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看中美和中日经贸关系
中日农业贸易关系中国与其近邻日本有着悠久的农业经贸交流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中国在农业贸易、投资、科教、渔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日本不仅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两个重要市场,也是中国农业利用外资的重要来源。进入新世纪后,中日农业经贸关系面临新的形势,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贸易摩擦频率明显增加,日本对华农业投资迅速升温。因此,有必要研究新形势下中日农业经贸关系。关系如下:1。中日农业的竞争性和互补性。中日两国在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物质投入水平、农业生产结构、生产力、农民收入水平、粮食消费等方面的异同,决定了中日农业竞争性和互补性并存。其中,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出口农产品的相似性上,世界深加工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除了农业资源和农业科技的优势互补,中日两国在农产品贸易上也有很强的互补性。指数分析表明,中日两国不仅形成了紧密的农产品贸易联系,而且在农产品比较优势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即中国在水产品、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2.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增长与结构变化。分析表明(1)中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长;入世前后推动日本农产品出口增长的类型发生了变化,即在入世前的一段时期,出口增长是由竞争力效应推动的,而入世后的五年,对日农产品出口增长主要是由竞争力效应和需求效应推动的。(2)中国对日出口以水产品和园艺产品为主,其中鱼类产品和贝壳软件产品主要出口日本,深加工产品比重不断增加。出口日本的蔬菜以加工、腌制、冷冻为主,冷冻蔬菜的比重越来越大;从进口结构来看,中国主要从日本进口水产品和杂粮食品,且这两种产品的比重越来越大;(3)中国对日农产品贸易条件整体趋于恶化,但对日农产品出口数量指数保持快速上升,表明对日农产品出口利益的增加主要依靠数量扩张。对农业生产资料贸易的增长和结构变化的分析表明,中国和日本不仅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中日三国之间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中国出口日本的农产品主要是农机、饲料、化肥,进口主要是农机产品;技术差距是造成上述贸易格局的重要原因。中美农业贸易关系中美农业经贸合作是中美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农产品贸易大国。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中美农业经贸合作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年来,在中美两国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界和关心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的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中美农业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农产品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农业科技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中美农业经贸合作成果丰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美农产品贸易总额快速增长。据统计,从2001到2005年,双边农产品贸易总额从41亿美元增长到1多亿美元,增长了近2.4倍。在此期间,中美农产品贸易占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从4.5%上升到17.2%。第二,中美农产品贸易范围不断扩大。美国已成为中国农产品进口的主要来源之一。2005年,中国从美国进口了更多的农产品,如大豆和棉花。比如大豆达到2659万吨,棉花达到265万吨。从2005年6月5438+0到6月5438+0,美国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增长了28%,美国的脐橙和干果的范围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3.中美农业交流与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中美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在动植物遗传育种、水土资源保护与利用、森林资源和森林改良等方面的合作项目得到有效开展和实施。在农业科研和教育、农产品加工、贮运、动植物病害防治、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特别是在动植物疫病防控方面加强了动植物检疫合作,两国农业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农业科技交流取得积极成果。4.中美农业经贸合作机制日益完善。2004年,中美商贸食品委员会成立副部长级农业小组,中美两国农业部门成立联合农业委员会,并成立专门工作组负责具体业务交流。两国政府还签署了一系列关于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协议,如中美农业合作协议。这些工作机制对促进中美农业经贸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中日产业贸易关系中日贸易连续三年创新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充分发挥了中日经济的互补性。中日经济的互补性,两国基础条件的不对称性,以及两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合作需求和解决各自问题的需要,是导致两国经贸关系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而这一根本因素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日益凸显。中日经贸合作将在双边、地区乃至全球层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中国和日本都是“改革国家”,中日经济关系将在不断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预计两三年后,中日贸易将超过1000亿美元,再过七八年,中日贸易将超过日美贸易。同时,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将继续增长,仍将是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对华经贸关系之所以可能比欧美发展得快,一个基本原因就在于中日两国在地理、文化、历史上的密切关系。尤其是9·11之后,物流等方面的安保费用大幅增加,这将使日本在对华合作中的地缘优势更加突出。随着一般产业合作的深化,两国在人力资源开发、科技、金融、能源、环保、旅游、电子等领域的合作将会格外受到重视。日本企业对中国的技术转移大概会加强,因为日本的技术竞争力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在区域层面,能源、环保和金融已成为中日东亚合作的重要议题。同时,虽然东亚与美国的经济联系仍将重要,但东亚国家过于依赖美国经济的局面将会改变,加强区域内经贸合作是大势所趋。中日作为东亚的两个大国,在共同推进东亚区域合作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欧洲相比,东亚国家在发展阶段上的差异和多样性曾被认为是区域合作的障碍。然而,欧洲一体化是工业经济一体化,而未来的亚洲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一体化。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多样性可能是一种优势。事实表明,经济互补性越好,经济效果越好,国家间建立区域或双边合作机制的政治难度就越大。这是因为区域或双边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相关国家国内改革的配合。日本要想和其他国家建立经济合作机制,就不能保护自己落后的产业,尤其是农业。然而,在政治上要做到这一点是极其困难的。在全球层面,深化中日两国在环境保护、能源、食品和电子商务发展等全球经济问题上的合作,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信息技术革命和保护全球环境做出积极贡献。总之,考虑到中日两国在东亚乃至世界的经济关系,通过发展两国合作来推动东亚合作,解决全球经济问题,不仅可能赢得“双赢”,还可能赢得“双赢”的效果。中美工贸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贸关系在两国关系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新世纪两国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础。布什政府上台后,把发展经贸关系作为对华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政府和行业协会正视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与美国工业界进行了广泛接触。