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者有哪些基础管理工作?
标准化包括技术管理和经营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管理。技术标准是对生产对象、生产条件、生产方法、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标准。管理标准是对企业管理的职责、程序、方法和要求的规定。
标准化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对提高经济效益起着重要作用。标准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定额工作
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为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而规定的消耗标准和职业标准。定额工作是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包括各种定额的制定、执行和修订。
定额工作的要求是:
(1)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先进的定额体系,并认真执行,包括根据定额制定计划,安排生产,采购和储存材料,发放材料和工具,控制费用,考核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2)企业制定的各种定额必须有充分的技术经济依据,先进合理,并达到大多数劳动者经过一定努力所能达到的水平。
(3)企业在制定定额时应采用科学的方法。
(4)当企业生产技术条件发生变化,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有所改善,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有所提高时,需要及时修订原定额。
3.测量工作
测量是指用一个标准单位量测量另一个相似量的值。测量工作包括测试、检查、测定和分析各种物理和化学性质。
测量工作的要求是:
(1)测量仪器必须准确可靠。
(2)测量工作必须认真。
(3)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等物资的采购、领料、发放、运输、搬家、产品入库、销售等都要严格按照计量验收的有关规定和制度办理,堵塞各种漏洞。
(4)设置计量管理人员或机构,负责组织计量器具的基准传递、检定和维护,开展各项计量工作。
4.信息工作
在企业管理基础工作(www.chinatpm.net)中,一般称为信息工作,包括原始记录、统计分析、技术经济信息、科技档案工作以及数据资料的收集、加工、传递和保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信息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管理的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企业应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存储和检索数据,策划信息传递,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各个管理部门及其用户。
5.建立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
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对各项管理工作和生产经营要求的书面规定,是全体员工行动的规范和指南。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企业需要建立的规章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基本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领导制度,如厂长负责制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
(2)工作制度
这是计划、生产、技术、物料、销售、人事、财务等专业管理的工作体系。
(3)责任制。它是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对分工协作的要求而制定的,规定了企业各成员在其岗位上应承担的任务、责任和相应的权力。
6.员工技术业务培训。
职工技术业务培训,是指按照企业各岗位“会”和“会”的要求,对职工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培训,以提高职工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