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探索省(区)地质找矿新机制,结合自身特点实施。

在新的地质找矿机制实施中,我们调研的几个省(区)对“商业跟进”和“资金对接”的做法完全不同,在“价格”的收取和“资金”的使用上也有不同的做法,产生了各自独特的做法和经验。反映出在地质找矿中,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市场和企业扮演的角色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质找矿体制和机制。

1.河南省建立找矿联盟。

河南省政府的“勘查基金”和社会资金投资的地质勘查项目通常风险很大。企业不愿意单独投资,有政府勘探资金相伴,合作意愿大大增强,成果由企业主导。这就消除了“资金衔接”和“业务跟进”的矛盾。2010年,政府投资16亿元,安排地质项目250个,带动社会资金30亿元。

这种“找矿联盟”形式的合作勘查,相比政府资金独立找矿有很多优势,较好地解决了政府资金独立运作产生的很多矛盾和问题。

1)解决了政府资金独立找矿对业务跟进的“挤出效应”。现在各种资金齐头并进,不存在谁挤走谁的问题;

2)解决了地勘单位承担技术服务的政府资金自主找矿的“打工仔”效应,现在地勘单位也有自己的股份给自己找矿了;

3)解决了政府资金独立勘查获取探矿权区块和核算采矿权的不正当竞争。现在是事业单位,享受同样的待遇,执行同样的制度;

4)解决了一些领域(如已建矿业权的深部和边缘区)政府资金独立勘查难以进入的障碍,现在可以通过合作勘查成功进入。

这种合作勘查对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政府的找矿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政府投资探矿有三个目标:一是查明矿产资源的属性,评价资源潜力;二是通过政府投资,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促进招商引资;三是通过投资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因为不是公益投资)。要实现这些目标,合作勘探比独资勘探更有优势。

首先,合作勘查更有利于查清资源背景,涉及三个空白区,即地面找矿空白区、地下深处找矿空白区和矿区外找矿空白区。后两个空白领域,没有相关企业的配合,很难实施。而合作勘探可以打通所有相关关系,非常有利于摸清资源。

其次,合作勘查有利于招商引资,既可以直接吸引社会资金,又可以在获得勘查成果后,立即将矿山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投入开发,从而延长矿业的产业链,迅速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三,可以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政府可以在合作勘探成果转让中获得股份;另一方面,合作勘探获得了大量的资源和家庭背景信息,可供政府和企业双方使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2.黑龙江省地质找矿实行“公益先行,商业跟进”。

黑龙江省实施地质找矿新机制没有资金,真正做到了“公益先行,商业跟进”。

针对大兴安岭地区覆盖层厚、找矿难度大的特点,黑龙江省早在2008年就以省政府名义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矿产勘查。大兴安岭(654.38+20万km2)第一批合作项目调查取得丰硕成果。2011年8月,小兴安岭航测再次开始。2010年8月,与中央地勘基金合作安排项目22个,总投资65438+3300万元。目前“业务跟进”正在扎实推进。特别是新的地质找矿机制提出后,省政府修订了黑龙江省地质勘查规划,提出了“整体勘查、系统规划、集约发展、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定位。在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黑龙江省加快找矿突破的战略行动和总体目标,强调“围绕资源发展产业,以资源促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确定了“点上发展、面上保护、全面发展”的重大决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加快地质找矿。探矿权管理不是单方面追求“价格”收益,而是降低门槛,让社会资金进入。这在其他省(区、市)是不多见的,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公益先行,商业跟进”的投资顺序。他们规定:

1)具有甲级矿产勘查资质的地勘单位与大型企业组建联合勘查开发实体的,可优先取得探矿权;

2)矿山企业利用原有生产系统开发矿山周边或矿山深部的,可以通过协议方式取得探矿权;

3)根据地勘单位的勘查能力和业绩,通过申报协调,可以公平公正地分配部分探矿权;

4)在省内选择5家大型矿业集团合作,为其分配采矿权,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5)在1∶5万调矿项目中,选择部分成矿条件投放市场。谁投资探矿,谁就能先拿到探矿权。

