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是如何成为世界首富的?
在比尔·盖茨身上,我们看到了高科技、高智商和巨额财富的统一。同时,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将深厚的技术背景、精明的市场营销和远见卓识的企业管理完美结合,开创出个人电脑的新境界。
比尔·盖茨10月28日出生于美国西雅图,1955。他的父亲是一名成功的律师,母亲是一名教师。童年的比尔·盖茨有着过人的精力,同时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异常执着,凡事都想争第一。多亏了盖茨夫妇,他们深谙教育孩子之道,小比尔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成长,培养自己的特长。他的父亲还鼓励小比尔多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协调和领导能力。
从65438年到0967年,比尔·盖茨被父母送到西雅图一所名为湖滨中学的私立学校,这是专门为权贵子弟设立的最高级的学校。在这里,比尔·盖茨与西雅图领导层最优秀、最聪明的后代进行了面对面的较量。好在湖滨中学不是一所呆板呆板的贵族学校。反而是一个能以家长想象不到的方式激发学生才华的地方。在这里,精力、智力、竞争意识、进取精神、欲望、商业敏感和创业意识始终被培养和激发。比尔·盖茨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并认识了许多像他一样的计算机天才。后来,他们一起创造了未来的软件王国。
1973年,比尔·盖茨离开西雅图,前往著名的哈佛大学求学。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向比他聪明的人学习”。按照父亲的遗愿,比尔上了法学院,走上了律师的成长之路。但结果出乎意料,比尔失望地离开了哈佛大学。毕业前一年,他放弃了容易拿到的学位,放弃了发展良好、待遇优厚的律师工作机会,转而投身前景不明的个人电脑行业。他和好友保罗·艾伦一起创立了微软,开始了他们在个人电脑软件领域的奋斗。
1975年,不到20岁的盖茨在美国墨西哥的阿尔伯克基创立了微软,并承担了一份与年龄不相称的工作。除了一定的技术工作,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销售、投资、广告和编码上。
起初,他们开发了BASIC语言,并通过努力成功卖给了几家计算机硬件公司。这些公司获得了BASIC语言的许可,并被允许将其与这些公司生产的计算机一起销售。
1979年,考虑到公司发展的需要,公司搬到了华盛顿西雅图郊区,回到了盖茨的家乡。很快,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又招了50人,总人数达到80人。
为了扩大公司的声誉和业务,微软和IBM共同开发了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MS-DOS。通过采取提高MS-DOS性能、帮助其他公司编写基于MS-DOS的软件、保持MS-DOS价格低廉等措施,MS-DOS最终打败了起初与之并驾齐驱的CM/M-86和UCSDPascalP-system,确立了其在PC操作系统中的主导地位。
至此,微软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是,盖茨并没有因为这种满足而止步,而是积极探索新的发展之路。
从65438年到0980年,初具规模的微软迎来了发展的新篇章:与著名计算机厂商IBM合作。比尔·盖茨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低价与IBM达成了合作关系。此时的微软已经显示出了不可阻挡的发展势头。在比尔·盖茨的带领下,产品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利润滚滚而来。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挡微软的快速成长。
1983年,盖茨意识到下一步应该是开发图形化的操作系统。仅仅依靠MS-DOS很难保证微软在软件行业的领先地位。由于MS-DOS是基于字符的操作系统,用户必须使用键盘输入往往难以理解的指令,然后在屏幕上实现。MS-DOS不提供图像和其他图形来帮助用户使用各种应用程序。用户界面是计算机和用户之间的交流渠道。他意识到,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不仅有利于现有用户,还能吸引不想花时间学习使用复杂界面的新用户。
不久,微软宣布在IMB个人电脑中引入图形计算功能,并把这种产品称为WINDOWS。它的目标是超越MS-DOS,将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新研发的鼠标引入其中。
1990年5月,WINDOWS3.0投入市场,立即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它很快取代了其他系统,并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此后,微软继续开发WINDOWS,为其增加新的功能,新的WINDOWS产品不断推出,如WINDOWS95和WINDOWS98。随着WINDOWS的出现和不断发展,MS-DOS正在被淘汰,WINDOWS在很多系统中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
几年后,微软羽翼丰满,开始独立挑战强大的竞争对手,并取得了接连的胜利。就连拥有数百亿美元资产的IBM也在软件市场上败下阵来。在比尔·盖茨的带领下,微软公司沉着冷静地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对手,开拓了一个又一个市场,直到今天确立了不可动摇的霸主地位。1995年是微软和比尔·盖茨大放异彩的一年,因为他们推出了全球计算机行业期待已久的“Windows 95”软件,这是最新、最强大的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全球广告费用为5亿美元,这是一笔大数目,导致人们在美国、法国和台湾省等世界各地的微软商店前排队购买“Windows 95”。这样的场景,这样的企业,就是比尔盖茨能兴风作浪。
今天,比尔·盖茨对许多非计算机领域发起了新一轮攻击,包括数字电视、文化传播、信息服务等领域。这位世界首富能否像在个人电脑软件领域那样继续立于不败之地,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