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美云:湘江之美依旧。
明星耀香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是一片热土和青春热土,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之前李小龙出国弘扬民族气节,之后詹姆斯J.S.Wong“笑在海里”。日本流行歌曲《夕阳之歌》被改编成《千千阙歌》,《英雄本色》中的马克成为韩国年轻人纷纷模仿的偶像。当时香港的文化有“野蛮生长”的趋势,各路英雄轮番上阵打它。旺角信和中心的唱片店在上世纪90年代开发了“信和指数”,以明星照片的销量来反映人气指数。
这两天找专辑的时候,发现自己当年出了那么多专辑和唱片,心里有些遗憾。那时,我和宝丽来唱片公司签了合同,每次我回去录制歌曲,我都感觉像在家里一样。归属感是因为公司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很齐心,歌手和制作人合作紧密。像兄弟姐妹一样,公司里的其他明星,如许冠杰、邓丽君、张学友、谭咏麟和徐小凤,他们都互相帮助。邝美云笑着说,很多人以为她第一次合唱的歌是和张学友1986合唱的《只有爱永远》,但真正的第一次合唱是和陈百强。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回到邝美云以前作为一名歌手的经历。19岁刚步入社会的邝美云,开始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1982在香港小姐选美比赛中获得亚军,开始进入娱乐圈。在1984的港姐选美决赛中,张可颐和陈百强同台演出,邝美云作为张可颐的后台替身一展歌喉,为歌手们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喜欢唱歌的邝美云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开朗热情的人,也爱和各种各样的朋友打交道,所以养成了不同的身份。1997回归后,香港实行“两文三语”的语言政策,即书写中文和英文,日常生活讲粤语、英语和普通话。但回归前,香港很少有人说普通话,甚至很多从内地和台湾省来香港的艺人都想尽办法练粤语。邝美云在学习语言时经常做相反的事情。1987年,发行首张国语专辑。当她讲述自己学习普通话的故事时,笑得合不拢嘴。
那时候我去台湾省录制我的第一张国语碟。那时候我的普通话就像“煮瓜”一样,很多单词都不知道怎么发音。从机场到录音棚的路上,我一直拽着工作人员问路边指示牌上的字怎么读,一直让他们用普通话和我交流。去了一趟台湾省后,我的普通话提高了一点。这段经历为她日后进入内地打下了基础。她在1991和1993两次登上央视春晚,并在内地举办个人演唱会。最勤快的时候,她甚至一年开了50多场演唱会。
从1991开始在广东开巡回演唱会。城市的发展不是很快,但是不同的城市会给我不同的人生体验。我很喜欢和当地人交流,让语言像歌一样流动,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减少隔阂。
30年过去了,香港与内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普通话在香港的推广仍存在一定阻力。为了做好民心回归工作,在各个社团担任多个职务的邝美云会在很多场合积极推广普通话。多次与香港普通话专业协会合作,邀请专业导师为香港珠海协会会员举办普通话培训班。语言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在香港文化鼎盛的80年代,学粤语、唱粤语歌是一种潮流。近年来,祖国国力变强,很多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香港应加强普通话的学习,以实现文化交流和语言互信。
在香港讲好“中国故事”。
2017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这一年对于当选香港地区全国人大代表的邝美云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她关注香港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在北京召开两会时提出了推动文化艺术发展的严肃建议。2021提出的“十五”计划中,增加了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为香港在新时期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方向。
邝美云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上世纪90年代,广州天河体育馆没有升降平台,最多只能容纳8000人。我在那里建造了第一个升降台;目前,内地共有体育表演场所654.38+0.69万余个,为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小河流入大河,才能流得长久。香港要发挥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优势,多合作、多交流。比如大湾区是粤语文化区,有很多* * *回忆,包括那个年代的港式文化,会引起* * *。
邝美云接着说:这个栏目叫《名人港味》。要我说,什么是港味?港味可以是日常妆容,穿衣风格,晚上的霓虹灯和老楼老巷;可以是菠萝包、茶餐厅、香港点心、茶馆;也可以是大博物馆、戏曲中心、西九龙文化区...很多人说香港文化在黄金时代之后没有发展,有一部分是因为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比如千禧年后唱片被线上数据音乐取代;内地文化娱乐事业的繁荣,让香港不再“一枝独秀”。“香港味”在弘扬香港独特文化、聚集创意人才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传承“中国味”,讲好中国故事。
从艺术到商业到政治。
港人务实进取的精神在邝美云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她从不为自己的身份设限。从歌手到商人,再到如今家喻户晓的NPC副手,邝美云在艺术、商业、政治上的身份转换得心应手。她可以是每一个粉丝心中的“匡美”,可以是追求时尚潮流的卡莉K,可以是佛光山星云大师的弟子月如,可以是内地帮助学生的“匡校长”。千变万化,唯一不变的似乎是紧跟时代潮流的“多变”本质,就像香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让“风继续吹”,让这种“风采依旧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