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玛是第一个上市的。

资本寒潮过后,造车新势力正迎来上市“第四极”。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上海证监局网站披露威马汽车正在接受上市指导,拟于2021年初在科创板上市。如果成功上市,威马汽车将成为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首款新能源汽车将在科创板诞生。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威马成功登陆科技创新板,国内造车新产业将初步形成以蔚来、小鹏、理想、威马为首的“四小龙”局面。

此前,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曾表示,“长期以来,威马汽车在融资方面更注重战略合作,而非单一的资金投入。”

进入上市快车道的威马汽车是否坚守了战略协同的初心?会对国内新能源市场和新车阵营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

漫漫上市路

如果一切顺利,威马汽车将在成立五年后达到量产交付后的第二个里程碑。

2015 12,原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沈晖创办威马汽车,定位为智能出行服务商。在正式成立威马汽车之前,沈晖已经加入泰伯集团,并与有“汽车狂人”之称的应一轮有过短暂的合作。最终由于融资不理想,创办了威马汽车。

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

事实上,从1994开始,沈晖先后在博格华纳、菲亚特、沃尔沃、吉利等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担任管理职务。,属于新造车阵营的传统汽车人群体。

创始人的传统汽车背景为威马后来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比如,早在2017,威马就已经避开了蔚来、小鹏等其他车企代工的道路,选择在温州建设新的制造基地。后来在2018,1年,威马控股了中顺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成功获得了宝贵的生产资质,成为当时造车新军中动作最快、最全面的企业。

在产品规划方面,2065438+2006年9月,沈晖公布了威马的“128战略”,即以德国技术为基础,调动全球资源,围绕1核心架构,延伸出“STD”和“PL”两大整车平台以及至少8款高品质主流智能汽车。

威马的首款产品没有像蔚来一样采取高举高打的产品策略,也没有像小鹏一样有单骑自动驾驶的布局,更没有像理想中那样成为增程式电动车的推动者,而是将首款车型EX5定位于纯电动紧凑型SUV市场。

当时,专注于大众消费市场的EX5以低于行业水平的价格为消费者提供了更高的配置和功能,成为威马未来发展的基石。截至今天,威马汽车延续了当年的产品策略。即使是最新的产品EX6,价格区间也没有超过30万元。

除了在战略和产品规划上的“传统”和“务实”,威马汽车在传播上比蔚来、小鹏和理想更低调,延续了传统汽车人的一贯调性。

然而,传统汽车人低调、严谨、务实的气质并没有给威马带来比其他新造车企业更多的好运,一系列质量问题打破了市场对威马的印象。

比如5438年6月+2020年10月,威马连续发生两起自燃事故,都是锂电池自燃引起的,其中一起是处于静止状态未启动,另一起是充电到96%时被点燃。此外,2019年,威马还被“地摊门”困扰,等等。

威马汽车联合创始人、前首席旅行官陆斌

除了车辆质量控制,威马还受到一系列内部管理问题的困扰。比如2020年8月,威马汽车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出行官陆斌确认离职。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陆斌与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共同创办威马汽车。

此外,2018和2019年,吉利汽车还两次起诉威马汽车,指控后者侵犯商业秘密,索赔21亿元。

幸运的是,对于威马汽车来说,品控问题、人事震荡、专利官司都没能阻止其上市。经过五年的积累和发展,传统汽车色彩更浓的威马汽车确实走出了一条与科技圈跨界造车不同的道路。

投资,我都想要

除了在R&D、品控和安全方面的波折,威马汽车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显得较为顺利。

早在2065438+2006年8月,沈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威马汽车获得A轮融资,融资总额约为1亿美元。当时威马汽车曝光度翻倍。

2017 12.5,威马宣布获得10亿美元B轮融资,由百度资本领投,阿米巴资本、SIG海纳亚洲、百度集团跟投。2017 12.22,威马B+融资消息曝光,金额未公布。本轮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中国、五矿投资、腾讯和中国国企机构调整基金。当时据媒体报道,“知情人士称融资达到几十亿元”。

B+轮融资后不久,2018年2月,沈晖透露威马已融资近200亿人民币。

当时业内也对“筹”的表述提出质疑:一些造车企业会把地方政府承诺的协助发债、未来开工建设,甚至承诺的销售后退税的资金都算进现金池。后来魏玛表示,募集资金只是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之和,不包括“地方政府承诺的债券融资,未来建设甚至销售后承诺的退税”。

由此,业界对威马200亿元募资的质疑终于平息。

此后,2065438+2009年3月,百度再次领投威马的C轮融资。

不久前的2020年2月7日,65438,威马完成总额100亿元的D轮融资,由上海国投平台和SAIC共同领投。百度和海纳亚洲风险投资基金(SIG)继续参与本轮融资,这将是威马立即上市前的最后一次融资活动。

