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在集装箱运输发展过程中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1998年5月,重庆及西南地区第一个专用集装箱码头——重庆港九龙坡港专用集装箱码头破土动工,年设计能力5万TEU,2000年7月建成试运营。九龙坡集装箱码头的建成,为重庆集装箱运输的快速发展开辟了一个港口枢纽节点,大大提高了重庆水运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后来,重庆新港码头、重庆寸滩集装箱码头、重庆茄子溪码头、重庆茶园码头、重庆黑石子码头、重庆李文纸业码头、重庆玖龙纸业码头相继建成或在建。这些码头的建设为西南地区的外贸进出口货物提供了一条安全便捷的通道。
重庆内河港口集装箱运输的特点
重庆港集装箱运输是码头、堆场、货站三位一体。重庆的集装箱运输发展较晚,目前还没有真正的海上堆场。所有空重集装箱都堆在码头,码头堆压紧张。此外,由于重庆很多进出口企业、工厂不具备装卸箱能力,装卸箱压力再次向港口转移,重庆港口装卸箱比例是沿海港口的30多倍。
先进的运输方式与传统的管理经验相结合。重庆集装箱运输是由传统的散货运输方式演变而来,在人员构成和管理方式上习惯于传统的管理经验,与沿海先进的集装箱管理理念还有很大差距。
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落后的管理方法并存。无论是扩能改造还是新建集装箱码头,在工艺和设备上都采用了先进的设备,但设备的管理手段却十分缺乏,设备水平与管理水平的矛盾突出。
重庆港集装箱运输存在的问题
码头前方的通过能力与后方的储存能力不匹配。重庆又叫山城,山川道路参差不齐,港口附近相对平坦的土地资源非常匮乏。一般情况下,码头后方可供扩建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另一方面,重庆内陆港集装箱运输是码头、堆场、货站三位一体,港区外没有专门的集装箱堆场,进一步加剧了港口堆存矛盾。码头后方的仓储能力与前方丰富的吞吐能力之间的矛盾是近年来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
港口设备能力不足,尤其是设备保障能力不足。近年来,港口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新增适用于内陆港口的桥式起重机、正面起重机和堆垛机,更新集装箱设备,港口设备能力不足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随着新设备的引进,设备故障的准确诊断和及时处理,尤其是PLC等智能控制系统,明显滞后于生产的需要。此外,港口设备多为单点,一旦设备出现故障无法及时处理,往往造成船公司班轮延误。
航运物流人才短缺。重庆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是由传统的杂货管理模式演变而来,缺乏先进的集装箱管理理念;同时,发展时间短,地处内陆,航运物流国际人才高地尚未真正建立。
码头岸线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利用不够有力。重庆水运发展的诸多薄弱环节之一是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大型化、专业化、机械化码头少。但由于利益关系,码头岸线资源审批粗放,一些小规模、个体或私人自有码头遍地开花,造成了码头岸线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支持港口的综合基础设施水平较低。集装箱运输是一个系统工程,集疏运一体化是港口物流节点的延续和支撑。目前重庆的代收代发散、乱、小,大部分是个体户。他们往往通过购买拖车的方式成立物流公司。管理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弱,集配缺乏规模。
没有建立集装箱数据信息交换平台。目前,重庆虽然建立了EDI中心,但并没有真正开展集装箱数据交换操作。船公司、代理公司和港口都开发了自己的集装箱管理系统,它们之间的数据和信息并不共享。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使用传真,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集装箱信息交换平台。
水路和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是空白。多式联运是体现集装箱运输优越性的重要特征之一。重庆的水运发展很快,重庆的铁路网也很发达。此外,九龙坡港区有一条铁路专用线与铁路网直接相连。但由于铁路运输的体制限制和利益分割的影响,水铁集装箱多式联运尚未得到发展。
信道容量有限。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蓄水,重庆至宜昌的航道通过能力大大提高。主要限制因素是金沙江段。每年枯水期,船舶无法满载,给船舶运营带来安全威胁和成本上升,同时对港口生产组织造成很大影响。班轮到港参差不齐,码头频繁靠泊,港口生产效率降低。
重庆港集装箱运输面临的发展机遇
1.中央政府开发西部的战略机遇。西部大开发和重庆直辖,是党中央、国务院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战略举措。国务院将重庆定位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全国重要中心城市——世界级特大城市、全国重要制造业基地、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2005年10月27日,由交通部牵头,国土面积占15%,人口占38%,GDP占46%的长江经济带7省2市,共同签署了《长江经济带合作协议》,构建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战略格局。2006年3月,国家将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和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7年6月9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重庆、成都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给重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重庆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进一步加快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的决定。决定指出,2010前,建成干支通道畅通、港口功能齐全、船舶结构合理、支撑保障有力、市场规范有序、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内河水运体系。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达到65438+2500万吨,65438+60万标箱,65438+40万载箱。2020年实现全市水运现代化。
