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有哪些有效措施?
1.建立产权清晰、产权分离、任人唯贤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通过量化核算,明确企业产权所有者的产权权利和责任,实现权利与责任的对称平衡。改善企业管理层的构成,吸引社会人才进入公司管理层,杜绝公司“集权决策”,逐步降低高管层的产权所有者比例,让产权所有者逐步向公司战略管理层转变。建立有效的人才吸收、激励和约束机制,任人唯贤,拓宽企业人才能力和素质提升渠道,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努力促进企业持续增值。要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注意收集和研究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政策赋予的权利,采取合理的方法和节税措施,减轻私人对策的税收负担,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2、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财务专业人才队伍。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学习财务会计知识,重视财务管理,支持和保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支持财务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及时更新知识,鼓励财务人员思考和创新,促进会计队伍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加强企业财务制度建设,按制度办事,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加强内部控制,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为财务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创造条件,独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要高度重视资金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严格落实企业成本目标责任。
3.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设计,严格执行已出台的各项制度和政策。从国家层面来说,为了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公平的产权保护制度,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维护其合法权益,国家应该平衡政策差距,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的环境,让民营企业真正享受国民待遇。地方政府和各级行政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落实《会计法》、《税收征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督、管理和引导,细化监管责任,落实责任追究制,加大对民营企业违法会计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民营企业违法行为成本,确保民营企业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和财务管理规范。
4、加快转型,科学布局,确立正确的企业发展财务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要加强创新,改善服务,提高产能,降低成本,把粗放的外延式生产转变为集约的内涵式扩张式生产。加强资本配置,分散投资风险,拓展融资渠道,推进组织创新,实现经营方式和战略手段的多元化,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本结构,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实力科学确定企业规模,确保企业规模与资本实力对称,避免过度负债,实施正确的利润分配战略,不断增加资本积累,促进生产的扩大。
加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民营企业只有合理利用财务管理成果,才能实现利润和价值的最大化,更好地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民营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加强财务管理的意义,多管齐下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了解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数据真实、全面地反映经济行为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然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很难做到账实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等基本的会计规范。此外,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正规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导致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账目不清,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理财意识不足。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足,在观念和思想上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大多数企业管理者既是投资者又是管理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对财务管理重视不够,未能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重点,缺乏科学性、制度性和连续性,未能建立成本控制、资源优化配置、投融资规划等现代财务管理思想。
3.会计薄弱。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建立会计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应对税务部门的管理,通常称为记账报税,忽略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其他重要职能,如现金管理不足,导致资金闲置或不足。现金流核算不充分,应收账款周转慢,增加了资金压力,资金周转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