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乔P.108重型轰炸机系列型号。
1943年3月22日至4月3日,原型机P.108A在富尔巴拉进行了一系列地面测试和空中火力测试。在最大推进剂的射击试验中,飞机的挡风玻璃上出现了裂纹,窗框轻微变形。16年4月至19年5月,P.108A在维亚雷焦又进行了一次火炮靶场试验,试验结果令人满意。但发现火炮的瞄准镜使用不方便,精度差。随着战局的恶化,意大利最高司令部在6月份调整了作战计划,将P.108A的产量减少到5架,几天后航空部又将数量减少到2架。8月23日,航空部决定只保留原型机。意大利宣布投降后,唯一的一架P.108A原型机被德军俘获,次年年初德军将其运到位于拉奇林的飞行试验中心进行测试。在意大利航空公司的要求下,比亚乔于1940年开始研制编号为P.108C(C是意大利民用的缩写,意为民用)的商用客机。该航空公司将把它用于跨大西洋航线。P.108C配备加压座舱,可乘坐32名乘客。与此同时,比亚乔还研发了一款名为P.108T的货机,不配备增压驾驶舱,载货量为70立方米。战争爆发后,这两种飞机都根据军方的要求改为军用运输机。P.108C对内部布局做了简单调整,可搭载55名全副武装的士兵。P.108T的机腹有三门,货舱可容纳5台比亚乔P.XII航空发动机、60个油桶、8枚鱼雷、44名士兵或包括车辆在内的其他物资。意大利空军还要求制造商通过在P108T的机腹下方安装浴缸形状的吊舱,并在机身内部安装炸弹舱,来研究将其改装成轰炸机的可行性。
P.108C的首架原型机(MM.496,后改为MM.24676)于7月1942日在阿尔本加完成首次试飞。首飞完成后,原型机被运往圭多尼亚飞行试验中心。次年2月,由德国空军中校·彼得森率领的德国飞行员试飞了P.108c的原型机。这些德国飞行员的任务是评估和测试意大利的新飞机,德国飞行员对P.108c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圭多尼亚完成飞行测试后,原型机P.108C于5月返回阿尔本加。P.108C的生产在Filena进行。意大利空军订购了5架P.108C,但在意大利宣布投降时,没有一架完成。意大利被德国人占领后,这些未完工的飞机落入德国人手中,在德国人的监督下继续制造。1944 65438+10月-3月,MM.24676、MM.24677、MM.24678根据德军的命令,从阿尔本加机场起飞前往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米尔多夫。随后,MM.24679和24680也分别于5月29日和6月12日飞往德国。
P.108T的首架原型机(MM.24673)于9月1942日在庞特德拉完成首飞。在圭多尼亚试飞期间,飞机改装了P.XII RC35发动机进行测试。2月8日,1942,1943,P108T原型车在圭多尼亚正式测试。在此期间,该机换装了P.XII RC35发动机,并由德国空军飞行员进行测试。经测试,原型机返厂改进,后于5月26日恢复飞行。后来在6月和7月,比亚乔公司完成了两个P.108T(24669和24670)。这两架飞机配备了4挺12.7mm机枪作为自卫武器,其中一挺安装在飞机后部的炮塔内,飞机两侧各有一挺,另一挺位于机腹。意大利空军原计划为1943年4月5日在维泰博刚刚成立的第248中队配备6架P.108T,但只交付了一架。这架编号为MM.24668的飞机于1943年2月8日首飞。意大利投降时,因发动机故障停飞。65438年2月6日,飞机返回蓬特德拉,交给德国人。
意大利投降后,意大利所有军用运输机落入德军手中,比亚乔在德军控制下继续生产P.108T。编号为MM.24671和24672的两架P.108T分别于10月25日和10月30日165438+30日完成首飞,这两次飞行都是在意大利投降之前完成的。因为相关文件在战争中已经丢失,MM.24667、24664、24665三架飞机现在下落不明,估计还没有完成。在一份关于1943年9月8日至1945年4月皮亚乔公司生产工作的报告中指出,意大利投降时,意大利空军订购的部分P.108T和P.108C已经完成,P.108运输机5架,p . 6548 5架,德军有两架P.108在最后1944年8月,德国空军第5运输中队(TS5)还装备有9架P.108,其中一部分后来移交给了第4运输大队(TG4)。在苏联收复克里米亚半岛的战役中,这些飞机经常被派往这一地区。这些飞机在战斗中表现出色,经常在多处受伤的情况下安全返航。战争结束前夕,停放在慕尼黑附近一个机场的4架P.108飞机被德军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