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的医药行业蓬勃发展吗?去药厂做财务有前途吗?

中国医药行业总体发展强劲、平稳、上升。

2005年上半年,医药行业工业总产值为212539亿元,同比增长23.45%。增加值804.52亿元,同比增长23.45%,4月份以来医药行业经济增长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上半年,医药行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75.72亿元,同比增长24.64%。大多数行业的销售增长继续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化学原料药555.22亿元,化学制剂527.77亿元,增长22.65%,生物制药654.38+029.84亿元。增长31.21%,中成药422.58亿元,增长21.28%,医疗器械142.47亿元,增长23.97%。

上半年医药行业实现利润1694.38+0亿元,同比增长20.89%。其中,化学原料达到3316亿元,同比增长16.22%;化学制剂55.37亿元,增长27.42%;中成药43.26亿元,增长17.86%;卫生材料4.9亿元,增长37.90%,生物制药1.38亿元,增长31.00%。医疗器械6543.8+0.65亿元,下降0.48%,利润下滑趋势基本得到遏制。

特性

全球制药R&D的位置正逐步转移到中国,这加快了中国制药的发展步伐。

近年来,葛兰素史克、罗氏和诺和诺德等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设立了R&D中心。据了解,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跨国制药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合资企业,有的还拥有自己的独资企业。然而,很少有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建立R&D中心,只有少数几家是葛兰素史克、罗氏、诺和诺德、阿斯利康和礼来。然而,随着世界制药巨头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完成,跨国公司逐渐从专注于工业投资转向专注于R&D投资。

外国公司越来越多的参与使得OTC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中国医药零售市场的增长引起了外资企业的极大关注。比如,默沙东前年宣布在中国市场启动OTC项目;罗氏将中国纳入全球OTC十大核心国家之一,计划未来五年在中国实现年均50%的增长,2008年达到6543.8亿元的规模;中国内地和香港最大的OTC制造商乐心制药和美国雅莱制药去年也联合开拓了国内OTC市场;诺华已经开始整合旗下的“扶他林”系列品牌,将在中国OTC市场发力;德国马医生也于去年下半年进入中国OTC市场。专家预测,随着近两年国外公司对OTC市场的启动和预热,2005年中国OTC市场将出现大量新的大品牌,OTC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成本上升,药价下降,成为近年来医药行业发展的典型特征。

制造成本、流通成本、原材料成本、转化成本(GMP)有所上升;零售终端价格降低了,中间环节的盘剥没有改变,企业和百姓都是受害者。

2005年上半年,医药行业销售费用为654.38+0332.56亿元,同比增长27.93%。其中,化学原料435.59亿元,增长30.82%;化学制剂311.71亿元,增长23.45%;中成药246.26亿元,增长26.78%;生物制药达到87.2亿元,增长37.28%;医疗器械达6543.8+006.67亿元,增长27.42%。医药行业大部分行业的成本增长率都不同程度地高于收入增长率。

GMP改革推动医药行业优胜劣汰,企业洗牌重组不可避免。

GMP帮助部分企业走出去,有利于资源重组,但也给部分企业带来巨大的借贷成本。在医药行业整体经营环境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企业负担有所增加。重组是未来几年发展和改革的重头戏。通过改革和重组,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的组织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批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的大型企业集团将成为引领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这些主力企业的生产集中度或利润集中度将越来越高。

医药商业举步维艰,解决“死结”有赖于医疗体制的深刻改革。

试图改变中国医疗流通现状的廉价药店曾风靡一时,但目前基本陷入困境,医疗体制改革是所有问题的“死结”。

此外,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本身存在明显缺陷,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中国医疗卫生体系期待改革。

综上所述,医药行业两极分化严重,大企业发展前景大,小企业难以立足,随时可能被淘汰。

首先要观察药商的规模来判断其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