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常德保卫战的中国将军叫什么名字?最后死了吗?
突破!
常德知道怎么打。
www.SonicBBS.com
[注1]
比如在缅甸作战的远征军,第66军总部由四川1补训总所整编,新29师和新28师由16补训总所的游骑兵和补编团合编。陈诚带到云南的远征军,新39师直接改编成渝师。
第六战区总司令是陈诚将军。鄂西会议前,陈诚负责远征军。第六战区由副总司令、西北军将领孙连仲代表。孙将军虽出身军旅,却以用兵沉稳著称,在台儿庄之战中是功臣。第六战区的参谋团是土木参谋的精锐,参谋总长郭禅将军是土木部的老将军,这就使得孙总长对他所辖的中央军精锐部队发号施令。当局的这一人事安排可谓稳定。鄂西会议后的第六战区,积极巩固。据战史记载,子弹数量已达2000万发。军委直属的精锐后备力量,王将军的74军、100军也开赴湘西,战区战斗力提高到一定水平。刚刚在鄂西战役中获得最高荣誉的长江防御指挥部也已经建成。第六战区在鄂西战争中成功牵制日军,歼灭敌军一万余人,士气高昂,也是不可小觑的重要因素。
此时,第六战区的战斗序列如下:
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一级军陈诚将军。
代理司令长官,二级上将孙连仲。
中将郭禅,参谋长
中将·王敬久,第十集团军总司令
中将方静,66军军长。
185师师(李)
199师周
中将·王甲本,第79集团军司令。
98师的少将向敏思
194师龚
少将第六师的赵继平暂代。
第26军总司令中将·周宅
中将·刘既明,第75集团军司令。
少将吴忠志,第六师
16师的少将·唐苏
预四师少将王中柱
中将第32军军长宋肯堂。
139师的孙
141分部的林
吴暂时调的第三十四师。
29军总司令王祖旭将军。
中将·王泽军,第44集团军司令。
149师的少将何宝恒
150师的少将·许国璋(战死,追授中将)
161师的少将熊志忠
162师的少将孙乃
中将·王志斌,第73集团军司令。
15师的中将·梁祗六。
第77师郭如东(汉)
少将第五师彭士良(战死,追授中将为陆军)
冯治安将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
中将第59军军长刘震。
三十八师的李
180师董
临时第五十三师少将翟子峰
中将·何·李记,第77集团军司令。
37师的少将·纪兴文。
132师的少将王长海
179师的少将徐长林
长江上游总指挥部总指挥,吴奇伟,陆军第二上将。
少将·罗广文,18集团军司令。
11分部的少将·胡琏
18师的少将秦道山
第55师的吴
中将第30军军长池凤城。
27师许
少将·王镇,第30师
31师的少将米子彬
中将朱鼎清,第86军军长。
13师金
少将罗先达,第67师
第32师的少将·阮琦暂时
战区直属部队
王第74军军长。
少将周志道,51分部
57师的少将·余程万。
张第五十八师
中将史忠诚,100军军长。
唐19师
63师的少将赵锡田。
少将·李士林,43师
战区直属部队
新23师的中将·盛·姚峰
118分部的少将王艳
少将李泽芬,第五师
121师的戴
少将老关颖暂编第35师
第六战区一半是中央军的精锐部队,其他杂牌也是地方军部有名有势。
第六战区的防御领土大致分为两部分。以石牌要塞为核心,固守长江入川的门户。
这里建立了长江上游指挥部,以骁勇善战的吴启维将军为主,以土木部最精锐的部队作为整个第六战区的主力。其次,常德会战的主战场,湘西洞庭湖湖滨地区,宜昌失陷后,是四川与华中的交通要道,华中五省两大战区的交通命脉,也是第六战区主阵地的右翼。这个地方虽然因为20军的转移而空了,但还是有一定实力的。孙岱在这一带的布置可谓井井有条:二十九军一直布置在滨湖区前线,与10军广泛部署,形成一线兵团;江防军虽然镇守长江前方,但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守势或南下。
