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公司
8+256GB版本价格6988元,存储空间小,没有5 G,这是给大家用爱发电吗?其实华为产品价格高,不仅是普通消费者,汽车行业也是如此。
近日,广汽爱安与华为合作项目的变更引起广泛关注。2023年3月27日,广汽集团宣布,广汽爱安AH8项目由与华为联合开发变更为自主开发。此次变更后,华为将作为供应商继续参与公司自主品牌机型的开发与合作。另外,项目总投资由9.25亿元调整为6543.8+0.233亿元,资金来源为自筹。这意味着AH8项目的合作模式从华为Inside模式“降级”为零部件供应商模式。
李成儒曾在《演员的诞生》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剧组不翻谁会轻易换演员?”以广汽爱安和华为为例,谁会在不撕破脸皮的情况下轻易换合作伙伴?
其实在官方和宣传合作的近两年时间里,双方很少透露合作的进展,保密一直很好。然而,合作中止的原因令人惊讶。网上传的竟然是华为要价太高!
事实上,早在2022年8月,广汽爱安副总经理肖勇就曾在公开场合直言华为。他当时说,“华为是大牌供应商,产品可能更好,但实事求是地说,价格是不可控的。如果我们想和华为合作,你会发现你的议价能力基本没有。”随后他还强调,广汽爱安要练好自己的内功,做好电池、电控、电驱动等技术,掌握电动车的核心技术。
可见,在与车企合作的风格上,华为一直处于强势地位,一心想成为合作关系中的主导者,这显然是广汽爱安无法接受的!
那么华为在合作上有多强呢?让我们来看看赛勒斯和AITO询问的汽车。请记住以下三个时间线。
2023年4月2日,在中国电动汽车100人论坛委员会(2023)上,针对外界质疑华为与Celebes“以合作的名义造车”,Celebes集团CTO、Celebes汽车(轮值)总裁徐琳回应称,“我们与华为合作的品牌叫AITO文杰,我们的合作模式确实是由Celebes主导,华为高度赋能。
与此同时,2023年3月31日,华为总裁任发布《关于华为不做汽车的决议》,强调“华为不做汽车”,同时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不允许出现“华为”或“华为”的标识。
2023年3月8日,华为环保车品牌正式续展为华为的世界,AITO汽车开始在微博、微信等官方平台使用全新的口号“华为的世界”。随后,华为线下门店展示的AITO汽车也采用了“华为问世界”的logo。
我们不妨把这三条时间线倒过来,简单捋一捋。
3月8日,为了进一步凸显其品牌价值,华为环保车品牌正式续约,向华为索要边界,这一举动也从侧面印证了华为造车的传闻。
3月31日,华为总裁任感觉到余承东领导的华为在造车领域渐行渐远,他正式公开强调华为不造车的原则。
4月2日,天界集团CTO、天界汽车(轮值)总裁徐琳被迫在公开场合表示,与华为的合作模式由天界主导。
这样,逻辑是不是很清晰?
谁在主导Celeste和华为的合作?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如果我们不强调这一点,我们可能不会太在意,但徐琳这样做却颇有欲盖弥彰的意思!
让我们回到谁称霸的问题上来,无论是已经停产的Celeste SF5,还是后来的AITO挑战M5,AITO挑战M7,都被打上了华为的标签。况且发布会和发言人都是华为家和华为(余承东)的人。这还不够吗?因此,在车曙看来,徐琳的演讲充分展示了华为在合作方面的强势风格。
看到这里,车叔不禁在想,如果塞勒斯离开了华为,那华为还会剩下什么?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不妨一起看看。新能源时代,当(无)潮(带)水(芯)退(心)到(术)时,谁(中)在(国)底(出)裸泳(场)。
与传统汽车不同,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更依赖于供应链。简单的资源整合是造车新势力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只要车企有造车资质,就可以“拼”出一款新能源车。比如动力电池由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永磁电机由福迪动力提供,底盘系统由本特勒汽车设计。一个外壳和内饰被改造,一些华而不实的配置被粉饰一新,“假豪车”就此诞生。纵观国内车市,这些车型的价格都很高,40到50万的定价让一大堆传统车企汗颜。
要知道这些造车新军成立不到10年。对于一个汽车品牌来说,没有二三十年的苦心沉淀,是很难积累技术和产业基础的。但新能源汽车不同于传统燃油汽车,即使没有技术也可以造出来,因为可以通过购买零部件、寻找主机厂等方式进行生产加工。国内造车新势力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比如小鹏的海马,蔚来的江淮,理想中的力帆。
另外,这些造车新势力并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电机、电控、电池等零部件都是通过购买获得的。简单来说,它们是一个组装产品。当然,这些新生力量不需要什么技术,只要有钱,就可以完成生产,上市。可见,新能源行业的门槛很低,所以这些造车新势力可能是昙花一现,在激烈的竞争中随时可能退出市场。
如果在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之间做一个选择,车叔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传统车企,因为他们有优秀的产业基础和用户群体。传统车企在质量控制、生产组织、成本控制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这些都是造车的基本前提。所以,想要自主汽车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汽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需要有产业基础、核心技术、造车经验和用户群体。如果这些都没有,那么一批汽车品牌随时可能消失!这不是玩笑,而是事实。
销售统计数据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为什么有的造车新势力销量忽高忽低,为什么有的造车新势力一直举步维艰,为什么有的造车新势力销量很大却连年亏损?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注入,他们将何去何从?
车舒总结道
看看华为和赛勒斯,就知道造车新势力的发展路径了。还是那句话,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最终会沦为供应商的傀儡,把自己打造成拼装车。大家购买新能源汽车一定要谨慎。毕竟新能源汽车,尤其是造车新势力的价格并不便宜。所以在选择新能源汽车的时候,一定不能盲目。要结合车辆本身的实力和质量。体验固然重要,但售后服务和保障才是核心!你觉得还有哪些车企在裸泳?请在评论区留言参与讨论。?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评论,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车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