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理论的发展历程
西方古典公司财务理论是指自MM理论以来围绕公司财务研究的各种理论流派,包括权衡理论、代理理论、信号传递、控制权理论等。它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放弃商业决策是外生的假设。人们开始意识到公司的股权结构会影响其经营管理,研究视角开始聚焦于公司财务与管理的互动关系。这一时期产生的理论包括:代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产品市场和资本结构理论。在这些文件中,公司的经营决策对公司财务政策的依赖性非常明显,但几乎所有的分析仍然是基于半强有效市场的假设。
在西方公司财务理论的发展中,其假设前提有一个不断放松的过程。虽然它逐渐认识到制度因素中的市场不完善和代理成本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但可以看出,它是建立在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化公司治理模式基础上的,其隐含的前提是公司具有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和有效的外部市场,能够有效制衡公司管理层,使其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在上述各种理论流派的逻辑推演中,目标函数一般都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将影响公司财务决策的相关因素作为约束,进而得出相关结论。
这一概念衍生出的理论体系继承了新古典主义理论的研究范式,具有鲜明的系统性特征,但也有其局限性。由于其理论研究的假设仍然是具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理想公司”,没有关注各国特殊的制度结构所导致的财务冲突及其协调机制,忽略了各国因文化和法律传统、经济体制变迁背景、公司治理实际情况等因素所导致的特殊财务环境,使得结论缺乏普适性。当研究对象处于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时,由于假设和现实因素的传导机制的变化,实际经济状况会与其经典结论不一致,从而削弱其解释不同社会和制度结构下企业财务行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