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老牌车企消失的六款合资车吗?㈠

众所周知,作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中国市场永远不缺乏诱惑力,这也恰恰是很多海外汽车企业选择在中国建厂的主要原因。虽然现在我们说合资第一反应是大众、丰田、本田,但其实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也有不少合资车企,但连年亏损,最后都以退出告终。那么接下来的两段,我就带你去寻找那些失踪的合资车。

广州标致

1985年,作为中国最早的合资品牌,由广州羊城汽车厂和法国标致汽车共同出资的广州标致汽车有限公司在广州正式成立。它是继上海大众之后中国第二家合资汽车公司。但当时国家对这个合资项目的建议是利用广州羊城汽车厂的现有基础,与标致合资生产轻型卡车,所以最初广州标致没有生产轿车的资格,所以这个合资品牌的第一辆车是标致504皮卡,由于没有国产化,所以采用进口全部散件,然后组装的方式运到国内。

之后经过一系列的运作,广州标致终于获得了生产一定比例汽车的资格,于是在1986年,广州标致引进了标致505?SW8的8座旅行版车被当时的国家“公检法”取代。再加上这款车是在国内进口组装的,在性能上比其他国产车型有很大优势,所以取得了可喜的销售成绩。

1989年,广州标致引进标致505?SX车型,采用前中置2.0L直列四缸发动机,后轮驱动,完美的前/后配重,豪华的内饰,让这款车一问世就将广汽标致公司的荣耀推向了巅峰。甚至有车主开的是91 505。他说这车的弯道和发动机没什么好说的。看完“头文字D”,真想和505一起漂移。

有没有人想问“为什么当时比大众好的车企最后都消失了?”据了解,由于我国汽车行业在1994年出台了“整车国产化率40%”的政策,广州标致生产的汽车全部是批量进口,在国内组装,根本没有真正的国产化。

后来,虽然法国人不愿意放弃中国市场,引进更先进的标致405,但1997年亏损高达29亿元的广州标致,最终让本田以1的象征性价格,买下了法国标致在中国的股份和债务,标志着法国车时代的结束。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6月5438+0992 165438+10月18,法国宣布向中国台湾省出售60架幻影2000战斗机。当时中国爆发台海危机,法国此时向台湾省出售武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换句话说,这是“不为无带”。

因此,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制裁措施,包括取消所有正在与法国谈判的大型项目,停止与法国的经贸合作,限制公务用车购买广州标致汽车。可以想象,政府采购的取消,会让广州标致的依赖消失。没有依赖,还是那么个体,最终会以失败告终。

贵州百灵鸟汽车

说到贵州的云雀,就不得不提中国航空工业公司旗下的贵州航空工业公司。这家诞生于1964的老牌军工企业,不仅研发制造飞机,还研发技术型航空发动机等航空装备。然而,上世纪80年代末,作为其中一员的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贵航”)响应国家军工向民用产业转型的号召,面临着企业转型。

1988,贵航将企业转型发展指向汽车领域。虽然方向摆在那里,但作为从未涉足造车的企业,贵航不得不寻求造车经验丰富的企业合作。所以在1991,贵航和日本富士重工商谈技术引进合作。第二年,贵航通过支付技术转让费,将斯巴鲁REX车型引入国内组装生产。由于外形紧凑,贵航将其命名为:百灵车,随后贵航汽车整个公司名称更名为“贵州百灵车”。

与其交技术转让费,不如买斯巴鲁REX的零部件,因为和标致505一样,只是在国内组装生产,并没有真正实现国产化。不过虽然是在贵州本地组装的,但也受到了贵州省政府的欢迎。同时还向贵州云雀投出了“橄榄枝”,希望云雀将部分车型投入到省内出租车行业的建设中。目前这种政府赞助的项目足以让很多车企跟不上了。但是贵州云雀汽车很“个性化”,拒绝了。最终以10年1.2万辆的总成绩把自己玩死。

南京菲亚特

南京菲亚特成立于1999,是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意大利菲亚特汽车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大型企业,双方各持有50%的股份。这家合资公司虽然资质不如上述两家车企,但总投资高达30亿元。可能现在你会说一个车企的R&D成本一年也就几百亿,但是别忘了那是在1999,可见当时车企的资金支持有多强。

正是有了这30亿资本,这家由一个没落的大型国企和一个苦苦挣扎的全球品牌组成的合资公司,才上演了一出惊人的戏码。他们在中国推出了四款车型:Paleo轿车、Siena轿车、周末风旅行车和派朗。虽然当时人们对两厢车的接受度不高,但两厢车的外观在当时是时尚的,以至于Palio卖得很好。

但按理说,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汽车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南京菲亚特也有很好的车型,不可能几年就衰落。原因是国内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给这家汽车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然而,南京菲亚特却不负众望。靠这四款老爷车来敷衍中国消费者,显然是自取灭亡,管理和营销都存在很大问题。再加上和南京汽车集团的冲突,直接让这个合资品牌说拜拜!

写到最后: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很多自主品牌为了谋求发展,纷纷向国外“老枪”伸出橄榄枝。但是对于汽车行业来说,优胜劣汰是不可改变的规律。今天这三家车企正好印证了这个特点。虽然当时确实收获不少,但时代在变,消费者在变,没有超人的眼光来谈未来。...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