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网络小额贷款是否容易滋生风险?
什么是网络小额信贷?网络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非法网络小贷容易滋生金融风险。
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10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点对点借贷包括个人点对点借贷(即P2P点对点借贷)和网络小额贷款。其中,网络小额贷款是指互联网公司通过其控股的小额贷款公司向客户提供的小额贷款。
央行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小贷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至9月末,全国共有小贷公司8610家,贷款余额9704亿元。作为小额信贷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小额信贷近年来发展迅速,在缓解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难、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尽管发展迅速,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贷公司涌现,一些乱象也逐渐浮出水面。
“在网络小贷业务范围尚不明确的情况下,网络小贷牌照被一些平台用来‘挂羊头卖狗肉’,存在‘牌照套利’现象。”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何飞说。
何飞解释说,首先,目前不同省市发放网络小贷牌照的标准不同,不同省市的准入门槛有高有低,给统一监管造成了困扰。其次,网络小贷公司的跨省经营特征与地方金融办的属地监管特征不一致。《指导意见》提出,网络小贷公司必须遵守现有的关于小贷公司的规定,发挥网络贷款的优势,努力降低客户的融资成本。
在此背景下,《指导意见》的初衷是希望小贷公司能够利用互联网降低成本,更好地服务当地小微实体企业。但在实践中,一些拥有网络小贷牌照的公司跨省市开展小贷业务,同时存在变相收费、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加剧了市场波动。异地监管缺乏可操作性和时效性,也导致网络小贷跨省经营乱象频发,风险积聚。
规范网络小贷牌照,有利于实施穿透式监管。
以现在讨论较多的现金贷为例。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快速增长中的现金贷其实风险很大。
一方面,现金贷的低门槛,加上平台的夸大宣传和诱导,很容易让低收入、低学历、缺乏金融知识的弱势群体或年轻群体盲目借贷,从而形成大量的次级贷款。现金贷平台之间缺乏分成机制,无法防止多头借贷。对于收入低且不稳定的借款人来说,一旦逾期无力还款,很可能会继续从其他平台借款来偿还之前的借款,陷入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现金贷利率畸高且不透明,隐性突破法律红线,增加借款人负担。现金贷平台的费用一般分为利息和手续费两部分。如果把所有费用都折算成利息,利率是惊人的。一些平台为了规避法律,往往以信息审核费、管理费、服务费等名义收取费用。,故意隐瞒超高利率。同时,一些现金贷平台将野蛮催收作为重要的风险控制手段,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无论是看资金条件、风控条件,还是人员配备和管理能力,很多依托互联网开展小贷业务的现金贷平台并不具备从事金融业务的能力,其无节制扩张的乱象对市场的危害极大。”何飞说。
也正因为如此,何飞认为,加强对网络小贷牌照的监管,不仅有利于监管主体、营业执照、从业人员的统一,也有利于监管主体对营业执照和从业人员实施穿透式监管。未来,统一牌照性质和从业人员资质将成为监管机构实施统一监管的重要手段。
打好治理“组合拳”,还要丰富新产品新场景。
“无抵押,无担保,操作简单,放款快。对于那些没有抵押物,收入低,容易被银行忽视的人来说,网络小额贷款是个好东西!”很多人认为,现金贷等产品的出现,只是帮助他们度过了短期的资金困难。不可否认,从某些方面来说,网络小额贷款的存在确实有其积极意义。
董希淼认为,未来对于经营相对规范的现金贷平台,应采取“一商一监管”的原则,实施功能性监管和穿透式监管,引导其规范发展,提供价格合理、信息透明的借贷产品。同时,加强对小贷公司和网络小贷的管理和约束,加大对各类现金贷平台的清理整顿和引导力度,继续实施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活动。对于经营无序、管理混乱的现金贷平台,要采取措施坚决退出。
金融监管部门还应加强与公安、法院等单位的合作,打出治理的“组合拳”。对于诈骗、非法放贷或非法追债者,司法机关将及时介入,追究法律责任,形成打击非法点对点借贷的高压态势,保护公众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除了加强监管,消费者的需求也不容忽视。“在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正规金融机构要针对低收入群体开发有针对性的新产品,比如提供额度可控、价格适中的信用卡、消费贷款、创业贷款等,帮助这些长尾客户形成良好的金融消费习惯。”董希淼认为,未来正规金融机构应进一步丰富消费金融的应用场景,适当降低客户准入门槛,增强产品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
在业内人士看来,加强对网络小贷公司的监管,是金融严格监管的第一步。监管部门今后会深入检查整改,包括有牌照但无真实经营主体或经营不规范的公司。可能需要整改、关闭,甚至吊销执照。
“对于持牌的网贷公司来说,短期来看,暂时关上后来者进入市场的大门是好的。”重庆小雨点网贷平台总裁林建诺表示,“我们期待进一步的监管措施,整顿行业发展秩序。一个更公平、更高效、更统一的监管环境,对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