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救国是什么意思?
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些代表人物所提倡的,救国救民的主要途径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办厂救国。张謇创办棉纺厂、面粉厂等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企图达到以实业收入补贴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以实业发展救国的目的。他认为工业和教育是国家的“繁荣之本”。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提出国家振兴实业的五条“大道”:完善各种行政机构,调整统一货币计量,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征集人才回归实业部门,制定专门的保护和奖励法规;提出了扩大出口贸易、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等具体措施,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实业救国”理论。
扩展数据
1910年,清政府处于崩溃的前夜,梁启超极力主张只有振兴实业才能救国,说:“不振兴实业,三年之内,全国破产,四亿人口过半饿死”(《饮酒室集·文集·讲初中学实业家谈》)。
辛亥革命后,一些敌视资产阶级革命的人甚至提出了“谋生不从政”的口号,主张“永不从政,专心谋生”。这是一种否定资产阶级革命,旨在帝国主义阴影下为北洋军阀篡夺政权的论调。五四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他们的口号是:“振兴实业,保全权利。”
百度百科-论实业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