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银施罗德田纪龙:热爱时代,拥抱变革。

简介:在过去的几年里,交银施罗德凭借良好的企业文化、前瞻性的研究和出色的中长期业绩,成长为国内一线的主动管理投研团队。在这个团队中,不仅有明星基金经理“三剑客”:王冲、何帅、杨浩,还有一批快速成长起来的年轻基金经理。田小龙是交行新生代基金经理中的佼佼者。

我早在2015就认识田小龙了。当时我对他最深的印象是,他极其聪明,学习能力很强。成为基金经理后,他更深刻地看到了田小龙的学习能力。计算机行业出身的田小龙不再是科技股的基金经理。他把自己的能力圈扩大到了大消费领域,通过了解消费提高了对科技成长股的理解。

田小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敏感度,善于通过用户体验理解变化背后的本质。田小龙认为,科技股投资最甜的是0到1,很有爆发力,但从1到N的路可能充满坎坷。变革是科技的双刃剑,变革带来的爆发力也意味着难以形成强大的护城河。相反,消费行业最甜的是1转N,企业的护城河会越来越强,获得市场份额。

作为一名年轻的基金经理,无论是管理能力、退出的控制还是投研效率的提高,田小龙都在不断扩大自己的能力圈。当然,更重要的是对新事物和变化的热情,这一点在面试中可以强烈感受到。

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些来自田小龙的投资“金句”:

1.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定位为狭义的科技股的基金经理,更多的是成长股的基金经理。

2.科技股的1到N往往充满不确定性,往往会导致护城河的下降,竞争格局的恶化。而消费品的1转N很甜,正好和科技股相反,带来的是竞争格局的优化。

我们的投资要为以后的注册做好准备,谁能适应的更好,谁就赢了。

我的一位老领导告诉我,投资最重要的是应对,而不是预测。

我觉得基金经理占据了这个行业大多数人的光环,很多投资成绩都是得益于研究部的实力。在注册制下,未来公募的竞争将更多是团队的竞争,而不是个人的竞争。

6.我在选择科技股的时候,会把中间的行业趋势放在第一位,然后在好的行业趋势下选择好的公司。

7.研究消费品,就要研究消费心理学。

8.消费品这两年最大的变化来自于新产品和新渠道的融合。

9.在0到1,1到2,2到3阶段不投资消费品也没关系。关键是你敢不敢在3到n的阶段重仓,从0到1的机会更多来自于勤奋和远见。但是对3到N的机会的把握更多的来自于深刻的理解。

科技抓0到1,消费享1到n。

朱昂:之前很多成长型股票基金经理对你评价很高,所以我终于有机会和你谈谈投资,或者说你在过去一年里学到了什么?

田小龙说实话,我觉得我的投资期还不够长,很多框架还不是特别成熟,但我有一些见解可以分享。入行看TMT,过去投资组合中技术投资的风格也很鲜明。但从去年开始,我在投资组合中加入了消费和医药,扩大了自己的能力圈。

我的想法很简单。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定位为狭义的科技股的基金经理,更多的是成长股的基金经理。在我看了消费品之后,它也帮助我理解了投资科技股的好与坏。更何况能力圈扩大后,可以有效控制科技投入的退出。

科技股的1到N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导致护城河的衰落和竞争格局的恶化。而消费品的1转N正好和科技股相反,带来的是竞争格局的优化。今年买了一家食品供应链龙头企业,属于消费品的1到N。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品牌深入人心,渠道不断完善,综合成本也在下降,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可以说是在拉大。

科技投资的魅力在于技术路线多,创新多,爆发力强。有的企业看到了一条技术路线,拿到了从0到1的奖金。这个过程非常迅速。但在1到N的过程中,如果护城河和商业模式没有那么强,会有很多竞争对手进入,这时候一定要警惕。有些从0到1成功的公司,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回落,这和消费品投资完全不同。

其次,我发现《消费者》中很多公司的研究框架与我对科技股的看法完全一致。比如我买的一些消费品也是从一个大的创新开始的。我们已经看到了餐饮业供应链的变化。很多餐厅不再从原料入手,而是别人提供配送,餐厅直接炒就可以了。我还在研究无糖饮料,盲盒,潮玩等。这些新消费研究的方法论与科技股完全一样。不同的是,消费品从1到N的时候,很甜。

人们常说,一些消费品公司的天花板很高很远,未来只有这些公司才能做到。这在科技股投资中很少听到,因为很多科技行业都要降价,天花板很容易计算。消费品则相反,即使数量没有增加,也可以依靠涨价。

投资科技股要特别有前瞻性,财报的变化往往是滞后的。看完财报变化再去买卖科技股,可能不是特别适用。事实上,在财报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很多科技股的竞争格局已经恶化。

朱昂:非常有趣。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你想了很多?

