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C和CPPCC的代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科技创新”上市公司展开了一场“掐脖子”的攻坚战

来源:证券日报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指出,在关键核心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卡脖子”之战迫在眉睫。

去年以来,芯片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缺芯”制约了汽车、手机等多个行业的发展,科技创新之战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已经掌握了大部分汽车产品设计研发和制造设备的制造技术,拥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核心技术,如芯片、高速轴承、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等元器件,仍然卡在原地。

对此,胡表示,国外厂商在工业软件领域利用长期的技术优势形成了寡头垄断。此外,国内工业软件生态链上的企业之间合作不够紧密,无法形成系统的应用能力和产业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出处行业的“卡脖子”之战也吹响了号角。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21年要做的重点工作包括“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研究,下决心打一场种业翻身仗”。随后,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在调研时表示,要加快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缩小生猪等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确保重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

同频实现“中国芯* * *

在经历了“卡脖子”风波后,芯片产业成为汽车产业不得不关注的迫切发展问题。“中国汽车要成为强国,首先要‘强芯’,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解决芯片问题,加强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建设,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两个不可动摇的原则,分别解决长期和短期问题。”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红在议案中提到,国内对芯片产业的投资相对保守,存在“升温降温”的现象。相关标准和验证体系的缺乏也限制了汽车半导体和关键零部件行业的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议案中也提到了自主发展国产芯片产业。朱华荣建议,鼓励主机厂敢于大规模使用或应用国产汽车主芯片,支持主机厂在整车开发过程中尽早与国内汽车芯片厂商开展汽车芯片定制研发,通过深度合作提高汽车芯片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性。

除了汽车行业,轨道交通等行业也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其中最有发言权的就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轨道交通改变大脑的交通控制技术。

高春海表示,要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从“0”到“1”的突破,期间还会有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从标准制定、法律规范等方面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多保障,让他们有更多实现自主创新的原始动力。同时,为了更好地解决“卡脖子”和成果转化问题,形成更好的容错机制,促进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科技自立自强的政策引导

在这场“科技创新”的攻坚战中,关键领域的科技自立自强成为重中之重。

不仅在汽车行业,在工业软件领域,很多企业都希望加快国产软件的应用。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结合渠道,完善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完善创业投资监管体系和发展政策,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继续实施企业R&D费用扣除75%的政策,将制造业企业扣除比例提高到100%,以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增加R&D投资,努力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

宋志平认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面应加强合作,围绕核心产业,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注重协同;发挥资本优势,特别是科技创新板的设立,为一大批科技型企业提供了宝贵的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真正成为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的土壤。半导体行业作为“硬科技”的代表,在科技创新板表现突出,涌现出众多典型企业,成为激活科技自强自立的新生力量。

虽然“卡脖子”问题依然严重,但仍有很多行业有望弯道超车。

这种自信不仅来自于新一代中国技术专家的积累和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更来自于地平线与本土车企在中国这个快速增长的大市场共同进化成长的良好前景。3月2日上午,地平线与比亚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托比亚迪深厚的智能技术积累和垂直整合能力,以及地平线的汽车智能芯片和算法能力,双方将形成一个强大而团结的矩阵,* * *将共同推进智能汽车的研发和量产。

企业需要自主创新来提质增效。

要解决“卡脖子”问题,很多行业都有大量投入,但周期长,不可能一蹴而就。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控能力,实施工业基地改造工程,发挥大企业的引领作用和中小企业的支撑作用。发展工业互联网,建设更多* * *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智能制造的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制造企业不愿意也没有能力。针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雷军建议:“充分激发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方面发挥龙头企业产业链协同作用,支持龙头企业率先探索突破,在行业内推广成功经验和模式;另一方面,鼓励龙头企业从最基础的环节入手,扎实推进,稳步提升,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拔苗助长',不搞'面子工程',确保中国智能制造健康有序发展。"

在人才方面,宋志平认为,企业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用机制为人才开发利用和成长提供坚实保障,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好人才梯队。通过实施鼓励和容错科研人员等政策,为人才特别是基础科研人员提供宽松包容的环境,让人才进得去、爬得上去、发展得好,切实弘扬科学家和工匠精神。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各类必备专业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高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突出高端创新人才队伍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