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七折抢人?我们都被这个城市欺骗了!
只要人来了,尤其是年轻人,就会拉动一系列消费:从奶粉到童车,从买车到餐饮消费...
行业留人,工作机会留人,比降低入户门槛抢人更重要。
4月23日,苏州吴中区政府网站发布消息称,《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优秀房源销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出台,定向向人才销售“优秀房源”,最高优惠30%。
人们自然会想到以“人口流失”为由“抢人”。但苏州是江苏第一大经济城市,甚至赶超省会南京。苏州吴中区此举用意何在?真的只是为了“抢人”支撑房价吗?恐怕没那么简单。
骄傲的苏州越来越老了。
吴中区的前述举措符合苏州的发展:抢高端人才,但不抢人。相反,苏州某种程度上有点像北京上海,同样担心“大城市病”。所以苏州在户籍政策等方面都很淡定。
苏州有多少人?目前苏州10多万常住人口中(2010.68万的数字),* * *外来人口8318万,其中户籍人口679.4万,流动人口1.524万,均在苏州。
所以《办法》中的“定向向人才出售‘优秀房源’,最高优惠30%”,只是吸引人才的一项措施。可享受七折优惠的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发达国家权威学术机构成员等。
中国很少有人能享受到这种“七折购房”,更别说有能力享受这种“七折购房”的人,在很多城市还能得到更优惠的待遇。
据媒体报道,首批这些优秀房源位于苏州太湖新城,预计2019下半年正式推出。据查询,该板块房价集中在11000-30000元/平方米。那么,诺贝尔奖得主去苏州工作,均价两三万的房子会打7折吗?我觉得不太可能。
结论:苏州吴中区有点小气,网友有点挑剔。
当然,吴中之所以这么做,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毕竟纵观城市整体环境,苏州的人口已经饱和,没必要像呼和浩特那样“五折买房”来抢大学生。
但苏州所担心的可能不仅仅是高层次人才的缺乏,而是整体的老龄化,这也是笔者判断长三角未来是否会被大湾区打败的因素之一。
去年年底,江苏省民政厅发布《2017年江苏省老年人口信息及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指出,江苏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全省13个设区市中,有6个是南通、无锡、镇江、苏州、泰州、扬州,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5%。
苏州老龄化速度很快,但是在苏州落户的难度却位居全国前列。苏州可能走错路了!
2065438+2008年初,在宁、武、郑、Xi安等强二线城市出台一系列政策的时候,苏州大动作并不多。在广州深圳降低户口学历和年龄门槛的时候,苏州很淡定。
骄傲的苏州越来越老,越来越倔强。
当然,苏州也不是把人才拒之门外,只是在人才引进的方向上,偏向于更高端的人群。然而,如何面对经济增速下滑的困境?外资正在撤退。苏州今年一季度的GDP仍然领先南京,但南京的增速领先苏州。苏州老吗?老了就要付出代价。
没错,苏州正在转型,但这种转型要模仿老北京、上海的人口调控政策,而不是学习广州、深圳的人口吸引政策,这是不可思议的。
一位学者的论文题目是《苏州老城区衰败街区的居住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真是一个极好的城市发展镜像。
宁波才是真正的刀枪“抢人”
同样,在《以房抢人》中,宁波人会在意很多,会真刀真枪全副武装。
4月21日,浙江宁波发布最新人才政策,涉及高层次人才、基础人才、本科和研究生、青年精英人才、青年归国人才五大类人才。
根据规定,符合条件的本科生购买首套家庭住房最高可获得不超过8万元的住房补贴,高层次人才最高可获得60万元的住房补贴。
8万元对于第一次买房的本科生来说很有吸引力。雍商是“明清十大商帮”之一,在“抢人”这件事上,他们的精明基因又开始发光了。只要人来了,尤其是年轻人,就会拉动一系列消费:从奶粉到童车,从买车到餐饮消费...
