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联网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这样的情况不少。25000平方米的钢架大棚每年培育20多个蔬菜品种的1亿多株优质种苗,可种植3万多亩商品蔬菜。蘑菇、木耳、平菇、银耳、灵芝、平菇等10000000株。,年产量400多吨。这是桂北山区最大的蔬菜(食用菌)集约化育苗基地——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广西和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位于融水智慧农业种植基地。
和美生态作为省级农业示范区,多年实现集约化生产,无疑对智慧农业有很好的示范意义。然而,和美生态和国内大多数农业企业一样,长期以来缺乏农业生产数据的积累和利用,农业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种植管理。虽然它有先进的温室,但仍然使用传统的人工监控模式。
比如食用菌的大棚,CO2浓度和空气温湿度严重影响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美生态一直沿用老的工作方法,靠工作人员一个一个去大棚用检测仪测量。一旦浓度超标或温度过高,工作人员会手动开关温室的风机、侧窗、天窗。这种方式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成本,而且效率低,生产风险大。异常情况一旦不能及时发现,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这种高度依赖人的传统管理方式,一直制约着和美生态温室的转型发展。为了加强温室种植的智能化和标准化,和美生态引入了慧云信息的智能农业监控系统,打造智能温室。
智能温室可以为温室种植节本增效,促进农业转型。
蔬菜育苗和食用菌栽培需要非常精细的管理,需要对大棚内的气候环境、土壤环境、作物生长、病虫害等进行精确的监控。汇云信息通过在大棚内搭建“农业物联网”监控网络,对和美生态面积25000平方米的大棚进行智能监控,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土壤PH值、空气温湿度、气压、光照强度、CO2浓度等。
同时实现了温室内各种设施设备的远程自动控制。当温室内环境失衡时,系统可以立即启动预警装置,通知管理人员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极大地消除了过去由于环境失衡导致管理人员发现不及时造成损失的现象。比如当温室内的CO2浓度超过合适的值时,系统会自动向管理者发出警告,并自动开启通风装置,保证温室内的作物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