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集团的制胜之道
在被ABB、西门子等国外大公司视为成熟夕阳产业的电表行业,威盛电子是如何成功掘金并赢得尊重的?
软件行业的知名公司金蝶国际,在2009年福布斯中国潜力企业排行榜中仅排名765,438+0,而几乎从未被媒体关注过的威盛集团控股有限公司(HK3393,以下简称威盛集团)却远远超过金蝶排名,位列第46位。
微生集团董事长维基也是28位登上胡润百富榜的湖南富豪之一,身价6543.8+0亿。
但在此之前,除了长沙微生能源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生能源公司”)提出的“节能120”服务模式被多家电视台短暂报道外,微生几乎一直被挡在媒体的视野之外。
智能电表专家
在威盛集团的网站首页,“能源计量与管理专家”的字样格外醒目。
另一方面,网上几乎每一篇关于威盛集团的介绍都有这样一句话:“公司每年将营业收入的5%投入R&D和技术创新”。或许这句话可以隐约窥见其被评为“潜力企业”,被誉为“能源计量与管理专家”的根本原因。
5%是什么概念?2007年,中国电子百强企业的平均R&D投资仅占营业收入的3.9%。营业收入中剔除其他业务收入,只统计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例。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支出占销售额的5%~10%,而中国500强企业远远落后,只有1.6%。
这意味着微生集团比国内企业更重视R&D和技术创新,达到了国际标准。
“专家”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这样一家公司的经理:
每个月初,你早上来到公司,站在电控中心,就能看到企业电网经济运行管理平台已经对上个月的用水、用电、用气进行了分析,准确掌握它们用在什么方面,每个方面用了多少。详细的数据和信息可以随时传输到你的电脑上。
同时,智能配电监控器和配电管理系统也及时向中心反馈电网是否出现动荡,哪一段出现故障。
这时,电脑提示打开一个窗口。INESTIMTM智能网络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发布。
INESTIMTM将在综合以上收集的信息的基础上,对分行、部门或团队的详细能耗报告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然后,结合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和理论指标,考虑生产工艺、流程、特点等因素,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峰谷时段的用电、用水、用气。
另一方面,利用INESTIMTM的能源数据自动采集和运行监控管理功能,可以对公司所有设备的所有能耗指标进行精确到分钟级别的监控。所以能耗统计的工作量、难度、误差都不再是问题。
是不是很智能?
这就是微生能源公司正在开发和推广的业务——通过高科技手段达到“管理降耗、技术节能”的目的。
系统出现问题甚至瘫痪怎么办?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节能120”。2008年年中,由长沙市能源办和微生集团合作建设的湖南省首家“能源医院”——长沙节能120微生服务中心已进入正常运营。为能源用户或个人提供能源咨询服务、能源审计体系专家咨询、现场服务等服务。
如今,微生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有长沙微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威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微生能源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微生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微生能源成立于2007年,专业从事能源产业服务和管理节能整体解决方案。
能源公司能源管理与技术专家程告诉记者:“目前,这项技术节能设备仍处于进一步完善、研发和推广阶段。公司在广西的推广比较好。”
事实上,目前这种高科技节能设备的推广,相当于十几年前手机在中国市场的推广——那些年,光是在手机上放个号就要几万块钱。程介绍:“电网清洗用处理产品已有成熟企业投入使用,但由于价格较高,推广难度较大。去年大概卖了一两百万。企业也是钱袋子紧张!一般一个就是几十万,真正发展起来还有很多障碍。”
打造核心竞争力
但是16年前,威盛集团在电子电能表方面也遇到了和今天技术节能一样的情况。
微生集团成立于1993。当中国第一只电子式电能表在微生诞生时,1993这一年成为中国电能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随后,1994年,研制成功第一只三相全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
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外许多大公司就开始推出全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如斯伦贝谢、兰迪斯& amp;GYR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而微生电子也正是看到了电子多功能手表的市场前景,在这一领域下足了功夫。
之后的1994和1995,威森在中国做了两年的艰苦宣传和市场培育。到1998,威盛的品牌已经在业内成功树立。所以当市场份额连年占据第二,威盛集团在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对手深圳科陆电子在2007年上市的时候,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威盛集团是行业内的“标杆企业”。
然而,威盛集团的爆发式发展发生在2003年之后。
为了缓解电力短缺,自200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峰谷分时收费政策,这成为电能表产品转型的主要动力。在国家对用电需求和产品稳定性提高的影响下,传统的机械式电能表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003年以来的城乡电网改造,推动了深圳科陆电子、浙江华力科技等一大批电能表企业的发展。电力系统对微生集团主要生产的三相多功能电表等一系列产品的需求增长迅速。在过去的几年中,接触卡电表和多费率电能表逐渐在普通家庭用户中普及。“先付费,后用电”的模式在中国流行起来。
这意味着胜利的时代真的到来了。2007年年报显示,威盛集团利润达到21亿,同比增长40%。在此之前,威盛已经连续四年保持40%以上的增长速度!
这一天,微生等了将近10年。
领先其他公司一步有什么好处?这从微生集团的竞争对手科陆电子的发展就可以看出来。对于科陆来说,电力自动化系统是2004年后打开的新市场。之后科陆电子发展非常迅速。到2005年,在电力自动化领域,科陆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中国第二,仅次于微生集团,市场份额超过20%。
但即使在公开场合,科陆电子也不得不承认,威盛集团连续几年保持市场份额第一的骄人成绩,主要得益于“威盛的品牌从1998开始树立”。
2007年6月5438+2月,威盛集团获得了首个产品的DLMS认证,这标志着威盛集团经DLMSUA认可的DLMS/COSEM检测认证实验室具备了对其他厂商产品进行第三方检测的资质和能力。
由此,威盛集团成为国内首家为其他厂商产品进行第三方检测认证的电表企业。
但是,电能表行业的市场绝不是一块永远抢不走的肥肉。据相关资料显示,ABB、西门子等国外大公司将中国电能表行业视为成熟的夕阳产业,有限的利润和有限的市场空间使其逐渐选择退出这一行业。
因此,对于今天的微生集团来说,如何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以确保其盈利能力,如何降低成本以开拓科技节能等领域的市场,如何在未来的电能表行业中拓展日落之后新的盈利点,将是微生集团面临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