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合约的背景与发展
一般认为期货交易起源于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1848的成立标志着期货交易的开始。期货交易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基于现货和远期合约交易的发展以及商品生产者、交易者和加工者广泛的商业实践。从65438年到0833年,芝加哥已成为美国国内外贸易的中心。南北战争后,芝加哥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发展成为交通枢纽。到19世纪中叶,芝加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和加工中心。大量农产品在芝加哥买卖,人们沿袭着古老的交易方式,在街上面对面讨价还价。就这样,价格波动异常剧烈。到了收获季节,农民们都把粮食运到芝加哥,市场供大于求导致价格大幅下跌,往往让农民收不到运费。第二年春天,粮食匮乏,加工商和消费者很难买到粮食,价格飙升。实践表明,必须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防止价格暴涨暴跌,并建立更多的储运设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粮食产区经销商应运而生。当地的经销商设立企业,建造仓库,收购农民的粮食,在粮食的湿度达到规定的标准后出售。当地经销商通过现货和远期合约交易收购农民的粮食,先储存起来,再分批上市。地方经销商的贸易实践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需要向银行贷款从农民手中收购粮库,在收储过程中要承担巨大的价格风险;第二,价格波动可能使当地经销商无利可图,甚至无法收回成本。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先卖后买”,以远期合约的形式联系芝加哥的交易商和加工商,转移价格风险,获得贷款。这样,远期合约交易就成了一种常见的交易方式。
然而,芝加哥的贸易商和加工商也面临着当地经销商面临的问题,因此他们只愿意在交割时以低于其预估远期价格的价格支付给当地经销商,以避免交割期间价格下跌的风险。因为芝加哥的贸易商和加工商的收购价太低,去芝加哥洽谈远期合同的当地经销商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寻找更大范围的买家,为自己的粮食争取一个好价钱。另外,一些非粮商认为有利可图,就先买入远期合约,等临近交割日再卖出,从而获利。这样,购买远期合约的贸易商逐渐增多,提高了当地经销商的收入,增加了当地经销商支付给农民的收入。
3月3日,1848,第一家现代期货交易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成立。在成立之初,CBOT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期货交易所,而是一个集中进行现货交易和远期合约转让的地方。
在期货交易的发展中,出现了两个革命性的变化:一个是合约的标准化;二是结算制度的建立。1865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对合约进行标准化,推出了第一批标准期货合约。合同标准化包括合同中质量、数量、交货时间、交货地点和付款条件的标准化。标准化的期货合约反映了最常见的商业惯例,使得市场参与者可以非常方便地转让期货合约。同时,它使生产经营者通过套期保值和平仓来解除履约责任,也使做市商能够方便地参与交易,大大提高了期货交易的市场流动性。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在规范合约的同时,还规定交易保证金按合约总价值的10%缴纳。
随着期货交易的发展,结算变得困难。起初,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采用的结算方式是环形结算方式,但这种结算方式复杂而困难。1891年,明尼阿波利斯谷物交易所率先成立了清算所,随后芝加哥证券交易所也成立了清算所。直到现代清算所的建立,才出现了真正的期货交易,期货市场才完全建立起来。因此,现代期货交易的出现和现代货币领域的诞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