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方物流模式简介
1.契约式物流运作模式。
契约式物流运作模式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独立承包一家或多家制造商或分销商的部分或全部物流业务。物流业务外包不仅可以降低库存,甚至实现“零库存”,还可以精简部门,集中资金,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以合同的形式与客户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保证了其稳定的业务量,避免设备闲置。订单由生产者和销售者共同完成,第三方物流只完成签约服务,不干预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计划。目前中国大部分物流业务都是这种模式。但这种方式是以厂家或经销商为中心,缺乏第三方物流之间的合作,没有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更重要的是,制造商或经销商与第三方物流之间缺乏沟通信息平台,会导致生产的盲目性和产能的浪费或短缺,以及库存结构的不合理,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2.战略联盟物流运作模式。
第三方物流包括运输、仓储、信息运营商等以合同形式组成的战略联盟,内部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相互合作形成第三方物流网络系统。该联盟可以包括多个在同一地点和不同地点的各种运输企业和仓储经营者。信息处理可以联合租用一个信息运营商的信息平台,由信息运营商负责收集和处理信息,也可以与联盟成员的共享数据库连接,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联盟内各实体合作,部分票据联盟比较常见,可以减少中间程序,提高效率,让供应链衔接更顺畅。比如联盟内多种模式经营的运输企业合作实现多式联运,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但这样一来,联盟成员之间是合作伙伴,实行独立核算,相互租用服务,有时很难协调利益。当他们的利益不一致时,
在这种情况下,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一定的局限性。
4.1综合物流代理模式。
综合物流代理(Integrated logistics agent)是指在电子商务交易中,由在综合物流管理经验、人才、技术和理念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作为供需双方所有物流活动的代理人的商务活动。该代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一个多对多的虚拟市场,按照物流一体化的原则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有效管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物流业应积极采用代理商形式的客户定制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模式。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数量大于实际能力;缺乏质量,不能满足质量需求;物流网络资源丰富,但利用和管理水平低,缺乏有效的物流管理者。我国国内专业化物流企业主要是一些原国家大型仓储运输企业和中外合资、独资企业,如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中外运、大通、DHL、天地快递、EMS、宝龙洋行等。近年来,每家公司的营业额都在1亿元以上,业务范围涵盖全国配送、国际物流服务、多式联运、邮件快递等。
事实上,上述公司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第三方综合物流代理运营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简单来说,综合物流代理企业其实就是一个有效的物流管理者。采用这种模式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有强大的实力,有陆空,有发达的网络体系,这样的企业在向物流转型的时候,可以是一体化的物流代理,从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4.2集中物流模式
集中式物流模式的特点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一定的资产和广泛的物流网络,在某一领域提供低集成度的物流服务。由于不同领域客户的物流需求差异很大,当一个物流企业的能力有限时,可以采取这种集中化的策略,在一个细分市场上力求精而强。比如,它也是一家以铁路为主的物流公司。一家铁路快递公司提供全国范围内的小件货物快递服务,另一家物流公司提供大件货物长途运输。因为在特定领域有自己的特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这种运营模式也需要培育和发展。
4.3功能代理模式。
这类企业是资产专用性低、功能集成度高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这种模式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很多行业的客户提供低集成服务,通过委托他人运营的方式提供服务,不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但具有很强的社会资源整合能力,从而获得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这类企业一般由咨询管理、货代企业通过业务拓展转型而来。这种TPL是在过去广泛的客户资源基础上拓展业务,所以客户分布广泛,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可以充分利用闲置的社会资源,使其在效益上产生乘数效应。一般是在获得物流项目总承包后整合社会资源再进行二次外包。这类企业固定设备设施投入少,具有业务灵活、服务范围广、服务多样等优势,其他企业很难与之竞争。一方面,采用功能代理模式的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不断提高代理服务的一体化程度,向综合代理模式扩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与工商企业结盟,增加资产的排他性,向更深层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方向发展。因此,这类企业应不断提高信息处理能力,集中有限资源,整合社会公共资源,向规模化、深层次的综合第三方物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