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设备技术创新力度,改善生产系统运行。
关键词技术创新;增加收益
我公司是水泥生产线,年产量654.38+80万吨。随着生产线上使用的设备越来越多,设备的各种不适用性和系统设计缺陷完全暴露出来。小的问题可能会影响设备配件的使用寿命,大的问题甚至会影响整个生产线的整体流畅度和水泥产品的各项指标和参数。因此,我们对一些设备和系统的设计缺陷和问题进行技术改造,通过这些技术改造,设备可以更流畅地使用,系统更完善和更多。下面我就结合我公司对部分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做一个总结,供同仁参考和指正。
一、包装散装系统安装称重技术改造。
我公司包装熟料散装系统在安装和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系统问题。卸料槽磨损严重,到处漏料,频繁焊修,生产环境变得极其恶劣,污染严重。另外,上料升降装置设计不合理,经常跑偏,缺少计量装置严重制约生产,也造成客户意见很大,严重影响了我公司的销售工作,也造成车间管理非常被动。针对这一问题,经过认真分析、现场测量和调查,我们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技术改造方案,并很快实施。
1.改造进料溜槽,在原进料溜槽底部焊接挡料钢板,使下一个物料在挡料板之间铺满底部,下一个熟料冲刷底板上的物料,而不是原来溜槽的底板,起到保护底板的作用。溜槽两侧焊接80mm高钢板,中间浇注浇注料,增加耐磨性,同时解决磨损问题和恶劣环境问题。
2.对卸料提升装置进行了改造,重新加工了原有的钢丝绳滑轮,并在钢丝绳滑轮内安装了轴承,减少了钢丝绳和钢丝绳滑轮的磨损,加深了滑轮的凹槽,并在钢丝绳滑轮上安装了止动装置,解决了钢丝绳经常掉轨的问题,保证了上料速度,节省了客户的时间。
3.增设熟料计量设备、自制焊接各种管道、下料槽、改造集尘管、改造配送线路、安装皮带秤,一次性试运行成功,解决了车辆来回跑装卸的痛苦。
通过以上技术改造,彻底改变了以前的问题,即保证了生产的正常平稳运行,提高了销售工作的需求,得到了客户的好评,经济效益良好。
二、熟料库分布改造
我公司的水泥配料站带式输送机是承载两个熟料库分配熟料的关键设备。熟料转运站的设计过于复杂,存在许多设计缺陷。虽然设计单位多次改进设计,但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这个地方已经成为我们公司最明显的扬尘场所,严重影响了我们的企业形象,也不符合国家日益严峻的环保要求。因此,经过多次考证和技术测量,我们决定拆除原有的皮带输送设备,采用密封下料溜槽直接入库。现场使用后,环保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减少了设备运行环节,年节约电费31万元,节约材料费和维修费1万元,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NSE800板链提升机进料口的技术改造
我公司NSE800板链提升机在生产过程中,部分物料不能完全进入出料口,部分物料倒回提升机,导致提升机本体磨损严重,提升机下部入口返灰,影响提升机安全运行,污染环境。因此,决定对提升机的返料问题进行技术改造。
1.原出料口与运行料斗下落点的偏差导致料斗中的物料不能完全倒入出料口。根据实际情况,将出料口的坡度加大并下移500MM。
2.原接料板与料斗距离较远,容易散料。因此,料斗和接收板之间的空间距离减小而不影响操作。
3.物料下落时,细小颗粒容易飞溅,所以在同一条线上的料斗接料板两侧加接料板。
通过以上改造,提升机返料问题基本解决,设备运行良好。
四、水泥磨和脱硫石膏系统
本项目主要是由于天然石膏是不可再生资源,国家限制开采,收购价格高,所以采用脱硫石膏替代天然石膏。脱硫石膏是电厂除尘设施排出的废弃物,成本低,比天然石膏的进价低4倍。按照水泥石膏5%的参与度,我们计算出,按照添加3%的天然石膏和2%的脱硫石膏,每吨水泥成本降低2.86元。因此,我们利用现有的水泥配料系统,在每个水泥磨系统中增加一个配料仓和配料计量装置,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和空间,在节省投资的情况下,满足工艺和产品质量的要求。通过现场位置的测量和配料能力的确定,确定采用一个料仓两个秤,保证两台水泥磨同时使用的要求。该项目投资25万元,年节约收入300万元。投资回收期短,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充分体现了节能减排。
五、生料入窑添加粉煤灰系统。
根据对近几年生产的总结和实验室对窑尾灰的化学分析,我们发现当生料磨停止时,入窑生料会发生变化,硅率的增加会使熟料烧成困难,生料调整困难。由于生料磨频繁因满仓而停机,每次停机都要对入库的斗式提升机进行检查,这样会导致生料不入库而直接入窑,生料得不到均化,造成生料易烧性极差,影响熟料质量。为此,我们使用了窑提升机旁的水泥散装罐,购买了螺旋绞刀和螺旋称重秤,并配备了系统控制电路、自动化模块和料位控制器。对窑内粉煤灰添加系统进行了系统改造。当出现上述现象或入窑生料饱和比较高时,可通过该系统调整入窑配料,保证窑炉煅烧,稳定熟料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不及物动词结论
作为企业的员工,要善于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任何制度的运行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不适应、不适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的是我们的员工去发现、去解决、去稍加思考,在工作中做出改变,从而带来企业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效益在这种良性循环的环境中逐年提高。
作者简介
魏红辉。65438+4月0972。男性。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大专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