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区经济
惠阳县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花生、甘蔗、大豆和红薯,还有木薯、黄麻、蚕桑和著名的横沥土桥梅菜。
水稻是惠阳县的主要农作物。惠阳县水稻产量较低,属于广东省中低产地区。1949年水稻播种面积749075亩,总产量54861吨,亩产只有73公斤。
惠阳县著名的传统产业有纺织、陶瓷、冶金、藤竹制品、盐矿、造船等。
惠阳县的纺织工业兴盛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到明末清初,其产量和质量均高于除广州、潮州以外的其他省份。
隋唐时期,惠阳县已有陶瓷制品生产,至宋代,陶瓷生产已初具规模。清光绪二年(1876),岳畅新圩开官窑。
工业生产增长迅速。坚持“出口带动”战略,采取“筑巢引凤、以商招商”、“走出去、请进来”和举办各种招商引资活动的方式,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外向型产业蓬勃发展,实现“富商兴惠”的目标,保持全区工业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园区经济已经初具规模,有了一些联想。2009年总产值为654.38+052.98亿元,比上年增长654.38+03.5%。财政总收入1.677亿元,增长20.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2亿元,增长23.4%。农民人均纯收入8323元,增长14.8%,其他经济指标也稳步增长。第三产业结构为5.4: 49.7: 44.9。
国内生产总值(GDP)248.98亿元,增长65.438+03.7%,比去年同期低2.8个百分点,但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5.438+0.1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0.96亿元,增长23.3%,比去年同期回落7.6个百分点,但比前三季度提高654.38+0.8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16716亿元,增长18.3%,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78.07亿元,增长22.7%;房地产开发投资61.92亿元,增长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27亿元,增长14.8%,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6个百分点。
商品房销售面积1132300平方米,增长0.2%,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10.3个百分点。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3亿美元,增长17.9%,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完成进度107.1%,超出年度目标任务7.1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总额28.94亿美元,增长16.5%,比去年同期下降3.7个百分点。但进度为65,438+006.9%,超出全年目标6.9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逐步加快回升。
公共预算预算收入265438+7500万元,增长20.2%,分别比前三季度和去年同期低6.9和10个百分点。
税收总额371.5亿元,增长11.1%,比去年同期下降16.2个百分点。其中,国税收入654.38+0.605亿元,增长654.38+05.9%;地方税收收入21.1亿元,增长7.7%。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43.26亿元,比年初增加18265.438+0亿元,增幅14.6%,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前三季度提高1.2和0.8个百分点。惠阳县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是农业综合开发区。1994全县国土面积2178.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海拔30米以下)885.4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0.6%;低山丘陵(海拔31-200m)231.4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10.7%;中高丘陵(海拔201-500米)1037.2km2,占总土地面积的47.6%;山区(海拔500米以上)24.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1%。全县耕地面积48.36万亩,其中水田34.65万亩,旱地65.438万+03.7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96亩。有73,082个农业家庭,农业人口为378,475人。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大力推广好品种、好方法,确保粮食稳产高产;通过股份制和集约化的方式,建立了113优质粮食、荔枝、蔬菜、西瓜和速生丰产林等农业生产基地,面积810000亩。成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55个,其中农业龙头企业4家,带动了农林牧副渔产业的产业化,农业商品率达到75%。2002年农业总产值为1,01亿元,其中“三高”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惠阳县在民国前1400多年被称为桂山县。龟山县著名的传统产业有:纺织、陶瓷、冶炼铸造、藤竹制品、盐业、造船业等。
龟山县纺织业盛唐,盛于明代。到明末清初,纺织业非常发达,产量和质量都高于除广州、潮州以外的其他政府。当时西湖地区的养蚕、缫丝极为繁荣。光绪二十七年(1901),陈信山、叶莲等彝族人在徽州创办产业用纺织品公司。随后,各种民营纺织公司和家纺逐渐发展起来。民国二十六年(1937),徽州的小家庭手织织物发展到30家,其中有裕民和华强两家。他们使用机动织布机或手动木制织布机,通常编织土布。抗日战争爆发后,惠阳县纺织业一度陷入困境。
隋唐时期,龟山县曾生产过陶瓷制品。到了宋代,陶瓷生产已初具规模。但由于设备简陋,生产方式落后,碗、盘、勺等一些生活用品一般都是在土窑中生产,大多在当地生产销售,无法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历史上,陶瓷生产相对集中在新圩和镇龙地区,因为该地区有丰富的粘土资源。到了清光绪二年(1876),龟山县在新圩岳畅开了官窑。从那时起,该领域继续发展。
建国初期,惠阳县工业门类少,多为手工作坊,生产规模小,劳动效率低。全县工业主要有:采矿、粮食加工、造船及修理、日用陶瓷制品、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缝纫、皮革及其制品、日用玻璃制品、建材工业中的砖瓦石灰制造、纺织工业、五金制品及修理、雕刻工艺制品、印刷、烟草加工、日用金属制品及五金制品。明万历三年(1575),桂山县位于徽州白鹤峰下(今东坡阁),商圈从东坡阁逐渐发展到水东街。到了清代,徽州的工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盐业,还有七八百家苏杭商店,日用品和米店。
民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崛起,交通运输业发展,商品流通扩大。尤其是在30年代,金融物价相对稳定,惠阳的商业也有很大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惠州曾四次被日军占领,商人惨遭屠杀。90%以上的商店被烧毁,财产被洗劫一空。仅惠州府县就有7000多名同胞被日军枪杀、活埋。日军撤退后,三五个商人在废品市场上搭了一个简易店铺,为一群合资企业进行商业活动。当时广州、汕头已经沦陷,惠州成为赣北与广东、香港的贸易通道和转运地,商业特别繁荣。由于有利可图,徽州的商业逐渐繁荣起来。
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代,由于国民政府腐败,财政空虚,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大商家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小商家则前途堪忧。
建国前,惠阳县有惠州、屏山、淡水、多珠、平海、仁山、横沥7个大围镇。其中淡水和水平排水规模较大。第三产业繁荣活跃。全区有各类市场52个,总面积20.4万平方米,形成了农村集贸市场、综合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相结合市场网络。其中,中山商务广场,投资654.38+0.8亿元,占地面积654.38+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是目前粤东南最具商业配套。平潭蔬菜批发市场蔬菜日成交量1.25万吨。
有45家酒店和宾馆,包括5家三星级酒店。各种市场要素不断完善和活跃,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速。目前,全区共有民营企业1226家,注册资本1.4亿元,其中注册资本超过1000万元的有27家,13家进入惠州“民营企业100强”。个体工商户9168户,注册资本91.02万元,从业人员21.00万人,上缴税收8926万元,占地区税收的27.1%。2002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5438亿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4元。2002年,全区合同利用外资21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万美元,使全区外资企业达到697家,其中外资企业205家,外资企业492家。工业总产值141.1.7亿元,其中外向型企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园区经济已初具规模。工业园区12个,规划面积23.2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7家,累计投资21万美元。2002年,工业产值84.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9%。联想集团、中建电信、东亚电子、华狮电子等一批高科技骨干企业得到充分发展。2002年,联想和中建科技园的工业产值分别为42.4亿元和654.38+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2%和24.7%。新旭东亚集团,总投资9000万美元,占地30000平方米,主要生产电子音箱,产量占全球23%,居世界第一。2002年实现产值22亿元,对惠阳区工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