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期货会计处理的相关指引吗?

期货套期保值的会计处理

财政部1997(1997年51号)发布的《企业商品期货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已被《企业会计制度》代替)所附商品期货业务会计处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而近几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都不涉及期货业务。而且笔者从1998年2月至今没有看到财政部出台过任何关于期货业务会计处理的规范性文件,这与近年来期货市场的逐步发展和成熟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因此,仍有必要在上述规定的基础上研究期货套期保值的会计处理。

一、账户设置和报表清单

(一)《条例》增设科目

《规定》要求,经营商品期货业务的企业应增设以下总帐科目和明细科目:

1,“期货保证金”科目,核算企业为办理期货业务向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交易所)或期货经纪机构(以下简称经纪机构)缴存和追加的保证金。

2、“应收席位费”科目,核算企业为取得基本席位以外的席位而支付的席位占用费。

3、“期货损益”科目,核算办理期货业务过程中的手续费、清算损益和会员变动。

期货年费和期货业务违规违约罚款应分别在“管理费用”和“营业外支出”科目反映,不得计入期货损益。

4、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下设置“期货会员投资”明细科目。投资存款和回报投资的会计处理;当保证金金额与可返还金额不一致时,差额记入“期货损益”账户。

(2)需要补充的科目。

1,“期货待确认损益”科目,根据交易所或经纪商通知的持仓浮动损益进行核算。

2、“买入期货合约”、“卖出期货合约”和“期货结算”科目。按照规定,企业买入或卖出期货合约的股数(手)、标的数、金额不入账,会对期货内部控制产生负面影响。为此,企业可以将上述三个科目相加,计算期货合约的数量、种类和初始成交价格。

㈢陈述

1,资产负债表:

(1)在“其他应收款”科目上设置“期货保证金”和“应收席位费”科目,根据两个同名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2)在“其他流动负债”项目中,列示持仓合约的浮动损益。

(3)在报表附注中,期货会员投资、持仓合约浮动损益等内容和金额。也应予以披露。

(4)设置买卖期货合约和期货结算科目的企业,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冲减这些科目,不在表内反映,但应在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持仓合约的种类、数量和初始成交金额。

2.利润表(损益表):在“投资收益”科目下设置“期货收益”科目。

3.现金流量表:期货业务的现金收支应当作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列示。

套期保值-案例研究

(1)套期保值:是指买入(卖出)与现货市场数量相同但方向相反的期货合约,以期通过在未来某个时间卖出(买入)期货合约来补偿现货市场价格变动所带来的实际价格风险。

最基本的套期保值类型可以分为买入套期保值和卖出套期保值。买入套期保值是指通过期货市场买入期货合约,防止现货价格上涨带来的损失;卖出套期保值是指通过期货市场卖出期货合约,以防止现货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

套期保值是期货市场的动力。无论是农产品期货市场,还是金属、能源期货市场,它的出现都源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现货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风险时,买卖远期合约的自发交易行为。这种远期合约的交易机制不断完善,如规范合约、引入套期保值机制、建立保证金制度等,从而形成了现代期货交易。企业通过期货市场为生产经营购买保险,保证了生产经营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没有套期保值,期货市场就不是期货市场。

举例:牛市和熊市的对冲操作技巧

1,牛市中电铜生产商对冲交易

铜价在上涨,电铜的生产商显然很少担心自己产品的销售风险。对于有矿的生产商来说,提价对企业非常有利,企业可以在保证利润价格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市场情况在期货市场逐步出售保值。而对于原料(铜精矿)不足的冶炼厂来说,他们会更担心因为原料价格的快速上涨而削弱产品的盈利能力。

中国企业进口铜精矿通常采用以下两种贸易方式。

(1)“现货价格”

在这种贸易模式下,电铜的生产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价格来锁定自己的生产成本。

(2)平均价格

在这种贸易模式下,电铜的生产商在铜价上涨的过程中,显然会面临更大的原材料价格风险。为了规避这种风险,企业需要通过期货市场来对冲其在现货市场的交易活动。

套期保值交易流程见案例1:

某铜业公司于1999年6月与国外某金属集团公司签订铜精矿供应合同。合同除了明确规定各项理化指标外,还特别约定TC/RC为48/4.8,定价月份为1999,合同结算价为LME(伦敦金属交易所)3月平均铜结算价。