威马汽车与百度宣布达成战略合作。

据不完全统计,威马汽车自2065438+2006年8月启动A轮融资以来,至少进行了八轮融资活动,融资总额超过300亿元,与蔚来、小鹏、理想处于同一数量级。

深入分析表明,魏玛过去五年的融资之路,坚持了申会所说的“战略合作”原则。锚定战略投资者百度,实现技术研发协同。

比如在百度“2020 Apollo生态大会”上,双方基于Apollo平台打造的全新SUV车型亮相,新车将于2021上市。近日甚至有媒体爆料称,百度将联手威马汽车造车,双方正在讨论可能的合作模式。然而,双方共同打造的靴子最终并没有落地。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在马成功上市后,百度将成为威马的技术合作者和战略投资者。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双方不予置评,以尽量减少联合造车的利好消息对威马城市前景的影响,比如对股票定价的影响。或许,时机成熟时,双方将联合造车的消息会成为除战略投资者外,财务投资者“脱身”的最佳时机。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魏玛D轮融资中,SAIC终于出现并成为了领导者。不难推测,在绑定百度成为技术合作方后,威马也想紧紧抱住SAIC的大腿,绑定一个上市的“基石投资者”,以稳固威马在上海的地位,摆脱蔚来被迫搬离上海的尴尬。

事实上,威马汽车300多亿融资的背后,并不局限于与百度的技术合作和与SAIC的位置合作这两大因素。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威马汽车依然是不可多得的优质标的。

如销量方面,威马2020年6月共销售新车3018辆,同比增长174%,连续两个月突破3000辆大关,实现环比九连增。1-11月,威马汽车累计销量达到19688,排名蔚来(36721)、理想(26494)、小鹏(21348)。

总的来说,威马无论是融资能力、产品投放速度、交付时间还是销量,都处于造车新势力的第一梯队。资本市场的眼镜是雪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威马成为第四家上市的新造车企业就不难理解了。

“传统汽车人”的胜利

虽然一直保持着新车阵营前四的销量,但威马更像是被蔚来、理想和小鹏孤立的第四极。

这背后的原因可能主要是由于创始人的背景不同:蔚来、小鹏、Ideality的创始人都是互联网出身,创业过程一度被称为“互联网造车”,而威马的沈晖是在传统车企和零部件企业浸淫多年的传统汽车人。

因为这种背景差异,蔚来、小鹏和Ideals都受到互联网圈的支持。比如5438年6月+2020年10月,美团创始人王兴撰文指出,接下来两轮竞争后的造车新势力理想,蔚来和小鹏。随后,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在微博中发了一条回应,愿意和王兴打赌,称“威马一定是3强之一”。

随着魏玛城日期的临近,沈晖和王兴之间的赌注可能会更加明朗,胜利的天平正在向魏玛倾斜。

除了赢得对赌合同,如果威马能成功上市,还会带来另外三个正面效应。

第一,除了在科技圈跨界造车,延续科技公司赴美上市敲钟的传统,以传统汽车为主的威马汽车是“传统汽车人”创业造车。如果成功上市,将走出超越蔚来、小鹏、美国的差异化资本之路,打通新造车企业在国内融资并最终上市的通道。

同时,威马的上市为更多汽车科技企业登陆科创板提供了范例。毕竟,除了威马之外,作为传统汽车人的天空汽车、爱知汽车、华人运通都曾渴望通过快速上市获得更低成本的融资渠道。

其次,威马成功上市后,不仅有望打破蔚来、小鹏、理想在造车新阵营排名上的“垄断”,也为造车新企业提供了新的内涵:所谓的新车“新”,并不局限于互联网思维带来的新,传统造车模式的与时俱进的更新也是一种新。

第三,如果威马能够成功上市,也将标志着造车新势力头部阵营正式走出“资金阴霾”。此前所谓的新车“三强”格局,也将在资金和销量的双重助推下,形成“四小龙”的新局面。

此外,威马的融资和上市计划也说明了一个事实,2020年是造车新势力发展的分水岭。疫情的出现,资本的衰落,政策的变化,市场的选择,大大加快了淘汰的进程,使得整个新车阵营两极分化。整个市场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头部企业更强,使得后方企业更弱。无论是销量还是融资,2020年和2021年的资源都在向头部车企聚集。

蔚来、理想与小鹏股价走势

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以及企业自身业绩的逐步提升,已在美股上市的蔚来、小鹏、理想的股价也呈现上涨趋势。

数据显示,截至美股65438+2月23日收盘,蔚来市值达到734.6亿美元(约合4794.5亿人民币),超过福特、SAIC等传统车企。此外,Xpeng Motors总市值已达360亿美元(约2349.6亿人民币),李市值为274.3亿美元(约6543.8+0790.3亿人民币)。

对比上市前的融资规模,蔚来已融资500多亿元,小鹏203亿元,理想融资1110亿元,威马融资300亿元。基于销售规模、产品价格、科技创新板平均市净率10的数据,威马总市值很可能是65438。

罗兰·贝格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汽车产业中心负责人郑云表示,从估值角度来看,投资者并没有把造车新势力视为汽车公司,更多的是将其视为智能终端的供应商。中长期来看,新的电力产品、商业模式和客户运营具有差异化竞争力。

2018造车新势力综述

摩根大通预测,到2025年,电动汽车在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的份额将从2019年的不到5%翻两番,达到20%。摩根大通还认为,到2023年,在电池成本持续下降的推动下,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将与传统汽车持平。

不难预测,未来五年,在中国新能源汽车20%渗透率的销售目标下,新势力头部企业的销售规模肯定会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届时,新车阵营之首的“四小龙”甚至可能演变成“五朵金花”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