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震惊!几千亿美元浪费了?新造车势力崩溃后的“坏账”

几年前,一张印有某汽车品牌LOGO的海报广为流传。如图所示:

现在,这张图变成了这样。如图所示:

汽车新四化的浪潮,短短一两年就诞生了300个汽车品牌,市场很快又把它们打回原形:对不起,我们真的不需要这么多汽车品牌。

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众所周知,汽车是一个重资产行业,一个汽车品牌的诞生可以说是由钱组成的。

从前期的工厂土地、造车资质,到中期的产品设计、制造、交付,再到后期的运营、用户维护,每一步都涉及以亿计的资金。

现在大量的汽车品牌在造车运动中消失了,资金的问题成了一笔一时还不清的烂账。

忘恩负义的地方政府

新生力量建设未完成的运动,最尴尬的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新造车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手,但其对造车运动的贡献与其应得的声誉和回报并不成正比。

在新能源企业发展初期,为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将鲶鱼产品引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家发改委批准了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并授予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

短短14个月,15张新能源牌照发放完毕,其中不乏闻所未闻的造车新企业。可想而知,他们背后撑腰的地方市政府,在国家发改委给不知名的新造车企业发放宝贵的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之前,经历了多少波折。

但是,土地方舟、江苏民安、河南速达并没有满足国家发展新能源的初心,也没有帮助地方政府搭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列车。除了少数由传统汽车厂商背书的企业,其他企业很少造车,甚至有的企业拿到资质后就不再说话,成为“僵尸企业”。

一时间,业内对“资质作弊”的质疑此起彼伏。在外界的质疑下,通过申请获得新能源生产资质的渠道被关闭了很长时间。

新能源资质狂潮的结束,让背后的地方政府陷入了被质疑的境地。当地市政府是否认真审查过这些合格的“僵尸企业”?地方政府到底是在帮助新电企获得助推新能源发展的资质,还是在投机取巧,与新电企“暗中较劲”?

不可否认,汽车产业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就业和民生的重要产业,地方政府自然希望当地有好的汽车项目。然而,将芯片放在新造车企业身上的意图、声誉和所支付的资金回报率都受到了质疑。

除了帮助新造车企业获得资质,地方政府也出钱出力。

通过统计可以看到,上述新品牌中,工厂和生产基地的省市分布为:安徽:2,上海:1,浙江:9,江苏:6,湖北:1,云南:1,贵州:1,广东:2。

图表中,品牌的工厂和生产基地累计投资达到6543.8+0807.2亿元。其中,投资额超过200亿元的企业有4家,投资额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10家,投资额超过50亿元但不足6543.8+00亿元的企业有4家。

舆论的“态度”不是赞美,而是表示无限的关心。地方政府蜂拥签造车大单,是引领新能源产业发展还是催生巨大的产业泡沫?

果然,在质疑声中,造车企业的新势力很快“露出了马脚”。它们显然难以适应汽车行业高投入、长时间运营、产业协同的发展规律。

所以近年来造车新企业退出的消息频频传出,最终在2020年疫情和车市寒冬的催化下集体爆发。

如皋三都条坑

这些庞大而刺激的汽车项目,无一例外的重蹈了贾跃亭造车的覆辙,一地鸡毛难终。

如今,讨论最多的项目是如皋市政府投资的林赛项目。时间跳回到2015。在青年汽车董事长庞庆年的帮助下,林赛汽车几经考虑,最终决定落户如皋。

回顾当时南通官方媒体《南通日报》的报道,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2015年,魏梦实业集团决定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利用林赛的品牌和技术,对高端SUV和轿车的生产进行降级。预计年产值可超过1000亿元。作为魏梦集团的合伙人,来如皋投资创业的庞庆年第一时间告诉如皋开发区相关负责人。最终,如皋显著的区位优势、优越的产业基础和优质的服务让优柔寡断的魏梦集团放心,林赛汽车最终决定落户如皋。”

《南通日报》字里行间流露出如皋市政府对林赛项目落地的期待。为了将林赛项目顺利推向地面,如皋市政府拿出了真金白银,足以显示诚意。

在整个林赛项目中,如皋政府迄今为止投入了近60亿元的真金白银,其中前前后后34亿元,流动资金25亿元。

然而,随着如皋市政府的真正投资,林赛的内部账目一片混乱。据悉,脉脉工程样车的研发费用不到1亿元,巨额费用主要在各种广告、给美国公司打电话的费用以及给员工的高额工资上。

林赛的坏账被公之于众。表面上看,如皋市政府成了“冤大头”,成了无辜者。但是,穷人一定有可恨的地方。

造车运动中,有贾跃亭失败出逃的警告。如皋市政府为何一次次让王晓林“空手套白狼”?面对新的四化浪潮,他的急功近利是显而易见的。

如皋镇政府已经不是第一次遭遇造车新势力了。早在2013,如皋市政府与土地方舟就存在土地纠纷。

新晋动力企业土地方舟,在获得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后,鲜有发声。很难区分汽车的真实性。就是这样一家企业,曾被如皋市政府授予“如皋市十二五重点项目”称号。

江苏省如皋市国土局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土地方舟项目是如皋经济开发区的一个项目。目前项目建设用地应该是400多亩,围墙内环占用的土地面积是600多亩。”

地柜、青年汽车、江苏林赛的曝光,将如皋市政府这个沉默的支持者卷入了舆论漩涡。为什么三个“不靠谱”的项目和如皋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皋政府为什么一次次跳进造车的坑里?

