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军国际市场,任致电李嘉诚1996:香港生意需要靠你。

从65438年到0996年,任52岁,李嘉诚68岁。任在李嘉诚面前还是个“小字辈”。

李嘉诚是15年的“中国首富”,任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高科技企业华为的创始人。香港一个,深圳一个;一个做房地产,一个做电信设备,似乎没有什么交集。

1991 65438+2月,华为自主研发的首批三台BH-03交换机成功交付,奠定了华为在国内小型本地交换机的地位。到1992年,华为年营收已经超过1.2亿元,净利润已经超过1.0亿元。

此时,任敏锐地意识到,国内电信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不仅中兴、大唐、巨龙等本土通信设备厂商根深蒂固,阿尔卡特、、爱立信、北电等国际巨头也虎视眈眈。虽然财务收入创新高,但是市场潜力已经到了天花板。

为了有更多的资金“补充”R&D团队,也为了更有信心与国际巨头竞争,任决定开拓海外市场。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很多跨国业务无法开展,于是任把目光投向了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

20世纪90年代,香港拥有全球最高的电话普及率,电话普及率达66%。香港的电信相关产业发展得非常好,已经成为香港重要的支柱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在领略了香港的地缘优势和市场潜力后,任决定以香港为“跳板”,进而尝试进入欧美市场。

1995年,香港解除电信业垄断限制,李嘉诚旗下和记电讯获得电信业务牌照,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合作已到了签约阶段。华为的到来让李嘉诚改变了主意。

1996,任被推荐后亲自给李嘉诚打电话:“李嘉诚先生您好,我是华为的一名小员工。我们公司需要你的帮助进入香港市场。”

可以说,李嘉诚帮助华为“登陆”香港,不仅是出于商人利益,更是出于民族向心力。

同时,李嘉诚也提醒任,华为第一次进入国际市场,必然会遇到一些没有遇到的问题,要把最有能力的华为员工全部派往香港。

任非常重视这次合作。《年轻人》副总裁李一男亲自带队,华为R&D和测试的所有精英工程师都被派往香港,以最高的标准和规格为客户完成任务。

刚到香港的时候,华为的产品还“水土不服”。在安装调试过程中,设备运行经常出现问题。如果验收不合格,华为的国际化首战只能以失败告终。

时间越来越紧迫。李一男倡导团队发扬华为的“床垫文化”。大家都买睡袋,直接在机房铺地板。他们也自愿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尽力克服问题。

几经周折,华为与和记电讯合作开发的通信设备终于通过了香港电讯的验收。与此同时,李嘉诚还帮助华为拿下了运营香港电信通信设备的牌照。

华为与和记电讯的合作,不仅让李嘉诚和任成为“忘年交”,也让华为在国际化的道路上站稳了脚跟。此后,华为以香港为跳板,逐步进入欧洲市场。

2010年,华为击败诺基亚、爱立信等老牌电信巨头,成功登顶全球最大电信设备制造商。

同样在2010年,李嘉诚斥资910亿美元收购英国电网公司,随后开始陆续打包出售中国业务和资产,套现数千亿现金继续加大英国投资。李嘉诚也成为英国最大的单一海外投资者,一度控制了英国30%的天然气市场、25%的电力市场和5%左右的水务市场。有人开玩笑说,李嘉诚买了半个英国。然而,李嘉诚却频频遭到许多中国人的质疑,他们指责李嘉诚“掏空中国,叛逃英国”。无奈的李嘉诚只好公开回应:我只是个商人。

然而,2019年,华为突然遭遇风波,很多华为的长期客户都在观望,不敢继续和华为做生意,于是李嘉诚介入帮助华为。

李嘉诚叫停了对加拿大价值389亿元的油砂公司MEG的收购,并让旗下英国电信公司Three UK与华为签订了20亿英镑的5G订单。随后英国电信运营商O2也宣布与华为合作,并签订了在伦敦200个地点测试设备的合同。

在李嘉诚的牵线搭桥下,英国电信公司沃达丰和EE也“松口”,表示不排除华为的5G通信设备,而且华为的设备已经测试过了。这四家公司占据了英国电信市场87%的份额。可以说,在李嘉诚的帮助下,英国电信运营商正在向华为敞开怀抱。

李嘉诚的雪中送炭,为危机之下的华为打开了一道曙光,给了任一支强大的友军。

作为一个商人,李嘉诚无疑是极其成功的。他连续15年是华人首富。2020年,李嘉诚投资5000万美元成立“李嘉诚生物医学与健康科学中心”,出了两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李嘉诚眼光独到,嗅觉敏锐,全球化格局。对于李嘉诚,我们用世俗的眼光或者冲动的感情去看待他,难免会有所偏颇。像任这样的优秀企业家,虚心向李嘉诚求教,为什么还要“用鼻孔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