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何连成这样的央企第一次绩效考核是什么?
坚持改革创新增动力、军民融合促发展等一系列举措,提炼航天科技集团的优秀业绩。
新动能:从技术创新到制度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面对未来世界的科技前沿,航天科技集团正在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步伐。
在火箭技术研究领域,火箭动力和组合动力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两条发展主线取得重大成果,已列入国防科工局“十三五”规划;商业版小型固体商业火箭、亚轨道飞行器、商业版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也在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研制和探索中。
在航天器和空间技术研究领域,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门成立了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研究前瞻性、颠覆性的重大应用基础和技术,开展中长期空间技术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
五年来,航天科技集团整体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开展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十二五期间,专利申请总量超过23000件,授权1.1,000件。
五年来,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发射任务80余次,年均增幅超过22%。
“面对高密度发射,很难维持原有的流程模式。”航天科技集团战略管理部副部长王占玉说:我们不断创新航天系统工程管理体系,优化科研生产链条,使发射场周期缩短30%,产品交付周期缩短40%,使发射成功率达到95.6%。“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的管理方式已经成为国际航天同行可以享受的标准。
新思路:深化国防与民用技术融合,推进区域一体化
五年来,为推进军民融合,航天科技集团成立了军民融合技术促进中心,出台了产业投资、成果转化、人才激励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全力支持军民融合发展。
在“军民融合”政策的指引下,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研制的“彩虹”系列无人机已成为高端装备领域国际竞争中的军民两用武器。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与Xi安合作开发的空间热解生活垃圾处理系统集成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航天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的结合也成为深化国防与民用技术空间融合的一个主要方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副院长石说,通过利用空间环境对菌种和微生物进行诱变,五院研制出一系列生物保健品,深受消费者欢迎。
曾经家喻户晓的中国乐凯,在重组并入航天科技集团后加速转型升级,在绿色打印材料、光学薄膜、数字医用材料等军民领域与国际大公司展开竞争。
王占玉说,五年来,航天科技集团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建设了京、津、安、深、成等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同时,在空间科学、卫星技术、卫星应用等领域拓展海外合作,产品和服务已覆盖31个国家和地区。
新空间:从商业航天到产融结合
五年来,从几吨重的中大型卫星发展到公斤到几十公斤的铍及微纳卫星,航天科技集团加快完善商业运营服务模式,为各类用户提供通信、导航、遥感、空间科技实验等产品和服务。
作为中国唯一的通信卫星运营商,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中国卫通目前可提供321电视节目和316广播节目。未来,高通的宽带卫星信息系统也将投入商业运营,有望解决飞机、高铁、轮船等移动体的宽带上网问题,使中国进入卫星互联网应用时代。
在商业遥感卫星领域,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中国四维公司已成功发射两颗0.5m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并将逐步建成全球商业高精度对地观测系统。
为加快产融结合,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通过控股公司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牵头设立了一系列基金,其中由集团公司牵头的国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初始规模为300亿元。
今年5月,航天科技集团联合多家央企、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投资平台,发起设立央企国创投资引导基金,基金规模6543.8+0500亿元。该基金专注于整合国防和民用技术的工业领域,如航空航天、核能、船舶和高速铁路。
目前,航天科技集团已累计对外融资2000多亿元,累计投资近400亿元,孵化了康拓红外等一批优秀的高科技产业公司,有力支持了高科技产业化项目的发展。
王占玉表示,未来,航天科技集团将继续在产业发展领域发挥产业资本作用,进一步推进航天强国建设,努力打造世界级大型航天企业集团,为实现航天梦、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