田小龙,我还在考虑另一个问题:准备注册。随着a股的不断扩容,未来我们覆盖的公司会越来越多,这将给今天的投资模式带来挑战。

一个是变得像香港市场一样,大量公司会被边缘化。虽然有些公司会犯定价错误,但是一个一个去找效率很低。所以今年我引入了一些量化指标,帮助我从财务指标中筛选。每个行业的财务指标都不一样,需要找出不同行业的核心驱动力,进行个性化筛选。通过量化工具筛选后,我们会进一步研究这家公司。这是我从我们一个优秀的同事那里学到的。在交行,身边的同事都是宝,大家都乐于分享。

我认为未来10会成为主动权益投资的黄金年,不同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也会出现分化。

客观尊重科技投资的产业趋势

朱昂:之前看了你的直播,说买科技股行业趋势第一,商业模式第二,公司质地第三。这和很多人把公司的质感放在第一位不太一样。能详细说说吗?

田小龙:我认为投资中的心态比年龄更重要,而且一定要有弱者的心态。我的一位老领导告诉我,投资最重要的是应对,而不是预测。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如果你总是能预测到科技的趋势,你迟早会错的。

这就是工业趋势对科技股投资如此重要的原因。我们应该尊重产业趋势,而不是违背它们。在顶级的行业趋势中,真正受益的公司不会很多。我们只需要收购这些公司。我最后买的是公司,不是行业,如果看一个行业趋势,我不会在这个赛道买太多。

在我的投资中,我觉得科技行业很难“赢”,需要跟踪变化,不能太主观。比如我们学消费电子的时候,学了音箱,耳机,AR/VR,智能机器人。最后,我们将购买哪个行业的趋势上升;我们会卖掉任何失败的行业趋势。我每买一只科技股,都会在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做上标记,知道公司在0,1,2,3,N的位置,买的时候会思考这些问题。每次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我都会思考下一步怎么运营。竞争格局和市场容量和我们当初买的时候想的一样不一样。

我觉得基金经理占据了这个行业大多数人的光环。其实我们都占据着团队的优势,很多投资成果都来自于研究部门的实力。尤其是公募基金,排名是一个大环境,一年比一年要做得更好,真的很靠团队。我觉得交银施罗德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很会培养人。

朱昂:我看到进入2020年后,你的投资组合正在减少科技股的配置。为什么?

田小龙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很多科技股估值过高。很多科技股在通过创新获得更好的利润后,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这在科技股中并不少见。第二个原因是华为事件确实在影响整个下游需求。华为最后会怎么走?我觉得可能是“有机危”,还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关于科技股,我去年总结了三个最好的方向:半导体、云计算、后5G周期。目前半导体不仅贵,而且下游需求因为华为事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云计算属于科技股的消费特征,商业模式非常好,海外也有一批优秀的公司。过去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好的公司。最早的a股科技公司更多的是项目型企业。好消息是,随着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会有更多优秀的标的上市。特别是我接下来要发行的新产品,可以投资港股,那里有一批真正优秀的软件公司。

其实我还是用原来的成长股框架来做投资,只是把这个框架延伸到消费品领域,这样在科技股估值高或者存在系统性风险的时候,我就可以找到其他的投资机会,避免投资组合因为系统性风险出现大的回撤。只是在科技股的投资中,我会更倾向于0到1的机会,而在消费医药中,我会更倾向于1到N的机会,因为1到N的消费往往是竞争格局的优化,而技术恰恰相反。

朱昂:你认为科技股的管理怎么样?举个例子,一个领先的消费电子公司能成长起来,是因为它有优秀的管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田小龙优秀的管理当然很重要,很多人因为对管理层的信任,在这家公司赚了好几倍。我的观点是,在科技股的投资上,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优秀的管理层,因为在技术趋势面前,即使是最好的管理层也可能出现失误。我会把公司分成不同的阶段,对不同阶段的公司进行验证,跟踪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这样做可能比长期持有更难,但可以降低不确定性的风险。

我只是在开玩笑。如果有人告诉你,明天没有人买某个牌子的酱油,你一定不会相信。但是如果有人说某个科技公司丢了一个大单,你可能就没那么惊讶了。这就是科技和消费的区别。技术从0到1的过程很精彩,但业务操作波动较大。

所以我投资科技股,把产业趋势放在第一位。我在选择科技股的时候,会把中间的行业趋势放在第一位,然后在好的行业趋势下选择好的公司。

通过经验发现身边的投资机会。

朱昂:从你买的消费品来看,连1到N的品种都是新消费?

