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渚镇简介
梅渚镇,总面积80平方公里。镇辖梅渚、定埠两个居委会,黎明、镇东、大良、定埠、周嘉、桃源、钟芳七个村委会(复兴村2009年6月划入县经济开发区+2009年6月)。总人口26255人,其中农业人口22231。物产丰富,是皖东南重要的粮油禽蛋产区。乌神运河(徐溪河)贯穿全镇,商贸发达,一年10次边贸货物交流会,承载着皖东南的货物集散,素有“小上海”之称。治安良好,民风淳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
流传千年的梅渚民俗文化更是闻名遐迩。2008年6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梅渚民间文化艺术促进会成立,着手保护梅渚古街古宅,深度挖掘梅渚古文化元素。“历史文化名镇”已经被省政府批准。祈福节、小花灯、大小锣鼓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小花灯、大小锣鼓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舞于五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梅渚镇志》初稿已经完成。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镇工业总产值654.38+0.4.9亿元,增长465.438+0.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6543.8+0.42亿元,增长47.4%;工业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3.6亿元,增长18.4%;新增规模企业7家,规模企业19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4亿元;财政总收入6000万元,比上年增长64.5%,其中国税4670万元,地税840万元。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2009年粮食总产量34384吨,比上年增加3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5345元,比上年增长18%。农业“星火工程”典型示范户42户。建立了7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分别是大梁村的五里、杨树坝、牛马、丁布村的杨可、黎明村的徐台、陈泰和镇东村的四房。其中,大梁村杨树坝自然村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集镇建设步伐加快,编制了梅渚镇总体规划,启动了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全镇旅游规划。总投资654.38+0.5亿元、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的九华新城和总投资400万元的九华新城街道已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5000万元的皖苏农产品批发市场、总投资6000万元的华东烟花无毒展区正在建设中;投资80多万元修建老中美路;完成了镇敬老院的扩建;计划生育服务综合楼、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相继建成使用;新建一座垃圾焚烧炉;永泗河整治全面启动,污水处理厂、黎明街东段拆迁建设正在实施中。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2009年引进项目9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5个,协议到位资金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84亿元。被县委、政府评为“2009年全县招商引资第二名(乡镇)”。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健康发展2008年,我镇被国家统计局评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黎明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2006年、2007年、2008年,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三年在全县计划生育工作考核中名列第一。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人口计生工作先进乡镇”。
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2006年,镇综治办被省综治委评为“先进单位”,2008年被县综治委评为“先进乡镇”。在2009年全县目标管理考评中,我镇在依法行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信访工作中排名第一,保持了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
梅渚电力、自来水供应充足,文化、娱乐、教育、医院、金融等设施齐全。梅渚镇的产业以精细化工和医药化工为主,产品特点是科技含量高,起点高。个体私营企业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烟花爆竹,因其悠久的烟花生产历史和“烟花之乡”的称号,以品种多、质量高而闻名江浙沪等地。梅渚镇位于郎溪县北部,两省三县交界处,面积76平方公里,人口3万。全镇辖8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
梅渚地处安徽东南边陲,东临常州,北接南京,南接浙江,素有皖东南“门户”之称。
241省道穿境而过,318国道、宣杭铁路、五台运河构筑梅渚至长三角地区的主要通道。乘车40分钟到南京禄口国际机场,2小时到杭州、苏州、无锡、常州、湖州,3小时到上海。梅渚明代艺术活动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是率先设埠的“五舱跳”。《五舱舞》是明代的经典神舞,濒临失传。属于“傩戏”的一个分支,已编入《中国舞蹈集成》。“五舱舞”这种神舞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作为明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跳舞时,好的舞者头戴钢盔,身披甲胄,头在尾,背上威武的旗帜,手中长刀,脸上戴着面具。除了“五舱神”之外,还有僧人、道士、土地、法官四位神,他们也都戴着面具。其服饰与戏剧形象相似,但和尚比较特殊。面具是整个头,绿秃的头,咧着嘴笑,一身袈裟,大袖子,手里拿着一把大纸扇。神舞的整体布局是“五舱”神围圈而坐,其余神陆续出现。此外,丁口马灯在明代的艺术活动中也具有代表性。玩花灯的大多是十岁左右的孩子。它以多变的风格、优美的舞蹈、优美的音乐等充满地方风味的特色而闻名。2014年,“跳乌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