签约后,公司担心持续大规模的限产活动可能引发铜价大幅上涨,因此决定对精矿贸易进行套期保值。当时,LME 3月期铜合约价格为1380美元/吨。(后来铜价真的大涨了。到计价月,LME 3月期铜合约价格已上涨至1880美元/吨,3月期铜平均结算价为1810美元/吨。)

于是合同签订后,公司立即在期货市场以1380美元/吨的价格买入3000吨期货合同(也就是说公司确定的铜精矿目标成本= 1380-(48+4.8 * 22.5)= 1224美元/吨),定价后为6万吨。(铜精矿价格= 1810-(48+4.8 * 22.5)= 1654美元/吨)公司在期货市场以1880美元/吨的价格卖出3000吨期货合约。

表1

铜精矿期货合约

投标成本价1224美元/吨,开盘价1380美元/吨。

实际支付价格为1654美元/吨,卖出位置为1880美元/吨。

盈亏亏损430美元/吨,盈亏500美元/吨。

表1的结果表明,铜业公司不仅有效规避了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损失,而且通过买入套期保值交易获得了一定的收益。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电铜生产企业不仅可以对冲卖出,也可以对冲买入。事实上,在牛市中,电铜生产企业的套期保值策略应该是以买入和套期保值为主。

但在此,我们也提醒交易者,本案是为了在同一市场环境(LME)下统一套期保值活动。如果由于国内的一些政策限制,我们不得不在国内期货市场完成上述套期保值交易,就必须考虑汇率因素对套期保值活动的影响。

2.中电铜生产商在熊市中的对冲交易。

(1)对于有自己矿山的企业来说,成本相对固定,铜价下跌直接削弱企业盈利能力,所以企业还是要在期货市场卖出保值,减少损失;当出现极端情况,铜价跌破企业成本价甚至社会平均成本价时,企业可以采取风险对冲策略。

案例二:

1999年1季度后,国内铜价不仅跌破了某铜企的最低成本线,还跌破了公认的社会平均成本价(1480美元/吨)。面对这样的市场状况,公司判断大规模的国际限产活动肯定会导致铜价大幅上涨。基于这一判断,为了减少损失,公司决定采取“限售限储”的营销策略。两个月后,公司库存接近2万吨,铜价并没有像他们预期的那样大幅上涨。在这种背景下,公司的流动性越来越困难。因此,公司进一步采取了风险对冲策略。首先,他们开始在现货市场增加库存的销售,每天买入与现货市场销售的库存相等的远期期货合约,以保持自己的资源不变。几个月后,当期货市场价格达到预设的目标卖价时,该公司立即平仓其买入的所有期货合约,从而有效摆脱了亏损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打破了“卖出套期保值是规避产品价格风险的必要手段”的常规,因此我们将这一套期保值交易作为特例提出,将其归结为风险套期保值。目的是为了说明投资者在制定套期保值计划时不必拘泥于传统模型。事实上,套期保值交易的方法和途径也会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和丰富。企业完全有理由根据套期保值的基本原理,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制定各种保本策略。

但这里必须指出,这种套期交易是在特殊的市场背景下产生的,企业在应用时必须谨慎,必须考虑市场环境的判断依据是否充分;企业抗风险资金的承担程度和周期是否充足等。

(2)对于进口料电铜冶炼的生产者来说,当铜价下跌时,他们很少会考虑成本因素,即精矿的价格风险,而会更担心其产品价格下跌过快使其遭受风险损失。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在组织生产的时候是不会持有订单的。因此,他们必须考虑利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来转移销售风险。

生产企业在进行此类套期保值交易时,往往根据其库存数量或计划销售数量确定套期保值金额,根据其利润目标确定期货合约的销售价格。

案例三:

1998年初,根据数据分析,某铜业公司担心铜价会大幅下跌。因此,该公司决定根据每月4000吨的计划销售量来对冲其产品电铜。

期货市场上,公司分别以65,438+07,450元/吨、65,438+07,850元/吨、65,438+08,050元/吨、65,438+08,250元/吨的价格卖出5,6,7,8。并且公司以当时的现货价格为目标售价17200元/吨。

进入二季度后,现货铜价真的跌到了1.65万元/吨。按照预定的交易策略,公司从4月65,438+0开始,根据其实际周销量,在5月份开始买入和平仓该期货合约。截至4月底的对冲交易结果如下:

表2

现货市场期货市场

目标售价:17200(元/吨)计划销量:4000(吨)5月份期货合约售价为17450(元/吨),合约数量为4000(吨)。

第一周实际销量:1,000吨,销售均价1.65万元/吨,销售亏损70万元,5月合同采购平仓量1,000吨,平仓价1.66万元/吨,平仓利润80万元。

第二周实际销量1,000吨,16450元/吨,销售亏损75万元。5月合约采购量1,000吨,收盘价1,600元/吨,平仓利润85万元。

第三周实际销量1,000吨,销售均价1.64万元/吨,销售亏损80万元。

第四周实际销量1,000吨,销售均价1.64万元/吨,销售亏损80万元。5月合约买平仓量1万吨,平仓利润1.65万元/吨。

累计销售4000吨,累计销售亏损305万元,累计清算4000吨,累计清算利润350万元。

根据以上结果,盈亏平衡,扣除8万元交易费后,仍有37万元的利润。因此,公司实际销售价格为17290元/吨。这一结果表明,公司通过套期保值交易,有效规避了铜价下跌带来的经营风险,实现了公司期望的目标销售价格。

接下来几个月的交易过程也是如此,本文不再赘述。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得出结论,在熊市中,中电铜生产企业在现有的投资市场条件下,应该以卖出套期保值为主。

3.牛市中铜加工企业的套期保值交易。

在铜价上涨过程中,加工企业与铜生产企业的套期保值交易起点相同。他们也会认为最大的市场风险来自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因此,加工企业希望通过在期货市场建立与现货交易量相对应的多头头寸来确定自己的预期目标成本,这一点前文已经阐述过。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达购买套期保值的申请条件。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加工企业,如果他们判断市场风险来自于原材料的价格风险,企业就会采用买入套期保值的交易方式来规避风险。

4.熊市中铜加工企业的套期保值交易。

在铜价下跌的过程中,铜加工企业也会不太关注原材料成本的风险,而是更关注其产品的价格会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下跌而下跌,进而削弱其产品的盈利能力。面对这样的市场风险,他们往往通过商品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以规避未来产品的价格风险。

案例4:

到1998年底,某电缆厂仍有3000吨铜芯电缆库存,生产这些电缆的铜平均成本为18500元/吨,而这些电缆在利润目标中的最低售价为=铜价+2000元/吨。(正常利润的卖价=铜价+3000元/吨)当时电缆价格还是随着铜价的下跌而下跌,目前已经跌至20500元/吨。如果继续下降,该厂库存的电缆将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目标。于是工厂决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立即在期货市场以1.75万元/吨的期货价格卖出3000吨3月铜合约。

清算第一周周末,工厂* * *销售库存电缆600吨,平均售价20300元/吨。同时,该厂在期货市场以17250元/吨的期货价格买入600吨期货合约,对其期货合约进行平仓。

第二周周末清算时,工厂又卖出了700吨库存电缆,平均售价20000元/吨。同时,该厂以16950元/吨的期货价格在期货市场又买入700吨期货合约,并继续对其期货合约进行平仓。

在第三周和第四周,工厂分别以19900元/吨和19800元/吨的平均销售价格出售了800吨和900吨库存电缆,并在周末清算的同时,分别以16850元/吨和16750元/吨的价格在期货市场出售了相同的数量。该套期交易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3

现货市场期货市场

库存电缆3000吨盈利目标销售价格20500元/吨卖出期货合约持仓量3000吨期货合约价格17500元/吨。

第一周库存600吨电缆销售均价20300元/吨,亏损1.2万元,库存剩余电缆2400吨,收盘价1.7250元/吨,盈利1.5万元,剩余空仓2400吨。

第二周库存700吨电缆销售均价2万元/吨,亏损35万元。库存剩余电缆1.07万吨,700吨收盘价1.695万元/吨,盈利38.5万元。剩余空仓1.700元/吨。

第三周库存800吨电缆销售均价1.99万元/吨,亏损48万元。库存剩余电缆900吨,收盘价16850元/吨,盈利52万元。剩余空头头寸为900吨。

第四周库存900吨电缆销售均价19800元/吨,亏损63万元。库存剩余电缆为0,900吨收盘价为16750元/吨,盈利67.5万元。剩余的空头头寸为0。

累计亏损654.38+0.58万元,盈利654.38+0.73万元。

根据表3所示结果,该厂库存的3000吨电缆在剔除盈亏平衡和交易成本6万元后的实际售价为20530元/吨,完全规避了产品价格下降带来的风险损失。

我们可以这样表达卖出套期保值的应用条件。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加工企业,当他们判断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来自产品价格风险时,企业都会选择卖出套期保值的交易方式来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