中美之间的经济对比增强了两国合作的动力。中美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加深了。正如奥运会在不同国家轮流举办一样,中国不仅成为即将举办的体育奥运会的主办国,也是世界经济奥运会最重要的举办地。原因在于,只有中国这个基数巨大的市场,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在R&D分享和回收资本投资的要求。世界级企业争相来华,说明当今世界最稀缺的不是资源,而是市场。过去争夺资源的主要手段是战争,现在争夺市场的主要手段是竞争。正是在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纷纷来华大显身手的背景下,美国公司也不甘落后。总的来说,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美国的一些传统产业转向中国,恰恰对整个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美国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美国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可能会暂时导致美国GDP的下降。但由于美国企业对华投资,中国将增加从美国进口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设备,这将增加美国的GDP。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额达99.45亿美元,占中美贸易总额的7.9%,其中中国对美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对美出口总额的10.5%。多年来,中美两国工业合作和贸易的发展,为促进两国在经济领域的互补合作,增加两国人民的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纺织品和服装贸易即将进入贸易自由化的新时代。随着过去被贸易保护主义扭曲的世界贸易体系的终结,将给各国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充分、更高质量的物质文化享受。回顾人类经济社会的历史,不难发现,在世界市场统一的条件下,任何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在发达国家总是伴随着以更高科学生产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的崛起。基于比较优势的自由贸易将发展互补关系,为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创造更多机会。中国纺织服装业正在走一条以提高质量、创新和快速反应为目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继续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与美国同行或相关行业的广泛合作。中日服务业经贸关系服务业“空心化”是指由于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母国国内制造业部门生产和就业大幅减少,竞争力降低,结构性失业增加的一种经济现象。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巨大的国内市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制造业,尤其是日本制造业的分离和转移,引起了日本各界的高度关注。日本很多人认为,日本制造业纷纷转移到中国大陆等亚洲国家,造成国内产业空洞化,导致失业增加等社会问题。日本真的存在“产业空洞化”现象吗?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正在经历产业升级的过程,但不同的是,日本没有出现“产业空心化”,仍然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和制成品出口大国。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发展指数2000》,我们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从产出结构来看,日本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29%下降到1998年的24%;与同期相比,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从22%下降到18%;1998高收入国家比例为21%。这其实和这一时期各国的产业调整有关。从1980和1998的统计数据来看,服务业增加值占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上升。日本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54%上升到1998年的61%;与同期相比,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从21%提高到33%。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64%上升到72%;高收入国家从59%上升到65%。中国已成为日本企业海外投资的首选。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对2567家日本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为迎接21世纪日本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战略的现状与前景”,49.1%的企业将在2002 -2004年度增加海外直接投资。今年2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了日本企业向海外转移生产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平均每7家制造企业中就有1家在过去几年将生产转移到海外,近80%的转移地区在亚洲,其中40%选择了中国。同时,调查显示,日本企业海外生产的80%是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加工业;另一部分是子公司或零部件制造商,为在当地组装加工的母公司或为相关客户提供配套产品和大宗零部件。日本的R&D部门几乎没有转移到亚洲。这说明日本近年来把生产和投资转移到国外,特别是转移到中国,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和交易成本,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近年来,日本国际竞争力下降,与其国内市场开放程度低、生产成本高有关。日本制造业向国外包括向中国转移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提高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中美服务贸易与经济关系在中美双边贸易关系中,服务贸易的比重远低于商品贸易,年均增长8%,也远低于商品贸易年均增长17.5%。在这一领域,美国处于绝对优势,对中国处于完全顺差的地位。1996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达10亿美元,仅美国电影每年在中国市场就赚了5亿元。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中国承诺开放的新市场主要在服务领域,中美双边服务贸易必将取得更大发展,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新支点。具体表现为:1。服务贸易额将大幅上升。由于美国对技术出口的限制和中国对许多服务行业的严格控制,中美双边服务贸易额一直较低,增速不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种限制性措施将会放宽并逐步取消。此外,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和商品贸易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带动与商品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的增长,从而共同促进中美双边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2.中美服务贸易的领域将大大拓展。目前,中美服务贸易主要局限于少数有限的领域,如旅游、劳务输出和技术许可。入世后,中国承诺开放通信、保险、银行、证券、分销、专业服务、房地产、交通运输、影视等30多个行业,基本涉及服务业的各个领域,这无疑将大大拓展中美服务贸易的合作领域。3.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可能会大幅扩大。美国是一个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9/2000》提供的数据,美国服务业产值占其1998年GDP的71%,而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1998年中国服务业产值仅占GDP的33%。而且美国服务业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经营规模都远远高于中国。相比而言,美国服务业的竞争力是压倒性的。同时,从中美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的双边协议来看,主要是中国承诺入世后取消或放宽服务业的大量管制措施。这将使美国服务业全面扩大对华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现有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