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平台越来越好,AMD正在向三合一平台转型。
3A平台的诞生,标志着AMD已经从单纯的CPU供应商转变为集CPU、主板芯片组、图形显示核心于一体的平台供应商。
3A平台最初的发展并不顺利,但经过AMD的不断更新和推广,“3A”的概念已经广为人知。那么3A平台是怎么产生的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3A平台不断更新发展?以及它的发展会给IT行业带来什么影响?下面我们将为读者解答一些问题。
3A站台的背景。
后台处理器-K10架构
目前三代3A平台都已经使用了基于K10架构的处理器。可以说K10架构的出现让3A平台有了运营的心。
1多核时代的诞生
K10架构出现的时机可以追溯到双核出现之前。21世纪初,处理器研发方向面临一个决定性的问题。提高处理器性能的最简单方法是提高处理器频率。虽然这种方法可以直观的提高处理器的效率,但是效率的提高有点太激进了。
首先,当时的晶体管技术已经很难进一步提高处理器的工作频率,更高的频率产生的更高的热量会让系统的散热负担更大,增加不稳定因素。其次,虽然当时多线程的应用比较流行,但是线程处理器的执行效率在应用中并不占优势。
之前英特尔提出的超线程技术的优势有目共睹。因此,借鉴现有的一些多核处理器的优势,AMD和Intel正在同时向双核甚至多核方向开发更高效的处理器。
整个多核处理器的开发思路是借助指令级并行来增加处理器在每个时钟周期执行的指令数量,从而提高处理器的效率。很快,英特尔和AMD都提出了各自的集成多核处理器方案。AMD推出基于K8架构的Athlon 64×2处理器,英特尔发布奔腾D处理器。
2 K10架构扭转乾坤
在双核处理器的发布上,AMD抢了先机,K8处理器的先天架构和系统总线控制明显优于英特尔的奔腾D处理器。所以在接下来的竞争中,奔腾D一败涂地,市场份额一跌再跌。正是有了这个契机,AMD的市场份额从11%左右增长到16%以上,一时间速龙64。
但是好景不长。2006年,英特尔终于推出了酷睿架构的酷睿2双核处理器。这款完全支持L2缓存的处理器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轰动。其出色的执行效率和较低的功耗完全超过了速龙64 X2处理器所提供的效率,于是英特尔逐渐收复了失去的市场份额,AMD再次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面对核心架构的强劲表现,AMD只能靠大打价格战来勉强维持市场份额,但这毕竟对盈利有影响。所谓时势造英雄。在此背景下,经过漫长的等待,K10架构终于在2007年10月20日正式发布。同时出现的还有AMD大力推广的第一代3A“蜘蛛”平台。
K10拥有不逊于英特尔酷睿架构的性能,在功耗方面也有着优质的解决方案。可以说,AMD直到KIO架构的出现,才拥有了与英特尔竞争的利器,其下滑的市场份额才得以回升并逐渐恢复。
3A平台后台的芯片组和显卡
2006年,AMD收购ATI,在IT界引起轰动。虽然这个收购计划短期内并没有给AMD带来多少收入,但是意义重大。
一是在营销策略上,吸引了市场的眼球,成功将大众的注意力从薄弱的处理器环节转移到芯片组和显卡的整合上。
第二:技术上,两家芯片厂商的技术融合为业界带来了更高性能的集成芯片组和显示芯片,也是未来3A平台诞生的前提条件。
2006年7月24日,AMD与ATI宣布合并,交易金额约54亿美元(113页右下角图片为“AMD 2006年携手ATI”,左图为ATI总裁兼CEO大卫。奥顿,右图为AMD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赫克托。鲁毅智博士)。
1主板芯片组
在AMD 7系列发布之前,第一代“蜘蛛”平台的御用芯片组,集成了ATI图形技术的AMD试探性地推出了AMD 590FX和690G芯片组,取得了全面的丰收。于是在7系芯片组上,AMD大张旗鼓地推出了AMD 790FX、AMD 790G、AMD 770(后来也推出了780G、785G芯片组)。
AMD 7系列芯片组采用65nm工艺制造,TDP功耗仅为10 ~ 12w,而当时的竞争对手X38功耗为26W。而且在7系芯片组的部分主板中,AMD加入了ATI的交火技术,作为高端的790FX,可以满足最多4卡的交火。如今,8系芯片组已经成功取代7系芯片组成为新一代LEO平台的标准。
2块显卡
3A平台中的显卡是平台发布前唯一存在的。其成员之一镭龙HD 3850和3870都采用RV670显示核心,拥有320个流处理器。分别支持DircetX 10.1,PCI-E 2.0,带GDDR3和GDDR4内存颗粒。其产品的性能已经超越了上一代Radeen HD 2900XT,功耗和发热量也大幅降低,这在当时的用户看来是极为欣慰的。随后三年,AMD陆续推出了支持DX11的HD4000系列显卡和HD5000系列显卡,可以成为3A平台的核心配件之一。
3A平台背景概述:从前面的介绍中,读者可以观察到“3A”是作为AMD推广的集成平台概念术语出现的。自从成功收购ATI之后,AMD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3A”平台的出现就是这种变化反映在商品上的表现。
3A平台的发展历程