第二十六军军长是浙军统帅中将·周宅。他的第75军是浙军其余部分的精华。浙江是蒋介石主席的故乡,所以加入北伐的原浙军都被蒋介石忽视了。75军的基础是第6师,抗日战争后迅速扩编为一个军。武汉之战后,这支军队落入陈诚的怀抱,成为土木系的主力之一。[注2]陈诚认为75军倚重战力,故安排在蒋芳军侧翼,是第六战区的骨干之一。
[注2]
台湾省“国防部”历史政治局近两年出版了三本民木部队战史,75军排在18军和54军之后。这可能是因为这支军队在中国内战之间没有背叛的记录,一路跟随政府来到台湾省,在1950成为舟山防御本部的主力。
10军是常德会战主战场的主要防御力量。下辖的66军和79军是土木部队中的精英。10军原驻浙江,负责浙东海防。临时9军和88军是由浙江保安队改编的二级单位。1942年浙赣会战期间,两军损失惨重。军长王敬久率全军总部和临时第9军残部转移到湘西整训,临时第9军军部改名为第66军,其三个临时师在湘西解散整编。66军由原来的18军和87军抽调两个主力师,以平衡战力。两个师中的一个,185师,原是武汉警卫大队,另一个,199师,编入湖南保安部队改编的土木部队。10军改辖66军和久负盛名的79军。反而成了土木系的又一中坚力量。
王领导的第74军也许是抗日战争中最辉煌的一支军队。大多数人对战争的历史都很浅薄,或许认为这个荣誉应该由缅甸新1军来加冕。但以我多年研究战争史的拙见,抗日战争时期,装备低劣与侵华日军作战的土军才是真正的英雄。74军是其中的佼佼者。74军是中央军的精锐,其老军长余济时将军常年被誉为中央军,多次担任要职,所以这支军队的装备供应和质量始终是上乘的,但这支军队在实战中也不含糊。八年抗战,打了华中战场几乎所有的硬仗,多作为主力,战功卓著。从淞沪会战1937年南京会战1938年兰峰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南昌会战长沙会战冬季攻势19465438年第二次长沙会战。抗战时期,国民党设置了陆海空三军的武学,这是对集团军的最高褒奖,也就是陆军赢了四板斧。1940年,第74军以最新装备改编,改为所谓的攻击军,直属军委,作为各大战场的应急预备队。日军对这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深感敬畏,称之为“三五军”(指51师,下辖57师和58师,均以5开头)。
[注3]
所谓进攻军,是指抗战中期华中战场精心挑选的几个兵团级单位,直属军委,作为总预备队。如著名的13军、杜的5军、丁的26军、的18军。74军是最好的。这些军队都是用当时国军最好的集结方式改编的,战略单位是军团级。他们装备了庞大的陆军直属部队,基本包括炮兵团、工程兵、辎重兵、骑兵搜索营、通信营、战役防御炮兵营和防空连。除了完整的参谋单位,军部本身也有强大的直属特种部队和自行运输补给的能力。可以灵活运用,可以独立,可以在战场上独立作战。此外,最独特的是,这些进攻部队也有自己的师团,指挥官也是副指挥官,以免在招募上受到官僚主义的限制。在抗战史上,这些改编的军队能够不负国家重托,书写辉煌的战史。
1941浙赣战役后,刘光基原有的100军被击溃,被裁撤。100军由王·将军整编,74军副军长史忠诚将军任军长。常年在江浙作战的63师和湘军精锐的19师积极训练巩固,短时间内取得战果。从此,100军与74军并肩作战,成为军事业绩突出的兄弟部队。
风云会起
1943夏末,日军派兵备战,为了应付南方调兵,消耗了国军的有效战力。日本大本营参谋长杉山在战后回忆这份作战指令时声称,当时整个中国派遣总指挥部都无法理解这场战役的战略意图。不知道如何应对千里之外的战场。此时,经过初步规划,出兵强调至少要有一个战役关键点,并特别提出以战略要地为作战目标。在这个前提下,出兵提出了三个作战方案。一是华北军开通平汉铁路;二是13军进军广德,消灭活跃在当地的忠义救世军;三、11军攻常德。意在打击第六战区的有效战斗力。对于中国的出兵设想,华北方面军表示,华北日军为应付八路军的游击战争,早已捉襟见肘,暂时无力进行大规模作战,挑战蒋的20万大军。驻守华东的13军于9月8日派出近两个师进攻广德。按照日军的说法,这场战斗虽然人多势众,但还是没能找到忠义军的主力。而是遭到了第三战区的全面进攻,极大的震撼了自己的防区。派遣部队忙了一个月,根本没有达到当初消灭重庆军的目的,在东京大本营也干不出活来,相当尴尬。
