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再创新高,支付机构探索数字人民币受理技术路径。

近日,易观发布了《2021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数字化发展专题分析》(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2021和1季度,全网支付领域季度活跃用户占比提升至94%。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支付在2019年整体交易规模出现负增长,2020年交易规模达到24.95万亿元,同比增长0.8%。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数字人民币的推出,支付产业链将迎来新的机遇。卡转公司高级副总裁朱楚忠表示,数字人民币是数字形态的法定货币,本质上还是“钱”。换句话说,支付工具变了,功能增加了,但渠道和场景没变,只是现金换成了数字人民币。从这个角度来说,数字人民币的推出不会对收单机构产生影响。一些支付机构负责人也认为,数字支付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早期进入可能会赢得先机。

随着国内和全球经济的逐步企稳,易观预测未来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将逐步回归相对正常的发展轨道,从而推动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新冠肺炎的突然爆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消费,但也间接推动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和产业数字化的升级发展。

易观千帆数据显示,截至2021和1季度,中国支付领域APP季度活跃用户数已达971万,较去年同期增长11.6%,行业整体季度活跃用户规模再次创历史新高;同时,支付APP的季度活跃用户在全网的占比也从2020年1季度的85%上升到2026年1季度的94%。

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为253.4亿,同比增长23.7%,行业整体交易规模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互联网支付在2019年整体交易规模出现负增长,2020年交易规模达到24.95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0.8%。

易观认为,“电子商务和金融的良好表现成为2020年中国互联网支付交易正增长的重要原因。2020年中国网络零售B2C市场交易规模较2019年增长18.4%。金融交易方面,根据中国资产管理协会数据,截至2020年65438+2月末,我国公募基金资产管理总规模已达1.989万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34.70%。”

在互联网支付交易保持增长的同时,线下扫码市场的增长趋势也表现不俗。2020年,中国线下扫码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到37.5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24.3%,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仍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

易观认为,中国政府对疫情的及时控制和居民外出消费的快速恢复,成为2020年中国线下扫码市场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

2020年以来,支付行业监管逐步细化,《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服务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非银行支付机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相继出台。不仅要严格监管支付机构,还要严格管理支付终端厂商。

2021年5月,央行公布第一批27家支付牌照第二次换发结果。其中,24家机构续约成功,广州银联网络支付公司、北京数字王府井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银联商业公司拟与其控股股东银行业务开展整合工作,向央行提出终止续约审查。本次续期后,中国现有第三方支付牌照总数为2,365,438+0。

在监管趋严、市场环境多变的情况下,支付机构正在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从拉卡拉、百富环球、易卡、新都、新世界等上市支付公司的年报中可以看出,企业赋能和数字人民币(以下简称数字货币中的数字人民币)是未来布局的重点。特别是数字人民币的发行,意味着支付受理终端新的市场增量和迭代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支付领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

比如新大陆利用自身的产能储备和技术优势,与试点银行、运营商等相关机构合作,完成数字货币相关软件系统和硬件产品的研发。参照2021的计划,新世界表示将继续扩大R&D投资,保持持续创新能力,尤其是围绕数字货币等新型支付方式,积极探索和阻击下一代硬件受理终端的技术创新和路径。

作为央行数理研究所的合作机构之一,拉卡拉相关负责人表示,“拉卡拉将继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发更多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数字人民币受理业务和面向商户的数字化服务,帮助商户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比如在硬件钱包、企业间供应链体系创新等方面发力,满足用户和商家的便捷使用需求。”

在新资本看来,数字货币对支付行业的产业链既有冲击,也有机遇。POS和ATM将成为C端领域转型的重点领域,全场景渗透也将改造现有支付入口。2020年,新都数字货币研究院研发的POS终端设备N86,不仅可以支持银行卡和二维码支付,还可以接受数字货币结算。未来,公司将继续推进数字货币支付软硬件的技术研发与合作,持续优化数字货币相关应用技术和服务场景,持续探索创新商业模式。

更多信息请下载21金融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