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田破产:中国企业为何热衷收购?

6月27日,高田公司在东京召开了最后一次股东大会,65,438+090名股东出席了会议。明年2月,宁波盛骏电子有限公司在美国设立的汽车零部件公司“百利得汽车安全系统公司”将作为高田的买方继续从事汽车安全气囊的生产和销售,但届时该公司与出席会议的股东无关,高田在日本市场发行的股票将成为一张废纸。(看7月9日)

中国企业的子公司获得了高田的全部制造和R&D能力,包括过去主要依靠在中国大陆生产维持利润的台湾省鸿海公司,获得了日本著名电视公司夏普的品牌和生产R&D技术,这使得中国企业包括台湾企业在后发优势中受益匪浅,但中国企业在世界制造业的霸主地位并不是很久,未来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

中国企业接手国外品牌的案例很多。表面上看是成长过程中的捷径。毕竟一个企业要想成为品牌企业,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市场斗争。这是成长路上的一种“十月怀胎”,任何一家公司都不能错过这个必然的酝酿过程。世界知名品牌的衰落引人关注,因为大牌产品的衰落意味着重新洗牌,看似优势很大,但少了“十月怀胎”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极大的“难产”。

中国百利得汽车安全系统公司收购日本高田公司,在资本运作方面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是,企业的成长不能只靠资本运作,因为那只是收购老品牌的方式,换句话说,只能获得品牌的外壳,而企业文化的变革、企业技术研发的传承、国内外市场规则的预测只能从零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后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不是靠品牌收购就能完成的。毕竟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新鲜血液对老品牌的输入。

国内出现过几个“蛇吞象”的品牌运营案例,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联想吞IBM。就联想吞并IBM,当时业界也很看好,其收购过程也被一些MBA课程视为最受欢迎的经典案例。然而时过境迁,当联想品牌销量越来越差,当联想也不得不生产手机来化解痛苦,尤其是联想手机和联想电脑双双下滑,财务报表不好看,企业团队不稳定的时候。MBA的牌子基本上已经被很多后起之秀淹没了。此时,联想“蛇吞象”的经典案例已不再辉煌。无论是在最热门的MBA课程中,还是在更高级的EMBA宣传页面上,都很难找到这个经典案例。联想到底是不是“难产”,大家可能有不同的解读。

这并不是说联想是一个不成功的企业,而是任何企业都不是完美的,总有长处和短处。中国企业喜欢以品牌收购的方式收购国外知名品牌,这似乎是一件省时省力的好事。但是,企业成长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在国外既然是没落的品牌,如果是可以挽救的品牌,他们肯定会想出各种办法来挽救,但是之所以救不了,是因为肯定有难以治愈的伤口,找便宜的机会不大。

无论在哪个国家,总体来说,常青的企业都是少数,企业的生死存亡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化现象。可以说,国外品牌的生死存亡,在过去可能是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契机,但当生死存亡具有普遍性的时候,对中国企业来说就不再是一个契机,反而可能是中国收购企业的一个包袱。当时联想收购IBM的时候,最得意的就是收购了所谓的先进技术。然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收购IBM后,哪些技术还算先进?

这次中国百利得汽车安全系统公司收购日本高田公司。如果百利得仅仅依靠收购来的技术,将很难完成品牌重建,这就需要给这个老品牌注入新鲜血液。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严重的伤害依然存在,而且会更严重的复发,这也将成为百利得无法排除的痛点。所以对于国内有实力的企业来说,没必要把目光放在已经失去势头的洋品牌身上。毕竟靠肚子生孩子不是最好的选择,而是通过“十月怀胎”打造自己的品牌,才是真正养出了自己血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