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的干旱和三峡水库有什么关系?三峡水库造成的?谁能解释一下?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50年不遇的大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因缺水告急。这场干旱的“罪魁祸首”是谁?目前,舆论已经聚焦于长江上游的“解渴之水”——三峡水库。

在网上,有网友提出“三峡诱发干旱”论,称三峡工程是今年长江中下游罕见干旱的罪魁祸首。

针对“三峡诱发干旱论”,一些气象、地质、水利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表示,没有证据支持“三峡诱发长江干旱”论。

长期监测三峡对气候影响的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任刘敏表示,目前的手段和观测数据没有依据表明三峡工程引发了长江中下游的干旱。

“这次干旱是周期性气候现象,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从监测数据来看,大坝建设前后对区域温湿度的影响也很微弱。”刘敏说。

据介绍,长江三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基本结论是,三峡水库建成后,对库区及其邻近地区的温度、湿度、风和雾的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

刘敏说,由于拉尼娜现象,西北气流占主导地位。今年冷空气频繁南下,也压制了北上的暖湿气流,一直难以形成持续降水。这也造成了去年6月165438+10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

24日,三峡工程总设计师、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回应“三峡致旱论”。他说:“每当我们遇到极端天气时,我们不能责怪三峡工程。相反,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旱情将会加剧。”

据郑守仁介绍,按照设计,三峡水库每年在长江汛期结束时开始蓄水,并在随后的枯水期释放蓄水,为长江中下游补水。“今年6月5438+10月以来,三峡水库释放的入库流量高于长江天然径流量,特别是下游发生严重干旱时,水库以每秒8000至1,000立方米的流量下泄,比天然入库流量至少高出2000立方米。”

据三峡工程三峡梯级调度通信中心水文记录,24日三峡水库水位已从最高的175米降至152.7米。“在这个水位范围内,三峡水库原蓄水量约为6543.8+073亿立方米,已向中下游释放。”云梯调度中心副总工程师赵运发说。

据了解,三峡水库5月20日应国家防总要求加大下泄流量后,每天补水约3亿立方米,支援中下游抗旱。目前,长江中下游水文站水位明显回升。

为支援抗旱,三峡水库补水过程将持续至6月10日长江汛期到来。

荆州市监利县边河镇是一个位于长江中游的小镇。修建了一条运河,从长江引水灌溉农田。三峡加大下泄后,全镇抗旱形势得到有效改善。

“水位上升后,水泵取水就变得容易多了。现在长江水位距离运河取水口只有1米。如果水位上升一点点,完全没必要用水泵灌溉。”副市长潘克俭对三峡工程的抗旱功能寄予厚望。

潘克俭认为,三峡工程利大于弊。“1998年长江发生了大洪水。当时三峡工程还没有修好。荆州告急。三峡建成后,特别是去年的洪水,荆州的防洪形势变好了。”

面对公众的质疑,负责三峡工程运营管理的中国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24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自三峡工程蓄水以来,三峡一直在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三峡工程的生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