3.贵州省以综合勘查区为平台,整合各类找矿资金。

贵州省以划定的整合勘查区为平台,结合政府的公益投入、商业投入和基金投入,在尊重原有权益的基础上整合区内现有矿业权,分别实施,既符合商业利益要求,又符合政府意图,使地勘工作新机制。以五征岛勘探区为例:该区面积1970 km2,主要由铝土矿组成,已确定八个重点勘探区。区内有14探矿权,13采矿权(各自面积相对较小)。区内空白区由省地勘基金资助,体现了基金与商业后续在空间上的衔接。具体做法:

1)对该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和精心设计。根据勘查面积大、勘查主体多、覆盖面广、任务重、要求高、时间紧的特点,为有序快速开展勘查工作,省国土资源厅坚持对整个勘查区进行统筹规划,制定了《贵州省五征道地区铝土矿勘查总体实施方案》,对相关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划和规定。为统一规范整合勘查区矿业权管理,省国土资源厅还专门编制了《贵州省五征岛铝土矿整合勘查区矿业权设置方案》,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快速开展。

2)多主体、多资金有序合作,前期探索与后期开发有机衔接。在综合勘查区,拥有投资和采矿权益的单位有中央地勘基金、地方地勘基金、省地矿局、有色地勘局、紫金矿业公司、中电投遵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形成了多元合作的勘查开发机制。项目初期,由省地勘基金启动。为尽快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前期勘探与后期开发相衔接,在整合勘探取得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引入中电投进行整合勘探开发,为五征岛地区铝土矿产业基地的建立奠定了资源基础。

3)建立政策激励机制,调动国有地勘单位的找矿积极性。综合勘探总体规划方案和8个重点综合勘探区块的设计建设由国有地勘单位承担。省地勘基金安排的其他项目也由国有地勘单位承担。全部投入综合勘探(包括其他综合勘探区)。在这一整合勘探区内,地矿局和有色地质勘查局原本持有4个探矿权。省国土资源厅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每人增加了1探矿权。同时允许他们向企业出让部分采矿权,实现部分现金收入,以满足勘探资金投入的需要。以3.34亿元的价格将省地矿局大竹园铝土矿探矿权转让给中电投贵州遵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转让价格的30%获得现金,剩余70%作为股份进入合作公司;省有色地勘局与紫金矿业公司合作的瓦厂坪铝土矿详查显示,探矿权以654.38+0.5亿元的价格转让给中电投遵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有色三产集团在与紫金矿业公司合作的公司中持有20%的股份,获得现金收入3000万元。这大大增强了地勘单位的经济实力和加快改革发展的动力,也激发了地勘单位的积极性。

4.甘肃省将“资金对接”放在“业务跟进”之前

甘肃省明确提出“资金衔接”放在“商业跟进”之前,目的是新出让的矿业权全部由省政府掌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质找矿工作。一方面加强了矿业权管理,矿业权的设立和变更需要省委常委会讨论,这在其他省(区、市)很少见;另一方面,加大了对地勘的直接投入,省政府通过中央和地方资金的投入,控制了所有新增矿业权,取得了可观的效益,服务了全省经济发展。在甘肃,矿业权出让所得价款已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并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驱动。从2005年到2007年,该省的两权价格进入了金融视野,2008年以后,这一收入呈持续增长趋势。2008年收入365438+6800万元;2009年收入29.74亿元;2010年收入4417亿元;2011年收入9221亿元,实际收入10多亿元,其中1亿元收入未计入当年收入。这笔收入在省、地、县三级分配,比例为20%、40%、40%。所以当地的积极性很高。

收取的价格名义上是政府投资的收入。其实政府投资的成本很低,大部分是公益性支出,已经核销了,相当一部分是没有成本的政府收入。这种利益驱动对促进地勘投资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会带来一系列弊端。