既然人口红利消退了,我们就应该在更可怕的临界点到来之前,至少在我们饿着肚子的一段时间内,抢到更多红利到城市的盘子里。
广、深、杭、Xi安等城市都深知这一点,所以大开方便之门,按照先后顺序接纳所有普通人才和高级人才。
2017年全国常住人口增幅最大的十个城市分别是深圳、广州、杭州、长沙、重庆、郑州、武汉、宁波、成都、贵阳。
2018年人口增幅最大的10城市分别是深圳、广州、Xi安、杭州、成都、重庆、郑州、佛山、长沙、宁波。
甬杭作为长三角地区“抢人”表现突出的城市,连续上榜,而大湾区则完全胜出,占据三席,拥有冠军和亚军的奖牌。2018年宁波人在人才争夺战中后退了两位,所以2019年要迎头赶上,要知道这是一场不能输的战争。
苏州,你能在这场比赛中保持冷静多久?
行业是留人的根本。
说到“抢人”,很多人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是不是抢的人越多,城市的后劲就越足。“抢人”越多是不是意味着经济越强?不要!
原因很简单。很多时候,即使人来了,城市也不一定能留下来。在一些产业薄弱的城市,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人口来了,却无事可做,生意清淡,于是逐渐散去,有的甚至回到了农村。
行业是留人的根本。众所周知苏州这几年产业受到冲击:外贸、外资、人口、土地是苏州崛起的秘诀。当外贸疲软与人口老龄化、土地资源短缺、外资撤离等因素叠加时,狂飙突进时代苏州吸引的大量产业工人,实际上面临着降薪、失业等各种压力。
面对现实,如何吸引人口?苏州可能是“无事可做,无事可做”,错过了与深圳并驾齐驱的黄金时间,曾经是“中国制造业之都”。苏州模式(以新加坡工业园区为代表,依靠外商合资、合作、独资带动经济增长,走外向型道路)能安全吗?
广州的经验或许对今天的苏州走出困境有所启发。去年有一段时间,广州因为GDP阶段性放缓,吸引了很多关注。当时作者表态广州没事,一定会从底层爬起来。
因为我们看到,在广州稳定贸易、汽车制造等基础部门的同时,sturm und drang信誓旦旦地要在五年内把IAB的规模提高到一万亿,相当于再造佛山的GDP,在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NEM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方面,
广州公布的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很能说明问题,颇有王者归来的气象。同期,广州的人口流入量一直是全国第二。为什么?因为产业集聚已经初具规模,天河、黄埔、南沙高举,增城、从化、番禺各有特色。
务实的广州人不吹牛,但说到工业,自然是国内一流。千年商都的名号绝不是虚名。长期的贸易带来的是敏锐的观察力,相对开阔的视野,无处不在的危机感。
很多人认为广州只是一个美食之城。其实她早就在转型升级的路上了。在GDP增速暂时回落的时候,广州人笨拙地表示“这是转型必须承担的代价”,却遭到一片嘘声。结果如何?
虽然广州年初将2019的GDP增速定为6%,可谓低调,但一季度增速已经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每年净增40万以上的人口进入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为什么?为高房价而来?离家出走吗?为996而来?不,每个人都是为了梦想,为了更好的生活。只要在南方有立足之地,那些热情的生命就敢于展现自己最美的姿态和表情。
有人说“20岁珠三角,40岁长三角”当然不完全准确,但也有一定道理。当中国的GDP比例完全南北失衡的时候,趋势其实是非常明显的。像Xi安这样的内地城市,或许能在短时间内“抢人”,形成增量,但未来是否可持续?我对此深表怀疑。
打开一张中国人才流动热力图,“孔雀东南飞”久久不变。
个人选择,不要逆势而行,去你充满青春活力的地方,离开你充满骄傲和冷落的地方。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没有什么新鲜事:我相信市场、技术、法治和人民理性选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