田小龙我更喜欢通过自己的经历去感受变化,无论是科技的变化还是消费的变化,这样我就可以把我原来的投资框架应用在科技股上。我这段时间也研究了元冕森林等非上市公司。这家公司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做得非常好。产品以日式包装,不含糖。可以看出这个价位的无糖饮料需求量很大。袁琪森林制成后,大量公司将进入这个价格的无糖饮料。

为了研究万超,我最近买了一双时髦的运动鞋,还加了万超的微信群。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接触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我觉得现在看消费的研究者应该是有传媒背景的,反之亦然。消费品这两年最大的变化来自于新产品和新渠道的融合。许多新的消费品正通过互联网渠道迅速流行起来。研究新消费品,可能要经常刷Tik Tok等新渠道。

还有最近玩盲盒的热潮。我也研究了商业模式,发现确实不错。本质上,* * *享单车,* *享充电宝,玩盲盒,都是非常相似的商业模式。只是OFO的投资很大,盈利能力很差。* * *充电宝的投入不需要那么重,盈利能力比较强。万超盲盒的数据显示,产品的周转率很高。但是,这里潜在的风险是,既然利润这么强劲,竞争对手肯定会进入这个领域。

我非常钦佩我的前任,他极大地激励了我投资消费品。他告诉我,要研究消费品,就要研究消费心理学,先看这些消费心理学的书。投资消费品的时候,不投资0到1,1到2,2到3这几个阶段都无所谓。关键是你敢不敢在3到N的阶段重仓,这个阶段才是真正体现消费品投资水平的时候。我觉得找到0到1的几率更多的来自于勤奋和远见。但是对3到n的机会的把握更多的来自于深刻的理解。

朱昂:把大消费纳入你的投资框架,你不仅可以控制撤退,还可以提高你的管理规模和能力?

田小龙说的没错,消费品从1到N的阶段越来越轻松,而科技股从0到1的阶段非常精彩。过去两年,成长股有两个引擎。一类是国产化,包括技术和医药,受益于国内产出率的提高,获得了成长的机会;另一个是浓度的增加。比如很多消耗建材的公司就受益于这个机会。

我在研究消费品的时候,也发现重大突发事件对公司的考验非常重要。我们在美国和日本看到消费品。为什么有的公司是第一,有的是第二?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在公司的发展阶段,遇到了一件大事,不同公司做出的选择对后续的发展影响很大。比如今年的疫情,一些消费品企业选择补贴下游,一些消费品企业选择降低库存。那么这个重大的选择之后,公司之间的差距可能就再也拉不回来了。

朱昂:我看到你的投资组合中有一些餐饮供应链公司?

田小龙的整个餐馆正朝着更加工业化的方向发展。有句话很有意思: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值得用冷冻技术再做一次。这个行业的趋势很好。疫情爆发后,这种工业化速冻食品有所增加。

有一次我们去调查行业内的公司,在实验室吃了一顿有趣的午餐。我们可以通过加热预先冷冻的半成品来吃任何我们想吃的东西,味道还不错。我觉得这个趋势的天花板很高,变化是渐进的。赛道中的优秀公司正在进入甜蜜点。

朱昂:你是研究科技股的专家。能谈谈你对新能源汽车的看法吗?

与其他汽车公司相比,田小龙特斯拉有一个重要的区别:特斯拉是一家软件公司,就像微软和谷歌一样。之前我去海外调查日本汽车巨头,他们都看不起特斯拉。事实上,竞争对手并不了解特斯拉的核心是一家软件公司。

我研究过新能源汽车的国产化。他们不是按照传统车辆的模式给供应商做,而是像软件公司一样快速迭代的给供应商提出新的需求和想法。这就是为什么特斯拉在中国找到了更多愿意提供服务的厂商,用敏捷的软件开发思路和特斯拉做迭代。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它的估值比传统汽车厂商高很多了。

朱昂:那么你认为当前市场的方向是什么?

从消费增长来说,我觉得年轻人的潮玩肯定是一个很好的方向,还有像元眠森林这样的健康饮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消费上也有一个方向,就是受益于三四线相对较高的可支配收入。三四线城市房价相对较低,大家可支配收入相对较高。再加上Tik Tok这样的新渠道,你会发现三四线人口的消费能力也很强。如前所述,应该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消费品,不能太死板地看待美国和日本的消费品历史。

在医药成长股中,可以不断发现不同的投资机会。医学的魅力就在于这个行业有各种各样的公司。我可能对一些创新药公司了解不透彻,但我还是可以买一些医药方面的消费公司。医药方面也有一些科技属性的公司,类似创新设备,我中长期看好。

朱昂: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有没有什么跳跃点或者突变?

田小龙,我觉得是2015的牛熊回合,对我影响很大。本人2014进交银施罗德看计算机行业。那时候我对研究还真的没有入门,对研究这个行业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好处是看了那么多公司涨了再跌,让我真正反思,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研究框架。后来技术板块不好的时候,我们公司还是找了一个有Alpha特点的公司,那个阶段对自己来说是一个飞跃。

第二个飞跃点是我去年做了一笔投资之后,开始把视野拓展到消费领域。通过对消费行业的了解,我对科技投资的理解也上了一个台阶。

入行能看到计算机行业,觉得很幸运。这个行业有很多变化,这让我对很多变化非常敏感。能够加入交银施罗德是最幸运的事情。公司的价值观很积极,领导对我们的成长很包容,给了我们很大的成长空间。在公司,我不仅可以增长知识,享受快乐,还可以和持有者一起成长,这让我对这份工作充满了热情。