5.青海省坚持“两个依靠”推进地质找矿突破。

青海省的特点是充分依靠中央财政对省内找矿的投入,充分依靠地勘单位的矿业权、勘查技术和勘查服务,充分掌握矿业权招商引资,壮大矿业,促进经济发展。

青海省特殊的地理环境,要求政府在投入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前期矿产勘查,从而有效激发社会资金开展商业性矿产勘查活动。近年来,青海省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发挥青藏特殊优势,加强基础地质调查,推进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2008年至2010年,青海省共投入地质勘查资金27.25亿元,安排地质勘查项目39个,其中国家财政投入8865.438亿元,地方财政投入8.7亿元,社会投入9.74亿元。基础地质调查投入的不断增加,极大地提高了基础地质工作水平,促进了找矿突破的战略行动。基础地质调查圈定各类异常2000余处,发现矿化点和矿化线索343处,优化了一批找矿靶区。通过9个综合勘查区的勘查,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成果,新增资源储量黄金108t,铜、铅、锌324万吨,铁矿石100万吨,煤炭2亿吨(至2010年)。

青海省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地勘单位进行地质矿产勘查的积极性。一是每年给省属国有地勘单位分配一定数量的探矿权;二是出台《青海省地质找矿成果奖励办法》,按照地质找矿成果价值的一定比例奖励地质找矿单位;三是允许国有地勘单位以探矿权投资形式参与财政资助项目,从矿业权出让收入起5年内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四是省财政投入更新地勘单位技术装备,2008年以来,* * *投入2.8亿元。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了国有地勘单位的积极性,国有地勘单位也充分发挥了找矿主力军的作用。

青海省将“两属”取得的采矿权全部收归政府控制,吸引外资。这样,他们就可以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收益,为找矿突破的战略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6.西藏自治区依靠中央财政投入,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商业性勘查。

青藏高原不仅是中国重要的成矿带,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由于特殊的自然地质条件和民族地区的特点,西藏自治区新的地质找矿机制不同于其他省(区、市),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是依靠中央投资,加强基础地质调查。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海拔高,空气稀薄,冬季漫长,地质勘查项目每年有效野外工作时间不足200天。与内地同类项目相比,一般项目周期增加半年至1年,大型地质勘探项目增加2至3年左右,设备投入和人员费用也相应增加。这种现象造成了本省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商业性矿产勘查的一定滞后性。国家、省(区)投入的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不能推进商业性矿产勘查,政府需要在完成公益性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后,开展一定的前期矿产风险勘查(矿产预调查和普查),吸引社会资本开展商业性矿产勘查活动。西藏自治区依托中央财政投入,充分利用国家实施青藏专项的机遇,加强基础地质调查。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矿产勘查资金5550万元,中央地勘基金1958万元;青藏专项资金2009年1258万元,2065.438+00年2639万元。青藏专项启动以来,基础地质调查得到了极大加强,完成了62067 km2的1∶5万(含矿石调查)区域重力调查、1.3665438 km2的区域重力调查和1∶25万km2的沉积物调查。1 ∶ 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52995 km2,1 ∶ 5万地面高精度磁测测量8810 km2。基础地质调查提交了32个矿床,极大地推动了地质找矿的突破。

二是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商业性勘查,加强基础地质调查,有效刺激了商业性矿产勘查的投资。2010年,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共计214万元,占土地勘查总投资的67.8%,远大于国家财政投入。2008 ~ 2010.自治区商业勘查总投资7.38亿元,完成了一大批地质勘查项目。近三年重要矿产资源储量有所增加和提高:金属铜量16165万t,金属铅量2031900t,金属锌量18465438t,金属金量6.5万t。

第三,妥善处理保护生态环境与勘查开发矿产资源的关系,实现保护生态与保障发展的协调平衡。西藏自治区实施国务院颁布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指出矿产资源开发必须以严格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阈值为底线,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坚持“点上开发'促进'整体保护'的原则,进一步提高生态补偿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的权重,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实现传统的自然资源转化方式向新型生态环境资源转化方式的转变。