9月28日,Xi·刘军向大本营报告《昭和18秋后中国军队作战指导网》,将作战重点放在华中战场:“11军司令应于6月初开始作战,进攻常德,消灭敌人主要战力,达到作战目的后,恢复原状。
在日军大本营的想法中,时不时在中国战场上发起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可以削弱国军的实力,牵制国军在滇南的活动,阻止盟军进攻中南半岛。然而,即使表面的战略规划冠冕堂皇,日军的实际战略轴心却总是模棱两可,举步维艰。原因很简单,因为日本人根本做不出像样的大战略。日军一方面缺乏一举击败“江军”的实力,另一方面又不愿选择将兵力集中在主战场。所以,对于一场可以改变战局的大规模战役来说,是不够的。但是,日军拒绝放弃任何已有的成果。所以太平洋战争后,我看到从中国东北到菲律宾,日军的战力是一字排开,漫无目的的。在所有战区,只能发动中小规模的攻势。这些攻势与其说是战略上的,不如说是浪费日军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常德之战就是这种狭隘战略视野下的畸形孩子。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日军无法集中兵力造成决定性的局面,只好借鉴类似的中小战役来显示自己的存在。1943年期间,日军已经在第六战区展开了两次中型战役。分别是二月的“江北歼灭战”和五月的鄂西战役。前者消灭了石首、华容的畸形军阀王进宰,还名副其实,后者偷鸡不成蚀把米,彻底被吴起伟的江防军羞辱。然而,即使在这次战败后,中国派遣的军队仍然对类似的中型战斗非常感兴趣。
刘惜君手下的三位指挥官,华北方面军华北方面军司令纪宁岗村,华东13方面军司令丁琪媛下村,华中11方面军司令横山勇,都对中国军队的战略规划嗤之以鼻。尤其是港村老兵纪宁,直言中国派遣军南京总指挥部是一个低能而短视的指挥机构,只能应付日常事务,解决一些战术问题,却找不到解决中日两军长期相持局面的办法,导致日军在华长期徒劳无功。然而,纪宁·冈村认为刘惜君和他的总部“能力一般”,所以他甚至懒得提他的意见。(事实上,村官纪宁提不出什么伟大的战略计划。他认为日军应对黔、川、陕三省,即重庆军的大后方,发动战略进攻,“击退由黄埔学生控制、民族观念强的国民党军。”1944夏天征召日军无疑是痴人说梦。
在这种奇怪的战略思维下,东京大本营很快批准了出兵的作战构想。调遣部队得到许可后,组织华中地区所有可用的机动力量,包括第3、13、39、68、116主力师,以及抽调联合部队支援部署的第58、40、60师,部署到华中地区主要战略单位,这也是日军在华唯一的战略单位。指挥官是薛岳将军的手下败将横山勇。11军自长沙首战以来屡战屡败。两次长沙会战,几次围歼,上高会战被罗吃掉,浙赣会战冒着大雨在浙赣路上绕了半圈。战斗结束后,我不知道战略目标在哪里。鄂西之战开始时还算顺利,但在石牌要塞前打了个头,看到中国军队将被重重大山包围,于是掉头就跑,死伤近两万人。就连连长月田将军也未能幸免。1942、12年6月,月田的座机在太湖县173师试炮中被防空连击落,当场阵亡,成为侵华日军辉煌战果中有趣的花边。这个华中战场的大团,成了整个日军中最尴尬的一个。这次日军也是想为华中的屈辱报仇。西军六号集结的兵力大概是八个半师,14。五万人。直接用于攻击的力量(包括协同攻击的力量)几乎达到了所有可调动力量的总和,近10万人。这还不包括用来辅助的伪军。此外,陆军航空兵向第3飞行师全部提供了130多架各型军机,大致掌握了战斗中的制空权。
