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公司的负责人?董事长和CEO利益不一致怎么办?

从公司治理理论来说,董事长和CEO应该分工明确,角色清晰,而在中国?新+过渡?在体制转轨时期,这两家公司权力结构中的关键人物往往纠缠不清,影响了董事会的有效运作,使公司难以构建真正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世界上主要有三种公司治理模式。一是英美治理模式:以产权和委托代理管理理论为基础,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的,强调规则管理,使利益相关者(主要是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相互制衡的制度安排。二是日德治理模式:以大企业和金融机构相互持股为特征,强调各方(主要是企业主、公司管理层和员工)利益相互平衡的制度安排,如著名的德国?三三制。三是基于中国文化的治理模式,包括家族治理模式,主要包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韩国和部分东南亚国家。这种治理模式的目标是利益相关者(股东、管理层、员工、政府、债权人甚至社区)的利益最大化。其治理的特点与其说是照章办事,不如说是更注重协商。表面的规则更多的被私下的协商代替,协商的一致性更被强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决策更正规,但不能说没有治理。?

在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中,国有股占主导地位,属于国家控股。国企的董事长、CEO,甚至副总经理级别,仍然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大多具有政府官员的性质;董事长和CEO往往是一个级别,董事长叫什么?第一?他们在公司中的相互地位和关系不明确,导致日常工作困难,增加了沟通的难度和成本,有时还会明显降低管理的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国企中,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是有所不同的。央企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越来越高,董事长和CEO的关系也比较清晰。这类公司都有比较高的管理水平和快速的发展,如华润、中粮、中交、中化、华侨城、CIMC等,都是治理优秀的典型。地方国企的治理水平相对较差。在私营企业中,大多数董事拥有绝对的权力。中国有很多有30多年历史的民营企业。公司的创始人或家族往往持有大部分股份,对公司有很强的控制权。他们不愿意或不敢将公司的管理控制权分离,这是典型的家族治理。但公司上市后,在监管机构、其他股东和资本市场的压力和要求下,其治理水平正在逐步提高。CEO对董事长形成了制衡意识,形成了职责分工(负责不同的工作,比如董事长负责决策、投资等。,而CEO则负责运营和日常管理等。).但就大部分民营企业而言,CEO主要是作为董事长指令的执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