7.海南省地质勘查市场化程度高。

海南以“小政府、大社会”为目标,在矿产资源管理方面合理规划和设置探矿权、采矿权,推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市场化。

第一,“基础第一”。早在“十一五”期间,海南就完成了全省1∶25万区域地质调查,编制了全省区域地质志。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图47幅,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4%,完成新一轮1∶1万航磁调查,圈出160余条航磁异常。海南岛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建立了四套技术理论体系,开发了多元信息系统。开展了海南岛周边海岛地质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海南岛浅海砂矿调查评价,提高了基础地质工作水平,为找矿突破奠定了基础。

二是基础地质工作程度高,不需要“资金衔接”就可以直接进入勘查。

在海南省地质找矿中,企业的主体作用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企业对矿产勘查的投资上(表1)。

表1海南省地质勘查投资2010和2011

从表1可以看出,社会资金对矿产勘查的投入分别为75.5%(2010)和87%(2011),远高于其他省份。海南石碌铁矿由国企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国有资本占40%,民营资本占60%。建立了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了董事会制度,实现了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近年来,找矿取得重大突破,资源储量在原有基础上翻了一番。

第三,海南省的矿业权管理具有独特性。自2006年开始实施矿产资源分类管理,对高风险勘查区块全面实行“先申请后审批”的审批方式,导致三年内探矿权发放数量从112增加到512。这些由企业控制的探矿权,在高开采利润的情况下,必然会吸收大量的商业性矿产勘查投资。

第四,对海南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如何协调进行了论证。一方面,海南生态环境脆弱,需要保护和建设;另一方面,海南需要发展,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是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解决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的“双赢”是一个难题。海南省科学论证生态保护和矿产勘查,开展“海南中部山区矿产资源勘查可行性论证”。在综合分析中部山区生态敏感性和生态功能区划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规划的基础上,利用地质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对200多个已登记的探矿权和生态敏感区进行叠加分析,划分生态保护区和矿产资源勘查区,进而划分矿产资源勘查的生态禁采区、限采区和准采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绿色矿业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建设和谐绿色矿山,成效显著。琼西金矿勘查项目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宝坂金矿勘查获2003年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

8.大庆油田勘探充分显示了企业的主体作用。

大庆油田的勘探立足于内生机制,勘探与开发相结合,勘探资本与勘探技术服务相结合,生产与科研相结合,注重实效,以“无利润储量1t”的优良地质成果支撑“百年油田建设”。在地质找矿机制方面,充分有效地发挥了大庆油田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庆油田地质勘探部门是典型的地质勘探企业,主导着地质勘探的全过程,是大庆油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在机制上独立运行,通过内在机制的运行与油田开发紧密结合。它们在地质找矿和勘探中的主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的有效结合上

1)实现了勘探与开采的有效结合。勘探的目的是保证大庆稳产所需的资源。勘查和开采的压力和动力结合起来,形成了为自己、为企业、为社会、为国家找矿的强大动力机制。

2)实现了勘探资金与勘探技术服务的有效结合。大庆油田的勘探资金来源于油田公司,勘探部门是油田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勘探部门分享勘探资本增值(效益好);勘探部门也有一份勘探资金的损失,这就是机制。大庆油田先进的勘探技术和手段就是这一机制的结果。

3)实现了生产和科研的有效结合。大庆油田勘探中,勘探部门和储层评价部门在勘探手段上是分离的,中间由“研究所”联系,录井人员由评价部门派出。每个原始数据的获取既要保证质量和数量,又要开展独立于勘探和生产的研究。从而使地质科研真正与一线勘探生产相结合,体现了科研为生产服务的宗旨。

4)实现了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的发展目标是以效益为中心,实现四个“转变”:①从全面指标向全面效益转变;②从生产技术管理向生产管理转变;③由追求地质储量向追求商业储量转变;④由单一的油气勘探向以油气为主的多种资源综合勘探转变。明确喊出“不要用1t的非生产性储量”的口号,充分体现了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