接到这个烫手山芋后,横山勇总结了历次作战的教训,决定改变日本人那种依靠单一战线向前推进,夹击通过的作风。因为这种打法在战争初期总是被国军通过识破日军的主要阵地和总的战略目标而封杀。横山勇决定采取广泛积极的多渠道推广,多点突破,相互呼应。隶属于11军的四个师在左翼湖滨地区齐头并进,意图打散湖滨一线兵团(日军战史中特别提到了44军,对鄂西战役中被其攻击颇为反感)。116师是派遣军,突破右翼洞庭湖区,然后与一起左转的北军会师。达到消耗国军实力的目的。然后在对国军的包围圈形成之前,全军一起撤退。横山勇兵分五路。除116师预定由水路行军外,并未加强。其他由陆地作战的四个师全部调整,武汉周围所有可用的野战部队都被调去增援。所以这四个师的战力大于单个师。39师有望正面突破10军,在战斗中更为重要。所以部署了大部分58师(以138联队为主力,下辖一个旅部),兵力接近两个师。13师由34师216联队加强,3师由60师加强。这些额外的部队预计将用于占领。第68师得到了第40师第234联队的增援。
平心而论,横山勇的计划针对国军一贯战略的弱点提出了对策,可谓上乘,比他的前任阿南维基好得多。这是因为出兵仍伤鄂西之战,殷鉴不远。但由于大本营指示的战略目标相当模糊,日军战略目标混乱,争执激烈,差点造成11军被包围。战略目标的混乱一直是侵华部队的致命点。即使享有压倒性的战术优势,但由于战略指导的无能,日军也能以小胜大。常德会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时,日军的第一个具体计划如下:
68师沿南县、安乡向三仙湖、汉寿进发,止于常德以南。
13师在新江口渡河后,从暖水街、慈利、黄石市到常德右侧。
3师从公安、王家场斜向石门、桃园进攻,直至常德西侧。
39师从新江口渡河,与13师并驾齐驱。
116师直接从澧县、临澧出发到常德,是进攻常德的主力。
到达常德后,左翼四师以116师进攻常德,预计将重创国军主力。
9月起,第六战区观察敌情动态,确定日军企图大规模入侵。战区防御作战计划是在10月份制定的。该政策如下:
战区的目的是支援首都,配置重点是石牌和何苗要塞。先依一线兵团纵深据点的工事,相继攻敌,最后固守常德、石门、渔洋关、秋子、石牌、何苗、兴山、歇马河、南漳等要点;然后二线兵团机动,配合一线兵团转移攻势,消灭进攻之敌。
蒋介石总是喜欢亲自指挥。1943年5月鄂西战役最激烈的时候,蒋介石几乎上前线控制前线部队。只是经过当时的战区司令陈诚将军苦口婆心的劝说,他才放弃了这个想法。常德之战,蒋委员长刚好远在开罗,参加三巨头峰会,所以此时的高层领导体制略显特殊。战区代理司令孙连仲将军全权指挥,毫无节制。一直亲自掌控第六战区局势的陈诚将军,也忙着远征军在云南的整训,无暇北顾。最诡异的是军委。蒋介石将军出国期间,军委其实是命令前线部队不要动的。而且内部意见分歧,导致战略指导一塌糊涂。【注4】这个后面会详细介绍。
[注4]
战时军委没有完整的总参谋部。总参谋部原来的业务分散在军区司令部(抗战前改名为总参谋部)和主席值班室之间,甚至军委还有一个光秃秃的参谋长和一个副参谋长。这导致了战时所有的战略决策都是由蒋委员长亲自参与的。蒋委员长一旦出国,不能亲自当总司令,最高战略指导就意味着没有人有资格当全权代理。名义上参谋长是何将军,但何将军也是军政部门,参谋长的真正业务是由军政部门处理的。但是军事命令
部部长徐永昌将军只是名义上的军委委员,不能独断专行,发号施令。两个主官一个有权前者,一个有权后者,指挥系统混乱。因此,尽管军委的命令是以何为总指挥而闻名,实际决策却是多方面的。甚至在石门战役期间,中将军区司令部第二司令刘沛甚至忘记了这个名字。不要急着发电报命令守军撤退,犯了大错。白崇禧将军,这位在抗战初期起着类似参谋长作用的副参谋长,因为同时兼任桂林营营主任,忙得顾不上两者。此时中央办公厅的副参谋长是程潜上将,被视为庸人,毫无作用。军委组织的极度落后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无从批判,但研究组织发展还是有意思的。
第六战区受宫卫委托为首都,所以战略部署自然是以防御入川要道为主。以此为基础的战略规划,自然偏向于将精锐部队部署到石门以西,将石门、常德作为战区右翼次要阵地。当时第六战区确信日军进攻的主要目的是直接拿下八万要塞。常德这边就算有行动,也只是协同攻击或者佯攻。5月鄂西战役,日军在石首、沙市首先重创73军,差点让军委误判日军进攻重点。但最后日军还是转身跑进了防御阵地。
因此,常德会战前夕,第六战区重兵驻守四川大道,而对湘西腹地的防御相对薄弱。
