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为什么要研究公司的财务环境。

研究企业金融化的目的是通过重组上市,使企业第一次成为资本市场的内生力量。有了上市公司这个桥梁,企业和金融已经紧密结合,深刻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资金流向和金融政策。

(1)企业金融化概念:现状与问题。相对于金融化的多元化定义,企业金融化处于更加模糊的地位。虽然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金融化的概念在学术界和实务界被广泛使用,但从未被正式具体定义。

所以,企业金融化的内涵只能从金融化的定义中去寻找。Arigi、Kripner、Froude、Phillips、Dole和Ohangez对金融化的上述定义可以推导和导出。Arigi和Kripner认为,金融化是利润的增长,并主要通过金融渠道而不是贸易和商品生产产生;

菲利普斯和多尔认为,金融化是金融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支配地位,各种资本运作(包括金融转移、风险管理、企业重组、资产证券化、衍生交易和其他形式的金融包装)稳步取代实物生产(制造、扩张和运输活动);

Ohangez认为,狭义的金融化是指NFC与金融市场关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之一就是NFC的金融投资及其带来的金融收益的增加。西方学者对企业金融化的上述定义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企业金融化的内涵:

第一,企业金融化意味着企业更多的投资或者依赖金融市场;

第二,上述行为引起的企业利润来源的变化。

这些定义至少有两个问题:

一方面,这些关于企业金融化的定义仅局限于非金融企业,对于是否存在金融企业金融化以及如何解释金融企业金融化仍然存在疑问,而“一个完整的企业金融化概念必须既包括金融企业,也包括非金融企业的活动”。

另一方面,从Ohangez的狭义定义(这种理解是普适的)来看,企业的金融化涉及到非金融公司金融投资的增加和对金融市场支付的增加,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一个属于资金运用的范畴,一个属于融资和利润分配的范畴。

(2)企业金融化的概念。基于上述定义,我们认为可以从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来认识和定义企业金融化:

第一,从行为上看,企业金融化是一种强调资本运作的资源配置方式,表现为企业资产更多地用于投资,而不是传统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从结果来看,企业金融化是指企业的利润更多地来自于非生产经营业务的投资和资本运作,追求纯粹的资本增值而不是经营利润。这一定义的优点是:一方面可以清晰地解释企业金融化的过程和后果,便于衡量企业金融化的程度;另一方面,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非金融企业和金融企业,可以克服前述企业金融化概念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