近年来,如皋市政府的新能源雄心在汽车圈众所周知。不仅投资纯电动汽车企业,还力争把如皋打造成氢燃料电池汽车小镇。

汽车头条APP受邀出席如皋氢燃料电池大会。整个发布会由警车、市政、交通全力配合,各种细节都能看出如皋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决心。但是,这必然不符合汽车工业的发展规律。

热钱在风口下涌入。

这种急功近利的感觉似乎有传导作用。就像一夜之间新增300多家造车企业一样,支持新造车企业的地方政府也被这种狂热的情绪所传导。无论这项技术在外界看来多么不靠谱,它都能得到当地市政府的支持。

除了在林赛项目的成功,如皋市政府还与能用水跑的青年车有利益关系,青年车的水氢车也得到了南阳市政府的支持。而爱知汽车新推出的项目“甲醇重整制氢高温燃料电池堆重整延伸器”,技术路径复杂且不成熟,也得到了山西省高平市政府的支持,项目在此落地。

地方市政府对新建电力企业的大力投入,已经将自身的荣辱与新建电力企业的成败深深捆绑在一起。林赛丑闻让如皋市政府“赔了夫人又折兵”,博军和白腾的“孤独”让天津市政府和南京市政府难以收回投资。

尽管数千亿的投资冲击了水漂,但许多地方市政府仍不得不承担推动汽车制造项目的员工的工资、社保和遣散费。至于当地市政府批给新建原力企业项目的土地问题,现在也成了敏感的地方。

汽车头条APP统计了16家新造车企业与政府签订的建厂协议,发现为支持新造车企业发展,地方政府批地大开绿灯。

16个厂房项目中,8家企业项目用地超过1万亩,其余8个项目用地在1-950亩之间。

这些是数百英亩的土地,其中许多是以低于市场的交易价格出售的。公开资料显示,国能以2800.35元/平方米的低楼面价拿下天津7.24万平方米土地。

然而,这几千亩低价出让的土地并没有起到外界预期的作用,既没有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没有解决就业。如今,造车运动已经平息了。如何解决规划用地问题?原来批地的业主是否应该负责监察不利情况?当地市政府是否应该对这些尴尬的“空地”做出官方解释?

利息捆绑上海样本

林赛项目的坏账撕开了这场狂热的汽车制造运动的伤口。虽然很多造车项目没有公开宣布失败,但是失声是对外界最好的回应。背后的地方政府也能挽回面子,不至于落得尴尬的境地。

不过,在新造车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中,也有成功的案例。他们是特斯拉和蔚来。

众所周知,特斯拉在上海设厂,上海市政府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截至目前,双方仍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也能做到月销量过万。

也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也需要地方政府贡献资源。特斯拉为什么没有“反水”现象?

这还要从上海市政府与特斯拉的对赌协议说起。更为外界所知的是,上海市政府为引进特斯拉项目开了绿灯。特斯拉在中国拿到了一笔年利率3.9%的贷款。一手解决土地成本,一手拿到资金成本。上海的土地以十分之一的价格卖给了特斯拉。给特斯拉的贷款利息比其他公司低很多。

事实上,上海市政府也留了一手。上海市政府要求从2023年底开始,特斯拉Giga上海每年缴纳22.3亿元税款。如果不能满足这个条件,就必须归还相应的土地。同时,特斯拉还必须在未来五年内为上海工厂投入6543.8+040.8亿元人民币的资本支出。

这样的对赌协议,深度绑定了特斯拉和上海市政府的利益。双方有共同的发展目标,联盟自然可靠。

上海样本被安徽合肥完美复制。今年上半年,缺钱的蔚来获得了安徽省70亿元的投资,蔚来中国也落户合肥。

但是,安徽省的70亿不是无条件的。在支付70亿元的同时,安徽省与蔚来签订对赌协议:蔚来中国2020年收入654.38+04.8亿元,2024年收入654.38+020亿元(6-8款上市),2020-2025年总收入4200亿元,2025年前总税收78亿元。

这保证了缺钱的蔚来也将真金白银投入蔚来中国项目,也保证了安徽省未来的盈利。相比如皋政府,林赛用虚假技术入股,然后将获得的股份兑现,安徽和上海政府的做法要聪明得多。

俗话说,一个伟大的成就将导致一千根骨头。在造车狂潮中,只有蔚来、小鹏、威马、理想等少数企业渡过难关冲了出来。站在造车新势力后面的支持者,自然是血本无归。他们的财力物力,在中国汽车史无前例的造车运动中,成了一粒尘埃。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反思。当这些新造车企业倒下时,相关问责必须行动起来。

版权声明本文为汽车头条原创文章,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转载。?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