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车CEO章雷:新能源车险的“短痛”是机遇。
近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税务总局、中直管理局联合发布《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为绿色建筑提供保险保障。上述方案将进一步增加新能源汽车数量,助力“双碳”目标,助力新能源车险增量市场发展。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新车总销量的20%左右。前景充满希望,过程充满挑战。
短期痛点
去年2月,65438,中保协正式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之后,上海保险交易所推出新能源车险交易平台,PICC P&C保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等12家财险公司首批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产品上市。此后,围绕推出专属新车险保费上涨的消息不断。特斯拉首当其冲,一些本土新能源品牌也遭遇了溢价上涨。
新能源车险的赔付率也较高。中国尹保信数据显示,2016至2020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整体事故频率比非新能源汽车高3.6%,国产新能源汽车事故率比非新能源汽车高9.3%。
因为以上原因,行业内出现了一些焦虑情绪,对于如何开发保险产品,行业内有点迷茫。但以上痛点都是短期之痛,无解。
打破建议
新能源车险业务在风险判断、产品设计、定价标准等方面对保险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不同,其技术迭代、数据流通、后续维护网络甚至车辆残值管理都更加复杂。好在大部分新能源车企都有数据化、在线化、智能化的天然优势。在充分数据互联的基础上,他们可以帮助保险公司积累更多的定价因素和定价模型,开发更多适用的产品。
正因如此,保险公司必须加快R&D和新产品的设计,从而更快地积累经验数据,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能否率先完成数据资产的积累,将考验保险公司的战略眼光。
解决新能源车险市场高增长与高赔付率之间矛盾的方法也有:一是通过数字化理赔系统的建设和理赔数据的应用,新能源汽车公司和保险公司可以建立透明的闭环解决方案;第二,可以借助驾驶行为数据和智能辅助驾驶,探索降低事故率和赔付率的有效途径。第三,通过新能源汽车企业自营维修网络和加盟维修网络以及标准化的零部件管理和物流,可以有效降低赔付率。
短期内,新能源车险业务将集中在头部保险公司。不过,借助第三方平台技术赋能,中小保险公司也有望加强与新能源车企的合作,实现突破。
保险公司承保意愿上来,承保能力有所提升,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也是利好消息。借力保险科技公司,通过生态创新推动产品开发创新,实现行业多方共赢。新能源车险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新的行业生态的重塑。
重塑生态
以往汽车销售终端主要由经销商掌控,经销商渠道是车险最重要的销售渠道,这在新车车险销售场景中尤为突出。
在新能源汽车企业直营模式下,汽车保险的刚需属性可以帮助汽车企业在投保、投保、续保、保养、理赔等多种场景下与用户建立连接。新能源车险是车企直接对接车主和用户的“金线”。车险成为车企掌控车主服务,重塑二者关系的超级入口,从销售到用户全生命周期管理。这将大大提升用户的获得感和归属感,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闭环,而用户至上就是要穿透各行业的生存规律。
但做车险的车企也面临车险系统研发成本高、保险公司对接难、理赔服务建设周期长、业务资质牌照难以获得等问题。与此同时,车企主战场如火如荼,家不能丢。面对新能源车险的机遇,我们往往力不从心。因此,依托新能源车险专业第三方快速构建行业壁垒,才能在未来的生态竞争中赢得先机。
综合来看,新能源车险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保险公司和保险科技公司要想办法重塑生态。在解决了阶段性痛点之后,新能源车险势必会迎来良好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