利王后艾琳娜画像》作为国礼赠送给意大利,在意大利政府引起轰动。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展览会上获得一等奖,价格高达13000美元。
在美国展出时,可谓史无前例。沈寿的仿绣享誉海内外,为苏绣翻开了新的一页。在她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举办了刺绣作坊、刺绣工程学院、刺绣工会等。她去过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培养了新一代。当时著名的画家还有唐、李、蔡群秀、金静芬等。他们的作品曾在杜朗国际博览会(公元1911)、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公元1915)、比利时国际博览会(公元1930)等中国传统工艺获得国际大奖。
20世纪30年代初,丹阳师范女子职业学校刺绣工程主任杨守玉开创了纵横交错、层层叠叠的刺绣,丰富和提高了苏绣的表现能力。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苏绣艺术家的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天地。苏州、南通、常州、无锡、扬州、东台等地相继成立了刺绣研究机构或工厂,使刺绣艺术家能够安心地投入研究和创作。失传的艺术得到了挖掘、总结、完善和发展,使古老的苏绣艺术重新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