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金融学院全称是什么?
安徽金融学院原名安徽财贸学院,2004年更名为安徽金融学院。成立于1959。学校于1959年5月经安徽省委批准成立。当时学校位于合肥南门外的原银行学校旧址(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西校区),办学规模800人。1961迁至蚌埠市交通路校区。1965年,学校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接管,后更名为安徽商学院。文革期间一度被迫办中专,先后更名为安徽财经学校、安徽供销商业学校。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传遍了中国。同年65438+2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安徽财贸学院,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安徽省共同管理,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为主体。1983学校本部迁至红叶路校区(现龙湖西校区)。1984交通路校区经商务部批准变更为商务部安徽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安徽财贸学院为两块牌子的事业单位。1987年“两院”分别组建,1992年9月“两院”正式合并,组建新的安徽财贸学院。学校隶属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商务部和国内贸易部。2000年2月,国务院决定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组建安徽财贸学院,以安徽省政府为主管理,面向全国招生就业。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安徽金融学院。同年9月,学校迁至龙湖东校区。安徽金融学院是一所以经济、管理、法律为主体,横跨文、理、工、史七大学科的多科性金融院校。是全国第一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第二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是安徽省重点大学。学校位于淮河流域中心城市蚌埠,由三个校区组成。龙湖东校区和龙湖西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4A风景区紫龙湖畔,占地面积1,521亩,建筑面积701,000平方米,藏书近1.8万册,电子图书52万册,各种中外文期刊65440种。有完善的计算机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验室、语音室、健身房、游泳池、室外运动场等教学体育设施,有公寓化管理的学生公寓。他们学习条件好,生活环境优雅,先后获得“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安徽省大学生公寓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学科建设为主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坚持育人为本,践行“诚实博学、知行合一”的校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为区域和行业发展做出贡献;坚持发挥优势,突出办学特色,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学校有13个学院,2个教学部,3个直属研究机构,10个融合高校的研究机构,40个本科专业,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3个专业学位授予点: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学硕士(JM)、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高校教师。拥有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4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精品课程22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为适应社会需求,学校开辟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办学形式,改变了普通本科制度的单一形式,实行了研究生、普通本科院校、函授、夜大、干部研修生、自学考试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培养体系。学校面向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全日制本科生65438人,硕士生978人。自成立以来,* * *已向社会输送超过65438+万名毕业生。在过去的50年里,学校的教师队伍一直在壮大。目前,我校专任教师1070人,其中教授115人,副教授335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9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安徽省名师5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人,安徽省高校拔尖人才2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3人,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6人。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经常举办全国性的经济管理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学、讲学,向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加拿大、英国、奥地利、瑞士、丹麦、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家和港澳台省派出教师,积极促进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在抓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学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4年以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551项,其中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科研著作84部;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30项;组织校外专家为本科生举办175学术报告会。学术期刊《财贸研究》成为2008-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结果为优秀。根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所武书连、吕佳、郭士林对2008年中国大学的评估,我校在全国451所开设经济学专业的高校中排名第45位。在全国572所开设管理专业的高校中,我校排名第83位。改革开放30年来,学校各项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新的世纪里,学校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秉承“诚实博学、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吸取传统商业文化的精华,传承徽商文化和淮河文化的底蕴,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始终坚持办学特色,立足安徽,面向全国。 为地区和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同类院校中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外知名的经济管理学科。 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如下:(1)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应用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含10两个学科点:产业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管理学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含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管理学四个二级学科点)。14授予2个学科(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民商法、经济法、国际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美术学、专史、农业经济管理、社会保障、情报学)硕士学位,授予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学硕士3个专业硕士学位。(2)本科专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学、贸易经济、保险、金融工程、税务、投资学、法学、国际政治、汉语言文学、英语、新闻学、广告学、绘画、艺术设计、动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审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商务、行政管理、公共企业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工商管理、法学。(3)7个省级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贸易、财政学、金融学、企业管理。3个国家级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与金融。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金融四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