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烧钱的互联网公司,烧的是谁的钱?
这是一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时代。二八定律在任何时候都适用。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少数人手中,换句话说,80%的多数人为20%的少数人买单。我们可以在头脑中找到这个问题的根源。
1.钱从哪里来?
互联网公司烧的钱从哪里来?答案无疑是投资者。谁是投资者?可能有(创投)机构,(公/私)基金,独角兽股份,甚至国资。他们可能在互联网公司早期投资过股份,所以大部分是在一级市场或者更早的阶段,当然也可能包括一些个人投资者。
如果公司上市,它将在二级市场筹集资金。投资者还包括散户、庄家(牛散)、游资、券商、保险等金融人员。不管上市情况如何,一般互联网公司从天使到A轮期间,大部分都是风投机构联合投资,然后在公司上市时以合适的价格退出。
这些风险投资机构聚集了社会上的精英,他们通过这些原始投资获得了上万的回报。这些风险投资机构会为互联网公司买单吗?不是,投资机构在项目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他们只要抓几只独角兽,股本回报率是不可想象的。他们一年不开,就开三年。即使他们看错了项目,也总有办法不去找接盘侠。接盘侠要么是其他机构(上市前),要么是投资人(上市后)。那么,像银行、保险和券商这样的机构从哪里获得资金呢?相信大家都已经想到了。来自居民的储蓄和老百姓买的保险,所以还是取之于民。
2.钱去哪了?
互联网公司烧钱的根本目的是快速抢占市场,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所以,补贴,抢占市场,不惜一切代价打压竞争对手,就是一个字。快速野蛮生长的前提是有足够的钱和源源不断的钱。美团和滴滴的早期成长都是靠烧钱烧出来的,让其他竞争对手都被烧死了,所以才能稳坐老大的位置。
先免费引诱,付费后锁定,是互联网公司的一贯套路。第一,通过各种免费手段让你使用它的产品,让你形成沉迷其中的习惯。你养成习惯后,互联网公司就可以开始卷羊毛了,消费者买单。如果公司经营不好,那么股东会买单,因为他们投入了真金白银,股东的主要构成是董事长、董事会和小股东。公司产生的净利润不包括各种费用。这些费用中的主要费用是人力资源和员工,他们也是普通人。公司发展好,员工和股东赚钱,赚的钱要么存银行,要么消费,要么投资。这是一个循环,资本是逐利的。哪里有套利机会,哪里就有热钱涌入这个地方,最后买单的只有两种人,入市较晚的散户。单兵作战。
资金大的大机构可能会踩雷,项目失败前钱都烧光了,但是大机构会配置资产,鸡蛋不会放在一个篮子里。就像风险投资机构,可能投了100个项目,95个都失败了,但是成功的5个都成了独角兽。光是这五个项目的投资回报,就已经可以弥补之前的所有亏损,大赚一笔,所以长期来看,还是会买单的。
至于普通人,无论你通过工作、创业、投资等渠道赚到什么钱,最终都会流向这些地方,比如银行储蓄、保险医疗、日常消费、房地产和股市等。这些普通人大多属于保守的纯储蓄或者买保险,资金投向银行、保险等机构。日常消费是衣食住行的日常需要。房地产是中国人最爱的固定资产,投资者也是一批一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