为确保目标的实现,重庆市政府将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制定通过高速公路的集装箱优惠通行办法,以通过重庆吸纳更多来自云贵川等西部地区的物资;在税收方面,积极推动设立保税港区和临港物流园区,做到国外货物进港即保税,国内货物进港即征税,香港加工产品和货物不征增值税自由流通,吸引周边货物转口物流通过重庆港集聚;在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方面,给予土地储备政策和相关优惠政策。
3.长江黄金水道天然良港是重庆港集装箱发展的天然优势,沿江产业聚集,运输需求日益增加。三峡水库建成后,由于水位上升,航道条件将大大改善,船舶将向大型化方向发展,船舶运营周期将缩短,船舶运营成本将大大降低。由于长江黄金水道优势的进一步凸显和长江快速通关体系的建立,更多的世界航运公司将目光聚焦重庆,水路集装箱运输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据悉,目前全球排名前20的集装箱班轮公司,包括马士基海陆、地中海航运公司、达飞、长荣海运等。,已全部进入重庆,重庆集装箱市场有60多家集装箱班轮公司。
4.重庆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国际资本和技术向中国转移。重庆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具有枢纽区位、政治直辖、产业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
重庆内河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建议
抓住发展机遇,乘势而上。作为重庆港集装箱的重要主体,重庆港物流集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新的眼光,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抓住机遇,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制定了《重庆港物流发展布局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底,建成长江上游最大的水运枢纽港和集装箱集疏运港。打造西部最大、最具实力、最具控制力和影响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集团,成为重庆商贸中心、物流中心、航运中心和临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结合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聚集码头有限资源,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不断提高港口经营规模和综合服务能力,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使长江“黄金水道”真正“流金流银”。
不断提升码头集装箱运输服务水平。建立绿色通道,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以服务求质量。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抓住机遇,不断培育和发展市场,不断满足和创造客户需求,创造客户满意,确保船公司班轮的顺利到达和准时到达。
建立集装箱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机制。倡导学习氛围,关注集装箱发展前沿形势,学习先进的集装箱管理理念,熟悉先进的集装箱作业技术,建立集装箱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机制,努力增强其战略意识、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提高集装箱管理水平。
加强码头岸线资源的统筹规划、利用和管理。码头岸线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要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进程,大力发展水运基础设施。同时,要兼顾物流企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利益和需求。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已制定颁布《重庆市港口管理条例》,建立岸线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制定相应征收办法,征收岸线使用费。
积极推进“一城一港”战略。“一市”是指统筹城乡发展的直辖市,“一港”是指统一管理港口和岸线资源。另一方面是指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城市港口群,主要分布在主城、涪陵、万州等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津、永川、合川、奉节、武隆五大重点港区。2006年7月28日,重庆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国有资源。重庆港承担着全市港口项目的投资、建设、经营、管理和吸引外资的职责。
建立集装箱多式联运合作机制。集装箱水铁多式联运的关键在于铁路。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进一步加快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的决定,建议重庆水运发展协调小组将建立集装箱多式联运合作机制作为解决水运发展、打破铁路瓶颈、延伸集装箱腹地范围、发挥集装箱多式联运优势的重要议题。
建立集装箱信息交换平台。在重庆港建立涵盖港口、船公司、代理公司、海关、国检等港口单位的集装箱数据交换EDI中心,全面推进“长江流域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沪渝支线电子单证系统,通过EDI系统实现与上海平台的交换。用户可以与上海航运公司、码头、内部支线承运人和代理人之间发送和接收各种电子信息,如进出口过境舱单和电子订舱,并通过这些传统单据的电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