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三步走”推进大湾区建设

顶层设计明确后,粤港澳大湾区如何集约化建设?

7月5日,《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同时发布。

广东省表示,这是广东省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施工图和任务书。

根据实施意见,广东将分三步推进大湾区建设,具体分为2020年、2022年和2035年。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中的“两步走”相比,广东将2020年细化为“第一步”,强调现阶段要“打牢基础”。

“第一步”也是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阶段。据介绍,这是广东覆盖九个方面的100项重点措施,着眼于中期安排,将近中期可以更精准落实的重点任务进行划分,进一步量化阶段性目标。

其中,广东将空间发展格局的优化升级放在首位,进一步指出了港深广佛澳六大城市与珠海“强强联合”的路径和方向。同时,这一次广东还突出了基础设施、科技、产业、对外开放的全方位部署。

大湾区六市“强强联合”的方向

今年2月,随着规划纲要的颁布,大湾区的建设进入全面实施和加速推进阶段。此次广东省《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的出台,表明广东省已经形成了实质性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具体而系统的思路。

据介绍,《实施意见》主要着眼于长远发展,瞄准大湾区到2035年的建设目标,规划广东未来十年重点发展的大事,突出战略性和协调性;《三年行动计划》主要着眼于中期安排,划分了近中期可以准确看到、可以加快推进的重点任务,并进一步量化了阶段性目标。

一个突出的细节是,广东肯定会通过“三步走”有序推进大湾区建设。与国家顶层设计相比,2020年的节点细化。具体来说,第一步,到2020年,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打好基础;第二步,到2022年,基本形成发展蓬勃、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世界级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第三步,到2035年,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级湾区。

中国(深)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分析,大湾区要在2022年前形成基本框架,时间紧、任务重,这就要求在推进前期必须多维度打好基础,包括交通设施等硬件和协同联动机制等软件。以2020年为第一个节点,相当于预留了两年时间,用于未来的漏检、评估、优化和动态调整。

同时,大湾区要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内部城市的协调是重中之重。规划纲要还提出,构建以极带动、以轴支撑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发挥港深、广佛、澳珠强强联合的引领作用。这一次,广东也细化了这一思路,为这些城市的“强强联合”提供了路径和方向。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深港合作,加快打造深港合作机制创新升级版,聚焦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重要引擎。

此外,加快广佛同城化发展,广东强调要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枢纽基础设施、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开放合作高端平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建设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

深化珠海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包括推动特色金融、休闲旅游、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打造珠海经济新的增长极。

为此,广东还强调要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予以支撑,包括建设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重点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建设城际快速交通网络,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郭万达认为,上述方向已经确定了大湾区主要城市的优势和定位。比如深港将在创新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广佛将在都市圈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珠海和澳门在旅游和科技产业中具有窗口和名片的潜力。这些也是大湾区的重要探索方向。

2020年,大湾区的R&D强度将达到2.8%。

不出所料,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再次成为亮点。

广东明确,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全力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三年行动计划"专门针对这一点,提出在2020年,大湾区将努力研发200个新的R&D机构;d占GDP比重2.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件。

广东省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陈鸿宇认为,要建设一流的湾区,必须要有科技创新。像纽约、东京、旧金山这样的世界级湾区发展的深层次动力来自科技创新。与上述国际知名的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有待提高。

正因如此,广东在“三年行动计划”中做了全方位安排,包括建设粤港澳重点领域联合实验室,争取国家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粤港澳联合资助,支持更多粤港澳相关机构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

根据顶层设计思路,大湾区科技创新还注重向产业层面延伸。《实施意见》还明确,共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广东提出加快建设电子信息、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绿色石化五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同时,以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新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形成一批产值超万亿元的新型支柱产业。

郭万达分析,这些行业很多都是在广东有一定基础或者是近几年布局的,也是发展前景很好的前沿行业。大湾区目前的建设所带来的科技协同和产业体系协同,将为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机遇,这对粤港澳都是有利的。

而且《实施意见》还将“加快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作为重要内容。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出,高标准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争取自贸试验区扩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自由贸易通道。同时,还明确将向广东自贸试验区下放新一批省级管理权限,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

郭万达也认为,未来自贸试验区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广东自贸试验区的扩围有助于更广泛地推动大湾区的融入,进一步减少制度差异带来的效率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