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建筑的风格装饰一个小阁楼
不久前,在中国电子大厦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第五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黄星羱建筑师。办公室里堆满了书籍杂志和手绘草图,室内窗户明亮干净,很有创意。虽然已经70多岁了,但他依然忙于设计一线,积极参与建筑界的活动,默默构筑着自己的梦想。65438-0963,黄星羱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后就职于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在过去的47年里,他不停地写作,静下心来做设计,完成了超过65,438+000个设计项目,涉及工业和民用建筑。和他朴素的生活轨迹一样,他在建筑创作中始终追求一种朴素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他坚持理性分析和功能原则应该是建筑设计在任何时候的普遍原则。多年来,在工业设计院这种普遍认为建筑师难以发挥的环境下,他努力创作出优秀的工业建筑作品,执着地探索工业建筑创作的理论方向,并乐此不疲。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建筑生涯。
与建筑有不解之缘
记者:你为什么选择建筑?
黄星羱:简单地说,我喜欢它。回想起来,我选择建筑学专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学时周围环境的影响。中学时,我在天津华钥中学学习,它建于1927,是英国建筑师的作品。受欧洲新艺术运动的影响,整个建筑现代感十足,融入了西方古典技法,整体感强,细节完美。建筑形象优美,精致独特,仍可称为现代建筑的精品。50年前,我家住在天津的自由大道(现在叫近意大利风情街)。每天上学都要路过很多天津特有的小房子,有意向的,德式的,法式的,五颜六色的。宜人的街道,便利的生活圈,让人感觉很舒服。那时候天津的街景让我很享受,我也渐渐接触到了。我对朦胧而原始的建筑的认识大概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第二个是对艺术的热爱,中学的时候很喜欢画画,几乎负责班里所有的墙报。记得有一次我妈来开家长会,老师指着教室里的墙报说这些都是黄星羱画的,我妈很自豪。我还能回忆起她满意的表情和眼神。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我给妈妈带来了荣誉。1957的高考比较难。后来听说全国只录取了10.7万大学生。我天真的想知道我的艺术特长能不能给我加分。所以,我的第一志愿是清华大学建筑系。那年高考,建筑系第一次考美术,用了一天。上午,我在画静物素描,下午,我在画想象中的建筑。我不假思索,以天津华钥中学的校门为素材,稍加加工就完成了作业。
记者:清华大学有很多著名的建筑师。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学到了什么?
黄星羱:我以1957成功考入清华大学。在清华学习的六年时间里,除了基础课之外,学习的内容还有建筑初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你的设计辅导班。建筑系的老师会自己修改学生的素描,这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学方式,也成为了师生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在思路不是很清晰的时候,老师的引导往往会让我在杂乱的思绪中清理出一条简洁完美的道路,就像是给了我启发,让我的信心倍增。指导过我的老师有周、高宜兰、常友石等建筑师。我很佩服这些老师。他们用粗大的黑色6B铅笔修改的草图,无论是树还是平面还是立面,都成为了大学里珍藏的回忆。我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是关先生,他一直主张建筑方案要深思熟虑后再做;应在平面秩序、空间组合、建筑形象经过反复推敲后,逐步进入创作场景。关老师很风趣,没有架子,喜欢和学生平等讨论。每次投机之后,学生的水平总是提高很大。君子之劝,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他们对建筑的品味,分析问题的方法,建筑设计的逻辑,让我受益终生,这也是我事业成功的基础。
在建筑创作中理解建筑
记者:你欣赏什么样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
黄星羱:每个建筑师对建筑都有不同的理解,自然会在工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风格不是只靠写文章就能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通过设计实践,积累相当数量的建筑作品,形成成熟的表达方式。我觉得建筑风格是多元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建筑师个人想法的表达,不同的时代、地域或建筑功能对建筑思想产生影响,结果自然也不一样。纪念建筑、博物馆、大剧院、工业建筑都不一样。建筑师要巧妙地分析时间与地域、建筑功能与文化表达之间的平衡,游刃有余地完成建筑创作。
结合自己的建筑设计经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我并没有刻意在设计中表达什么风格理念。我只是喜欢或者习惯在古典现代主义的框架下构思建筑方案。我没有机会,也不喜欢做传统建筑。在90年代之前,我完成了几个大型的现代工业建筑,这些建筑必然会表现出简洁、实用、流畅的建筑特色。对我来说,工业建筑成了建筑创作的起点。
在民用建筑创作中,我一直认为功能性原则是现代建筑语言的首要原则。我认为这种建筑会从理性分析入手,用简单的建筑语言表达,并注重与环境的协调与重构,会成为经久耐用的建筑。我曾经说过,设计原则可以简单概括为六个字:因时、因地、因物。时间是指建筑创作的年代,要有时代气息;因为地方指的是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原因是指建筑的功能要求和整体文化表达。许多建筑对这一原则有不同的解释。
记者:请谈谈你的代表作品?
黄星羱:在改革开放之初,我遇到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从1978开始,是中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第一波。我参与了从中国引进的第一条彩色显像管生产线的设计。从1978开始,我去过日本十几次,设计过人脉。当时和国外工程设计的合作是对等的。甲方非常重视国内的设计力量,只有工艺设备是成套进口的。总体规划、建筑方案、施工图由中方完成。
我主持了几个国家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建于1988的上海永新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在国内首次采用多层彩色显像管组装厂。它占地面积小,布局紧凑。是一组整体感强、色彩鲜艳、造型新颖的建筑群。大连鲁花电子有限公司建于1992,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大型电子工业厂房。主厂房、办公楼等辅助建筑位于不同的平台上,形成了以远山为背景的现代工业综合体。这两个项目分别获得了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和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奖。
海南广场,1998竣工的民用建筑,包括剧院、会议厅、办公综合体,荣获2001年度全国优秀设计铜奖和建国60周年建筑学会奖。还有中关村西莆田总部莆田大厦、1 1大厦等带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写字楼。
以上是工业建筑的介绍。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装修的信息,请多多关注,为您提供更完整、详细、更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