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会改变吗?中国制造“进攻”欧洲。
117年10月17日,蜂巢能源宣布斥资2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56亿元)在德国萨尔州建设电池工厂;第二天,松下也被曝出计划进军欧洲,在挪威设立第一家电池工厂。在此之前,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已经在德国城镇阿恩施塔特附近忙于建造欧洲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工厂。
在过去,当传统燃油汽车成为主流时,中国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多地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电气化、智能化的到来,曾被诟病为“大而不强”的中国企业能否在新一轮赛道改写格局?
■电池“填充”欧洲市场
为什么亚洲电池供应商“猎杀”欧洲电动车市场?我们来看一组直观的数据。今年5月以来,欧洲新能源汽车交付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下图)。
5438年6月+2020年10月,德国、法国、挪威、英国、瑞典、意大利新能源汽车销量合计11.2万辆,同比增长211%。平安证券预测,2020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万-11万,同比增长80%-100%。
不难猜测狂热的原因。欧洲碳排放政策日趋严格,欧洲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推行新能源补贴政策,通过降低购车成本来刺激新能源汽车的销售。
相比下游需求的火热,欧洲本土动力电池的供应能力其实堪忧。奥迪、奔驰等车企多次因电池容量不足陷入电动车停产的境地。这主要是由于德国几大汽车制造商和零部件公司的保守态度。有专家预测,一个汽车厂建一个电池厂并盈利至少需要6到8年。
因此,一些德国汽车制造商选择了一种新的方式,直接投资中国电池制造商,以补充其电池产能。2020年5月,大众成为郭萱高科第一大股东;随后在7月,梅赛德斯-奔驰入股中国动力电池制造商福能科技,持有约3%的股份...
除了德国车企,德国老牌供应商如博世、大陆集团等也纷纷寻求中企合作,并明确表示不会独立投资建设电池工厂。
根据博世的预测,自主研发的电池至少需要近2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6543.8+056亿元)的投资,但无法确定这笔投资何时能得到回报。大陆集团前首席执行官ElmarDegenhart博士解释说:“德国企业只有在技术上完成从锂电子电池到固态电池的跨越后,才能自行完成电池生产,而这最早也要到2025年后才能实现。”
在种种背景下,中国电池供应商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赶上了“好时代”,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先发制人。据悉,仅宝马就与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40亿欧元(约合313亿元人民币)至73亿欧元(约合570亿元人民币)的合作订单,合同交付时间为2020年至2031年。不仅是宝马,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还与戴姆勒、现代、捷豹路虎、标致雪铁龙、大众、沃尔沃等国际品牌有过合作。
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电池产品
在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中,当代安普科技、蜂巢能源等中国企业不断涌现,参与全球竞争。
今年7月,魏宏电力新欧洲总部和德国锂离子电池系统工厂生产工厂竣工,计划于2021年3月向欧洲客户提供电池模块和电池组。
奔驰入股富能科技后,计划于2022年底在德国建设电池工厂,投资超过6亿欧元,初期产能为6GWh/年,以后逐年提升至65,438+00 gwh,可供6-8万辆电动车使用。
此外,在英国桑德兰拥有动力电池工厂的中国电池制造商AESC远景,计划在附近再建一个超级电池工厂。
■供应链格局悄然改变。
虽然电池占整车成本的40%,但新能源汽车的另外两大核心部件——电机和电控也成为全球各大企业的新目标。
165438+10月1日,华宇麦格纳(麦格纳与华宇汽车合资企业)在上海首次成功量产其高压电驱动系统总成,并运往欧洲;165438+10月3日,NEC计划投资2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80亿元)在塞尔维亚建设新工厂,该工厂将成为欧洲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机生产中心。
此前,这两家供应商的资源一直集中在扩大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在中国的生产。如今,新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打乱”了欧洲的汽车供应链,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与电池领域不同的是,今年的“三合一”电驱动系统(电机、减速器、逆变器一体化)还没有盈利,就已经成为竞争激烈的“血海”。
以博世、大陆集团、ZF、日本电气为代表的国际零部件公司,因其优秀的集成能力,近年来强势进入市场,产品已实现量产。早些年,中国企业在电气传动领域具有寡头垄断效应,它们的市场份额正在被这些外资企业瓜分...