根据国军战史,常德会战前夕发布的战区防御作战计划,列举了日军可能的五种进攻方式和国军的作战实施方案。其中两个方案准确预测了常德会战日军的进攻路线。常德会战的过程,总的来说,摆脱不了战前对战区的判断基调。摘自以下内容:
(1)当敌人以一个山头的兵力从石首、藕池口向我进攻,企图占领南县、安乡、公安时,29军和10军根据前线守军的抵抗和控制力量的及时增加,寻找敌人的侧翼,将其击溃。
当敌人从渡江附近的宜都进攻我公安,压迫我10军于暖水街以西及聂家河以西地区,转入守势,再转澧县、石门、常德进攻时:
10军应重点保水街、王家畈、聂家河要点,集中于渔洋关附近地区。一旦敌人转到礼县、石门进攻,就要找敌人的背面进攻。
(二)二十九军坚守津市、蠡县、石门,尽可能保留南县、安乡、宜昌、桃源机动兵团的参与,歼灭蠡县、石门一带之敌。根据情况,以石门为轴心,将主力向石门以西转移。当敌人到达常德附近时,配合常德守军粉碎常德附近之敌。
单就这份作战计划而言,第六战区对日军动向的预测可谓准确,但与常德会战的实际情况相比,似乎低估了日军进攻的规模。战区似乎认为日军不太可能对湘西发动全面总攻,规模在王进宰被袭时就有两万之多。因此,在兵力分配上,要求该线两大总指挥王敬久、王祖绪所辖十一个师(其中一半是国军中的二级部队)退守敌军。但日军若以八万大路为主攻对象,将立即遭到中央军十四个精锐师的迎头痛击,按计划将左翼的33军和右翼的10军两面夹击。在第一时间,日军将不得不面对30个师在狭窄的腹地。
1943 10,第六战区和军委鉴于日军战线行动频繁,认为日军大规模进攻迫在眉睫,军委又命令空军第4旅对华容、石首日军战线进行侦查,形势紧张。与此同时,日军已集结完毕,包括列为总预备队的116师在内的5个师沿长江北岸部署,准备渡江进攻。
战争爆发了。
1943 165438+10月1日,日军五个师团兵分三路,按原计划全线出击。39师(师长成田四郎)和13师(井上信威)为左翼,以10军为主,68师(佐久法史为男)为中路,准备越过两个集团军群的边界,进攻慈利;3师(山本萨摩)在29军前面渡河,希望活捉王祖旭军主力。主攻常德的日军“攻略”116师(燕)由水路渡过洞庭湖,在29军右翼澧县登陆,抄44军的同时一路拿下常德。日军的这种安排有其深刻的含义。西军六团集结了近10万的兵力,可以供整个华中地区使用。除5个师外,还下辖独立17旅、34师、32师、58师,并安排第40师进攻牵制第9战区。规模远超国军预期,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因此,在规划上,11军希望一举歼灭国军一线兵团的两个集团军,与擅长攻城的两个主力师钻个空子。68师从中路切入,116师乘船在洞庭湖上“水上机动”,将全师送至国军阵地右后侧。这两个师只要有一个能在国军一线兵团的混战中攻占常德,前线国军就会陷入混乱状态。前后包抄就能赢。
[注5]
日军的“水上机动”很有名,运输能量大,技术成熟。安排116师这样的短途水运不成问题。武汉会战期间,日军有一支坡田分队,利用大量摩托艇和小船,在长江流域的湖沼中与国军侧翼作战,战果斐然。国军痛定思痛,在各种河堤上埋设了大量地雷。但这毕竟是被动防御战术,无法有效遏制日军的凶猛火焰。原因如下:第一,河堤成为迎敌第一线后,防御战线立即成倍扩大,兵力调配无门;其次,火炮不足,无法实施岸防。
165438+10月1日,长江南岸10军一线前哨98师首当其冲,战况激烈。正面敌军被确定为第3、13、第39师、第68师和独立17旅的一部分。指定的数量大大出乎军委和第六战区的意料。165438+10月2日,194师与正赶往暖水街的13师会师。165438+10月3日,44军南县阵地也遭到116师主力的打击。44军据江岸抵抗,日军形成强大火力网掩护渡江,162师和150师均被击退。敌40师(联合进攻)为68师扫清道路,68师经南县进攻三仙口,68师迂回进攻安乡,44军主动撤退。这条线属于第九战区的领土。薛岳司令员命令92师延迟防御,第九战区此时也在摩拳擦掌准备战斗。最后,39师渡河,直接西进至渔洋关。185师奋起迎敌,战况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