到现在为止,3A平台* * *已经走过了三个时代,分别是蜘蛛平台,龙平台,狮子座平台。在此期间,每一次平台升级都伴随着新技术的诞生和性能的提升。第一代蜘蛛平台Horn首次试用
2007年,165438+10月20日,AMD发布了一款卓越的蜘蛛平台。该平台包括基于K10架构的65纳米羿龙处理器、AMD 7系列主板芯片组和镭龙HD 3800系列显卡。
平台发布之初,基于K10架构的处理器价格居高不下,因此蜘蛛平台定位高端。根据早期三种不同的7系芯片组——790 FX、790X、770,分别针对发烧友、高性能用户和主流用户。
但很快,随着Spider平台各项性能测试和实际应用体验的发布,我们发现AMD处理器的性能仍然落后于同期的Intel处理器,于是Spider平台迅速从“贵族”变成了平民。
虽然AMD很快采取了降价策略,但我们仍然没有看到“蜘蛛”平台的良好反馈。其失败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Phenom桌面四核处理器性能一般。虽然Intel的旗舰产品价格高不可攀,但是中端市场还是有很多性价比很高的产品,所以即使打价格战,依然无法撼动Intel的垄断地位:
第二,HD3800显示芯片的性能与同档次的NVIDIA显示芯片相比仍然没有竞争力。
所谓一招足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蜘蛛平台三大猛将中有两个表现不佳,平台推广惨淡也在意料之中。
第二代“龙”伊德拉贡的平台——异军突起
2009年6月5438+10月初,CES发布当天,AMD如期发布了第二代集成桌面平台“Dragon”,同时还发布了首批45nmT Phenom II X4四核处理器。
值得一提的是,《龙族》平台的配套软件也非常丰富,包括监控超频工具AMD OverDrive、Gamlng的游戏系统优化工具AMDFuslon、显卡驱动包ATl Catalyst、通用计算技术ATI Stream、视频转码工具ATl Video Converter、多媒体工具AMD Fusion MEDLA ExplorerBeta等。
与上一代集成平台相比,“龙族”平台可谓异军突起。45纳米处理器TDP功耗更低,效率更高,性能与英特尔处理器相当。HD4800系列显卡的性能比上一代HD3800显卡高出数倍。在当时,显卡的性能无与伦比,受到了用户的广泛肯定。主板芯片组上,随着AMD 7系列芯片组的稳定发展,一时间骁龙平台风头正劲。也就是在那时,3A平台才真正深入人心。
现在,随着新的AM3处理器的加入,Dragon平台进行了小幅升级。相比之前的45nm Phenom ll处理器+AM2+主板+ATI HD4870显卡的组合,新龙平台改进为:AM3处理器+AM3主板+ATI HD4890显卡,配合DDR3内存,新一代的龙平台将AMD平台的性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第三代LEO平台——越来越好
2010年4月28日,AMDfT推出新一代旗舰平台AMDLEO平台,这是一款由AMD羿龙II X6处理器+AMD 8系列芯片组+ATI镭龙HD5000系列显卡组成的顶级配置。
HD5000系列显示核心早在2009年就发布了。截止到今天,AMD 8系列主板也已经陆续上市。LEO平台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新功能,但最关键的组件仍然是CPU,AMD发布的第一个六核桌面处理器系列。
与前两代3A平台相比,LEO平台是采用新技术最多的一代。虽然有这么多技术亮点,但是整套高端LEO平台的价格维持在8000元左右,这个价位只能购买一颗Intel的高端6核处理器。与同价位的InteI四核i7 930+NVIDIAFemi+x58搭建的平台相比,我们通过了实际应用测试,得到了AMD 6核处理器在应用中性能优势非常明显的结果。所以在英特尔旗舰处理器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LEO平台堪称高端市场的性价比之王。
AMD 3A集成平台已经发展到第三代LEO平台,并且已经越来越好,这种更加紧密相关的集成平台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业界和消费者的重视。
最后:AMD努力推进CPU、GPU、芯片组一体化平台,这是基于自身公司性质变化的市场拓展策略。所以3A平台的发展其实就是AMD致力于改造自身形象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永远不会一夜之间被认识和知晓。但是从最初的蜘蛛平台的尝试到现在LEO平台的兴起,AMD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推广理念,可见其改变的决心。
到目前为止,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AMD提交的成绩单还是令人满意的。各种创新技术的引入和推广,确实带来了不少性能的提升,而难得的是AMD一直坚持高性价比的原则,让自己的产品更加贴近普通消费群体。然而,到底AMD角色的转变是更深层次的垄断还是能在技术上为IT行业注入更多的创造力?好处和坏处哪个更重要?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