华宇麦格纳电力驱动系统
中国电驱企业挤进欧洲供应链的难度显然要比电池供应商大得多,更多的要看合资背景。
“真正意义上,国内只有5-10家本土电传动厂商凭借自身在电机和电控方面的优势,有能力做正向开发,布局‘三合一’电传动系统。”上海电气传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俊曾分析说。
另一方面,以比亚迪、蔚来为代表的主机厂,早些年核心技术不受人控制,已经研发出多种堪比特斯拉的电驱动产品。
蔚来投资的XPT,第一代EDS电驱动系统输出功率高达240kW。当时国内企业的电传动系统平均水平只有150kW。在国内交付量达到65438+万辆后,蔚来欲将产品出口海外市场。
【XPT未来驱动技术产品系列】
XPT CEO曾书祥对汽车之家表示:“目前正在进行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的准备工作,预计2021年第四季度或2022年第一季度在欧洲市场投产。”
XPT能在多大程度上赢得欧洲供应链的蛋糕,还需要时间来验证。毕竟产品“水土不服”、因地制宜再开发、品牌口碑等最突出的问题都在,决定了这条路不会一帆风顺。
■中国企业的间接收入
相比海外建厂、定制产品出口等措施,国内一批供应链企业可以“躺着赚钱”。
为什么这么说?中国,一片丰富特斯拉的土壤,正在给中国的供应链带来无限机遇。
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上海工厂2021年计划生产约55万辆电动汽车,车型约65438+万辆。3用于出口,型号?y还计划出口65,438+0万辆汽车。此前,特斯拉上海工厂已宣布向欧洲出口汽车,约7000辆国产车型?10年10月27日发货,销往欧洲几十个国家。
“特斯拉模型?3』
事实上,特斯拉降价空间大,与大比例转投中国供应链不无关系。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至少有150中国Tier?1/层?2加入了特斯拉的供应链体系,产品涵盖三电、底盘、内外饰、车身、汽车电子等多个方面。
例如,今年3月,盛骏电子获得特斯拉中国约2.2亿元的订单,主要向后者提供中控电子产品;今年4月,华域汽车回应投资者提问称,公司已实现特斯拉上海相关车型的匹配,包括内饰、座椅、电池盒、车身部件等。预计单车匹配价值预计在8000-10000元。
“特斯拉上海工厂”
不过,除了上海工厂,特斯拉的柏林工厂也在全速建设中,预计2021年第一季度建成投产。或许由于目前欧洲疫情恶化,特斯拉会将部分产能向中国工厂倾斜,但不排除上海工厂未来会继续承担出口任务。毕竟采用中国供应链可以保证特斯拉的质量,降低很多制造成本。
除了特斯拉,另一家不可小觑的车企是大众。大众将MEB平台作为其电动化战略布局的核心,预计将承担大众75%以上的电动汽车产量。到2022年底,大众将在全球建立至少65,438+08个电动汽车生产基地,其中包括8个MEB工厂(欧洲5个,中国2个,美国65,438+0)。
有实力的中国企业或合资企业,如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盛骏电子、华宇麦格纳等,不仅成为MEB平台在中国的独家供应商,还在德国获得MEB的订单。
事实证明,中国的供应链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多的海外企业将中国作为电动汽车的出口枢纽。许多汽车制造商,如宝马、雷诺和戴姆勒,都将新能源汽车生产厂放在了中国。
国外品牌向世界出口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得到认可。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在供应链成熟度方面逐渐与全球主流市场匹敌。
■应对“出海”风险
一些中国零部件企业能够成功进入欧洲供应链,与其早年的战略布局密切相关。
自2011以来,盛骏电子先后收购了汽车电子公司德国普瑞、德国机器人公司IMA、德国奎因等供应商。,使其能够快速获取海外企业的核心技术,实现逆袭。
在欧洲,盛骏电子在汽车安全、智能驾驶舱电子、新能源汽车电源管理、智能内饰等方面实现了完整的产能布局。,为保时捷首款纯电动汽车Taycan提供800V快充系统,为奔驰MFA2平台车型提供BMS等产品。据悉,仅今年上半年,盛骏电子在新能源业务上的收入同比增长74%,达到5.8亿元。
“保时捷Taycan配备了800V快速充电系统”
某种程度上,只有出国练好内功,才能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强大零部件企业,从而帮助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变强。
对于那些没有“背景”的中国企业来说,选择投资欧洲将面临一系列风险问题。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企业要考察宏观政治环境、当地法律、工厂周边经济情况、基础设施建设等。
因为经验不足,一般企业在出口或建厂时会寻找权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也会遇到认证周期长、认证体系严格等诸多问题。日前,蔚来XPT成功获得EDS电驱动系统ISO?26262功能安全工艺认证,这个申请过程用了一年。这只是对出口欧洲产品的背书。后续产品从定点大量供货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所以需要提前储备客户。
企业投资欧洲还有一部分是考虑疫情后供应链的安全性。
“过去,中国依靠低成本,在向世界供应时具有竞争力。现在情况不同了。”惠州德赛四维汽车电子大客户管理中心、市场与公共关系总经理杨勇表示,“目前,我们正在加快建立海外工厂,包括欧洲、东南亚和北美。作为中国公司,如何更好地嵌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是我们现在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编辑总结:
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将改变整个汽车行业的供应链形态。在新一轮的赛道上,中国企业已经在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崭露头角。未来中国的新能源战略也将从内循环走向外循环,这个万亿级的产业将由双循环驱动。(文/汽车之家?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